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艺术学理论热点现象述评
2018-03-16郭必恒
郭必恒,纪 元
纵观2017年中国艺术学理论领域发生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艺术学理论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从业人员队伍在不断扩大,研究的范围也非常广阔,涵盖的领域不断地增长,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也逐步深化。近年来,每一年度都会出现学者们较为关注的几个热点话题。2017年焦点问题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一是 “文化自信”,二是 “民族化”,核心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建立本土化的艺术学理论问题展开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新时代的到来,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得以增强,这必然地对我国艺术繁荣起到促进作用。艺术学理论是对我国当代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的直接回应,也势必随之而深入发展,同时由于艺术学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理论性、概括性和引导性,其重要地位也越来越被认知和尊重。
一、年度焦点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报告中提出的理论和思想,迅速引发文艺界的热点关注和讨论,其中文化领域最大热点无疑是文化自信和新时代文化建设。艺术学理论作为重要的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与这个总体语境密切关联,文化自信语境下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建构问题成为焦点话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力量;又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完成以上使命,亟须对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观念做重新地梳理和认识,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2017年10月23日在 《中国文化报》上撰文谈到,十九大宣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对于文艺界,在2013年时起就已经置身于这个 “新时代”了。因为文艺总体上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相一致,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则是指新的社会发展状态对艺术发展提出新要求,也就是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状态时要求艺术有能动的反响。新时代所赋予艺术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中国艺术获得了新的时代角色。“突出地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当前中国艺术发展制定出新规范或赋予当前中国艺术发展以特定的时代角色:当前中国艺术应牢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沃土之中,并且成为它的充满审美魅力的象征性形式。”①王一川:《理解新时代中国艺术》,《中国文化报》2017年10月23日第3版。第二, “传统根基得以树立。过去长时期受到忽视的中国文化传统元素已成为当前中国艺术的倍加重视的鲜明特质。”②王一川:《理解新时代中国艺术》,《中国文化报》2017年10月23日第3版。第三,确立 “深扎”原则。过去长期坚持的艺术的生活源泉这一基本原则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确立起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在文化自信空前受到重视的条件下,文艺界以 “文化自信”的姿态去汲取本土文化传统的源头活水以及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重新激活和回溯几千年来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传统,并让其成为新时代中国艺术的导引。相应的,‘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基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等与中国文化自信及中国传统紧密相连的思想,成为艺术家和观众所同时秉持的自觉意识。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民歌大会》等文艺节目的热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在新的传播方式里获得了深入人心的传承效果。”③王一川:《理解新时代中国艺术》,《中国文化报》2017年10月23日第3版。
我国传统艺术多姿多彩、灿若繁星,直至今天仍然是丰富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主要精神资源。对传统艺术的整理和发掘,目前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集中在古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系统梳理上。然而,我们对于传统艺术思想的研究一直不足,存在以美学研究替代艺术思想研究的倾向,也存在过分看重西方艺术思想引进的迷思。同时,在传统艺术思想的研究上,也依赖于西方艺术哲学的理论方法,例如主观精神、现象学、阐释学、精神分析学等;显然未能突出本土立场。我们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具有独立的体系,在先秦时就产生了较为成熟的形神论、元气论、妙悟论、游艺说等,尤其是在魏晋文艺自觉时代,在以 《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艺理论中,鲜明地确立了以艺术观念为核心的文艺阐释体系。随着国人文化自信意识的树立,我国对传统艺术思想的研究会呈现出新的面貌,而从传统艺术观念入手开展较为系统的研究十分重要,是确立中国特色本土艺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此类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当代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而且,有利于纠正当下文艺过度的娱情、娱乐倾向,从而再次肯定文艺的根本是创造人的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
直接响应新时代艺术繁荣的有效途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原生艺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另一方面在现实层面上开展文艺评论。这两个方面均须有所作为,它们是新时代艺术学理论建构的两个重要侧面,不可偏废。我国当代艺术大发展的形势要求艺术理论与批评有深度的参与,并发挥关键作用,这是艺术学理论领域最为迫切的问题。尤其是在因科技发展而促使文艺的创作手段、传播媒介、接受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格局下,文艺评论如何助力文艺创作发展,如何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引发了人们的思考。2017年11月17日,“文艺评论 ‘新时代’,艺术创造美生活——文艺评论新跃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召开。为统一步伐,朝向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 “新时代”文化发展方向迈进,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联合辽宁省文联文艺评论基地、浙江省文联文艺评论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评论基地和中国戏曲学院文艺评论基地等五家文艺评论基地首次聚合而举办大型文艺评论研讨会,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讨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发言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包括文艺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行动准则,文艺评论应坚持人民性立场,从事文艺评论的工作者要紧密联系创作实践,为优秀作品鼓与呼,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崭新局面。”①周星: 《文艺评论 “新时代”学术研讨会在北师大隆重召开》,新浪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ac54040102x2xg.html。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提出,在文艺评论 “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充分发挥艺术的巨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一把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助一把火。他强调了文艺评论三个方面的坚持:一是文艺工作要坚持明确的方向;二是扎实地行动起来,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三是文艺评论应密切关注现实,切实做到激浊扬清,让文艺事业和日常生活更美好。②周星: 《文艺评论 “新时代”学术研讨会在北师大隆重召开》,新浪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ac54040102x2xg.html。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谈到,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文艺评论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文联开展了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建设工作,很快在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训、内容传播三方面取得了成绩,这是找准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脉搏而采取的正确措施。他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评论,需要重视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找准文艺评论的方位,二是确立文艺评论的立场,三是确立文艺评论的标准。
