“半心半意”的“半扇门”
2018-03-16文丨屈正州
文丨 屈正州
公共服务行业关系百姓日常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同时,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面向社会开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百姓基本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执政的初心也是导向。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只开“半扇门”成了见怪不怪的常态,既折射出有关主管部门对这一作风积弊的麻痹失察,疏于整治,更反映出相关机构切实向为民、便民服务转型过程中的惰性与惯性。
一边是群众排长队,一边是服务能力闲置,群众办事被挡在“一米线”外。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大中城市,公立医院、水电燃气公司、火车站、大银行等身负公共服务职责的窗口,“开半扇门、关半扇门”现象普遍存在。
公共服务行业关系百姓日常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同时,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面向社会开放。然而在部分地方,机场、车站的安检口前,旅客排长队等候,旁边封闭的安检通道上的安检设备却闲置着;自来水公司的交费窗口明明有几个,却只开一两个,其他窗口即便有人也不开放;医院候诊大厅里挤满就诊的患者和家属,却只有区区数名医生接诊,其他就诊通道形同虚设……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形,相信很多人都碰到过。一边是群众旺盛的服务需求,一边却是闲置的服务能力,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只开“半扇门”,造成如此这般强烈的对比反差,究竟是何缘故?
个中缘由,其实也不复杂。大多数公共服务机构的窗口总数,是基于最大业务量来规划的,具体打开多少,需要根据办事群众的人数进行调整。从这些服务机构的成本因素考量,这样随机开启服务窗口,似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需要通过安检通道的乘客,乃至到银行办理业务的顾客等,在很多情况下,其人数多少,都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变量,需要医院、车站、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根据这种变化,适时地开启相应服务窗口作出动态调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实是,这些机构并未随着办事人员人数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有效应对民众需求,这样就导致了办事群众排长队与服务窗口紧闭共存这一怪异现象。
不难体察,公共服务机构这种只开“半扇门”现象,折射出相关机构为民、便民服务意识的欠缺。近年来,我国科技突飞猛进,仅大数据发展起来之后,“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成为口头禅。相较于公共服务机构理应体现的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宗旨,只能说是“半心半意”。表面看来,为数不多的服务窗口已打开,工作人员也在忙碌着接待民众,但这种半遮半掩只开“半扇门”的工作状态,却因其服务效率的低下,难以根本满足民众的需求,甚而引得人们抱怨连连。服务机构只图自己节省成本,少开服务窗口,少派工作人员,却将更大的成本包袱,甩给了众多有着服务需求的群众,这只说明,在这些机构中,本位主义、衙门之风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尚不能从群众诉求的角度来个换位思考,进而增强自身的公共服务意识。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百姓基本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执政的初心也是导向。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只开“半扇门”成了见怪不怪的常态,既折射出有关主管部门对这一作风积弊的麻痹失察,疏于整治,更反映出相关机构切实向为民、便民服务转型过程中的惰性与惯性。既然民众对此反映强烈,对这一作风顽疾的治本之道,就是将这些公共机构服务水准的监督权、考评权交给民众,以此倒逼有关机构从根本上提升服务理念,以民众呼声与诉求作为优化工作流程、合理配置资源的动力,切实提供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