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调减玉米背后的逻辑
2018-03-16文丨
文丨 全媒体记者 李 燕
素有“黔北粮仓”美誉之称的遵义,农业基础好,物产丰饶,是贵州省主要的农产品基地。走遍三万多平方公里的黔北大地,山好水好资源好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造就了贵州省农业大市的地位。出产的粮食、烤烟、茶、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去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多次对调减玉米种植进行了安排部署,并要求全省旱地基本农田在2018年都要全部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必须退耕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必须调
“要实现产业兴旺,种在地里的作物就必须高产高效”,党的“十九大”响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把产业兴旺摆在首位。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市场需要绿色高效优质农产品,而农民也需要优质、高效的农产业脱贫增收奔小康。如今,广泛种植玉米似乎成为贫穷落后的标签,成为农业发展不充分最直接的体现。
“调减玉米种植”,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引领,下定决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变革、效益变革、质量变革、动能变革,坚决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具体战略部署发起的“冲锋号”。
2017年以来,遵义市全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大力、出实招,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了一系列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举措。尤其是在持续推动调减玉米种植结构过程中,以提质增效、实现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籽粒玉米调减”为结构调整突破口,采取“一减四改”在重点区域(城区山体、辖区高速公路沿线、坝区沿线及其他重要节点范围)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达53.01万亩,为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据贵州省统计局编写的《2017年贵州省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到:2017年,种植玉米平均每亩产值为687元,种植蔬菜平均每亩产值为6877元,是玉米的10倍,种植食用菌是玉米的46.42倍,种植中草药是玉米的9.77倍,种植水果是玉米的2.74倍。综合来看,种植玉米已完全不具有比较优势。
纵观我市,目前全市的玉米种植面积约176万亩,三分之二以上农户、一半以上旱地种的还是玉米。越是农业发达、产业兴旺的地方玉米种植的面积越小,越是偏远贫穷、产业弱小的地方,玉米种植面积越大。
例如,赤水市成为贵州省首个顺利实现脱贫退出的县(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赤水市竹产业覆盖千家万户,农民人均就有近7亩。再如湄潭县,凡是将原来种植玉米的地方栽种上茶叶的农民,都富起来了。从亩均产值来计算,种植辣椒的旱地每亩产出可达3000元,种植蔬菜的旱地每亩产出可达3600元,投产茶园每亩产出可达4500元,发展食用菌每亩可达24000元,而种植玉米,亩产却只有850元左右,完全不具有比较优势。
“遵义,良好的地形、土壤、生态、气候等条件,能够产出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如果将这么好的资源用来种植玉米,则永远不会有出路。结合省情、市情,遵义发展农业的出路只有是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1月2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廖海泉在全市调整玉米种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掷地有声地说道。
廖海泉认为,以调整玉米种植为契机,持续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把遵义农业产业的优势发挥出来、产能释放出来。
如何调
调减玉米种植,表面上看是调减低产低效玉米种植面积,但本质却是增加高产高效、干净绿色的农业产业。但是实施起来还是会遇到许多困难和矛盾,除了玉米调减量大、任务艰巨,调减时间紧迫外,还要调整农民的种植习惯。
玉米的种植历史久远,农民已经养成了种植玉米的习惯,他们的种植行为、干部的思维观念还大量存有农耕时代的特征。农业生产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一亩三分地的分散种植为主,离适度规模经营、离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离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距离。加之散户养殖还是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基本主体,农户需要用大量的玉米用于饲养牲畜家禽。要想改变这种种植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
同时一些地方的干部学习少,对市场需求研究不深,对产业发展思路不清,产业定位不精准,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机械化率、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市场占有率等较低,没有形成系统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在遵义大地只是星星点点,一些地方宣传发动不深入,搞形式主义等等诸多因素,都成为我们调减玉米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月23日,遵义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抢抓季节、行动迅速,扎实做好春管春耕工作,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调减玉米种植任务抓细抓实抓好,并就如何开展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播州区枫香镇辣椒种植基地航拍( 胡志刚/摄)
因此,全市上下必须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科学的头脑和坚定的毅力,充分认识调减玉米种植、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是推进遵义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把握好当前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转思路、转方式、转主体,做好区域特色产业,全力以赴地把调整玉米种植这项系统性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打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要想破除“当前遵义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就必须始终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做实做特农业,加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发展优先、质量兴农、绿色惠农,促进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加快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紧紧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做文章,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结构调整为抓手、规模生产为重点、产业化经营为方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做大做强茶叶、辣椒、竹子、中药材、生态畜禽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绿色“稻+”产业,努力走出一条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调什么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遵义如何在调减玉米种植任务中走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农产业的发展之路?
廖海泉认为,只有将调整玉米种植作为突破口,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供应链、全责任链”的模式,立足实际,努力做到调出“五个新”,才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产业调高调绿调好调优,用农业的现代化来支撑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调出“五个新”,一是调出新产业,对调减出来的土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增烤烟、辣椒、食用菌、蔬菜、道地中药材等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或是以方竹笋为代表的竹产业、经果林、林下产业发展等。二是调出新主体,坚持扶持龙头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大力引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招大引强的理念,大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战略投资者入驻。三是调出新模式,把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作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载体,进一步发挥其“火车头、发动机”的作用,精准发力,加快实现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四是调出新业态,大力推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高端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大力促进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大力完善物流、金融、仓储等体系,逐步创建速度快、距离短、环节少、成本低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五是调出新动能,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发展,健全有利于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并加大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职业农民和农业经纪人,培养锻炼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据悉,2018年遵义市将继续调减低效作物,调减籽粒玉米40万亩,进一步推动茶、辣椒、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家禽等主导产业以及酒用高粱等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扩大茶、辣椒、蔬菜、食用菌、生态畜牧、方竹笋等重点产业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