我们认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发展,不仅关系着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更关系着一个国家人民审美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社会功能,促进和激活优秀的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促进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精品文艺的不断诞生,是文艺评论的主要任务。唯其如此,才能促进艺术学理论的整体进步,更突出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艺术学理论并非空中楼阁,须扎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也需要紧扣时代文艺发展的脉搏,从两个方面汲取养分,充分接地气,保持开放的姿态,推动社会审美风尚的提高。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纸质媒体和网络文艺评论,都发展迅猛,二者构成当下文艺评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的文艺评论主要关注点是纸质媒体,包括报纸和期刊,但网络文艺评论的兴起,形成了不容忽视的新力量——尤其是在网络文学、网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等大量涌现的情况下,习惯于在纸质媒体上进行文艺评论的业内人士,应主动介入到网络文艺评论中去,从形式和思维上与新技术时代的文艺观看和阅读趋势相适应,与新媒体语境相融合,从而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学术研究
艺术学理论作为当代文化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很自然地与新时代文化建构产生重叠和重合,因此本年度学术研究的重点与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存在着关联性。通观当今的文化热点问题,无疑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也是呼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的新召唤,切中了国民的精神需求与文化心理。须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物质生活的持续改善,人们更为迫切地关心精神领域的生活,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产生了更多的思索。本年度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研究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民族化艺术学理论话语重建;二是 “一带一路”视野下全球化新语境下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格局的形成与重构;三是艺术教育探讨掀起热潮。
关于民族化艺术学理论话语重建的问题,早在六年前艺术学理论升格为一级学科的时候就有过讨论,这被视为是艺术学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只不过同样的命题 (即建立中国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表现在不同的年份,其关键性的词语存在着差异。例如:在2016年度,艺术学理论的 “本土化”是关键词;而在2017年则置换为 “民族化”——但问题的实质并未发生改变。当然,这也反映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我们还未在中国当代艺术理论领域成功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模式和话语体系,仍缺乏有分量和说服力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我认为建立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须重新认识传统艺术理论和批评的独特体系和话语模式,即以 《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专题性和体验性理论模式。要对传统艺术观念中核心的关键概念 (关键词)进行历史性梳理和理论性阐发,以传统艺术批评的关键概念来重构其话语模型:意境观、气韵观、流变观、形神观、和谐观、中道观、妙悟观、乐游观。由关键观念入手,揭示中国艺术史上中国艺术学理论核心思想的产生,其所具有的多层含义如何内化到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过程中。在每一个艺术观念的论述中,其基本思路是先进行探源,接着探讨其深厚内涵,接下来再展现其主要的发展脉络,然后又尽可能阐明其在当下的启示意义。在悠久的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采撷艺术理论的精华,将它们汇集和梳理出来,从而有助于呼唤传统艺术精神的复兴。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不仅在思想根源上与民族文化核心观念紧密联系,从其话语模式上看,也是自有特色的。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并非没有体系,只是拥有自有体系,不求以某一绝对观点统摄全部论释,而是求得阐释之有理且精彩,以便于人们更深入认识文艺和有利于文艺创作的开展。①郭必恒:《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关键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在 《艺术评论》上著文呼吁重视对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挖掘和整理。他认为,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积累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范畴概念和论理方式,集中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特色所在。因此,针对中国古典理论进行义疏有序的文本解读与深入探究,可谓既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传统继承,又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在探讨有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建设问题上,如果离开或是背离 “中国立场”和 “中国话语”,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所以说,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最能体现民族思维的特性,是从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肌体上生长出来的,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重要资源。②夏燕靖:《挖掘整理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实意义》,《艺术评论》2017年第2期。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浪潮创造了新的语境,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界都在研究全球化新语境下的发展思路,艺术学理论领域也对此有所回应。2017年5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 “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第一届全国艺术类学术期刊主编高峰论坛”。全国50余家主要艺术类学术期刊和评论大报的负责人和艺术学理论、影视、戏剧、传媒领域的众多学者参加了大会,共同研讨新的全球化与跨媒介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胡智锋院长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重要一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力和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与我们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却比较薄弱,文化软实力比较 “软”,这其中自然包括我们的艺术理论与批评。从艺术理论和批评体系的建构来看,打开国门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理论话语,当代中国艺术理论与批评获得了相当大的拓展和丰富;另一方面,能体现我们本民族独特气魄、格局,基于我们自己特定的国情和土壤,能够有效地解读、指导和引领中国自己当下的艺术生产、创作与传播经验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框架与话语,却一直没有很好地建构起来。中国已经开启了引领新全球化的全新局面,毫无疑问地显示了中国作为新全球化引领者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引领新全球化的文化软实力亟须获得快速的增长和提升。在这样的新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艺术理论与批评应当构建怎样的格局才能适应和满足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性需求,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时代性课题。他提出应对全球化新语境建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思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明确艺术理论和批评在内的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任务与使命。二是深深植根中国特色的艺术与传媒这片非常丰厚的实践沃土,通过对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和产品及其背后的生产、创作和传播规律的观察、描述、分析与思考,夯实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和批评框架及话语体系的基础。三是充分发挥艺术、传媒理论和批评阵地的功能与作用,对文艺内涵、外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认知与判断有新的思索。四是充分发挥艺术与传媒高校的独特作用,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艺术理论和批评人才,发展和壮大与艺术理论及批评相关联的学科和学术研究。①胡智锋:《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4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认为,“新全球化、社会转型以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为文艺评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和文化科技化的大背景下,面对以网络为基本模式的传播格局,文化创造、传播和消费的平台、渠道和空间越来越广阔,和而不同、和而相通、和而相融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生态建构的基本原则。每一个文化主体一方面要坚守个性,确立自我价值,增强文化创造力,同时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才能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新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②胡智锋:《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4期。
艺术教育的提升和改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厚,其精神生活的需求水平必然相应地提高,艺术化的人生和生活必然成为民众的热烈追求。因此,对于艺术教育的探讨热潮近年来热度不减。以中国知网(CNKI)为节点的艺术教育类论文查询,从2011年以来呈现井喷状态,每年收录多达5000余篇,这反映了不仅从事艺术教育人员的激增,而且社会也给予很大的关注度。2017年关于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除了一般性的对其意义和价值的重新确认外,比较有亮点和特色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艺术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测的研究;二是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探讨;三是艺术教育的比较研究;四是对新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五是职业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模式探寻等等。在艺术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测方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燕芳老师的团队开展了对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她发表于《艺术教育》2017年第15期的文章介绍了其目前开展的工作。文中指出,当前艺术教育监测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素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非艺术特长学生;在监测性质上,是一种客观地评估而非选拔性考试。二是关注能力和情感,重点关注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即将知识应用于欣赏、评述分析音乐、美术作品以及进行创作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三是关注艺术教育的环境状况,涵盖艺术课程、艺术师资、艺术教育氛围等;除了关注学校艺术教育环境外,也适当关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艺术教育要素。四是关注我国传统艺术,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引导中小学生关注与传承我国传统艺术的有效途径,全国艺术教育质量监测内容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侧重考察了中小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了解、喜爱情况,包括对民歌、民族音乐、戏剧,以及一些传统的民间美术形式、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辨别、欣赏能力,并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上述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的喜爱情况。目前在我国大陆地区,已经较为成功开展艺术教育质量监测的是北京市和浙江省,其中北京市分别于2005年、2008年及2012年对全市五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业水平进行测试,测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以及表演和创作能力;2006年对三年级、五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美术学业水平进行了测试,测查学生的欣赏评述、创造能力等。浙江省于2012年测查了六年级和九年级学生的音乐、美术学业能力,包括欣赏和表现能力。③李燕芳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索和思考》,《艺术教育》2017年第15期。该项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会成为推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有力抓手。
2017年围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发展话题,学界也开展了热烈讨论。科学的求真与艺术的求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是奠定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因此,“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必然会引起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势必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焦点话题之一。2017年12月9日,全国 “艺术与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当代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正促使二者发生了深层变化和深度交叉,影响着当代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针对这一热点话题,本年度重要的学术会议有中国美术学院与科学出版社主办的2017年 “科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 (6月14日),会议围绕国内外 “科学与艺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现状,探讨 “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可以看到,随着人工智能的日趋成熟,人类所具有的最杰出才能——创意将会突显;而艺术是培养创意的温床,因此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会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科学与艺术的比翼齐飞、融合发展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