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三五”中期评估
2018-03-15徐森
徐森
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审议工作,是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2018年11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实施进度良好 发展质量提升
在金瑞泓科技(衢州)有限公司已经完成的一期项目中,工人正在车间紧锣密鼓地生产,而隔壁的二期项目工地也在热火朝天地赶工。“因为市场需求爆发性增长,我们整个项目都是快马加鞭。”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金瑞泓科技(衢州)有限公司的建设和投产一路“快进”:2016年10月开始项目对接,12月成立项目公司;2017年4月衢州公司正式破土动工,到2018年3月份,一期项目的外延片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从动工到投产,11个月的时间,建成一条外延片生产线,这可以说创造了半导体建设史上的奇迹。”
这是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向高质量的一个缩影。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2.3%、39.1%,比2015年分别提高5.1、2.3个百分点。“一号工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06万亿元,居全国第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49.8%提高至2017年的52.7%,软件和信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智慧物流公路港”“智慧物流信息港”等新模式成为全国示范。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18年6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6万人,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15年增加282万人和92万人,社会保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平安浙江、法治浙江、信用浙江建设不断深化,2017年我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58%,连续14年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认真做好中期评估报告的审议工作,对于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有效实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高度重视,从8月份起,在各位常委会副主任带领下,分别就“十三五”规划纲要及民政事业发展、综合交通、教育事业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水利发展、环境保护6个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赴省有关部门和全省11个设区的市、部分县(市、区)开展调研,认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广泛征求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的意见建议,并深入基层、企业以及重大项目实地考察。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共33项,有28项指标提前完成或达到中期进度要求。未达进度要求的5项指标中,互联网普及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3项指标经过努力有望在期末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项指标完成存在一定困难。
从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看,全省生产总值2016—2017年年均增长7.65%,2017年突破5万亿元关口,达到51768亿元,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6%,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
从反映创新发展的指标看,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员劳动生产率2016—2017年分别增长19.8%、9.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互联网普及率虽未达到规划进度要求,但逐年稳步提高。
从反映民生福祉的指标看,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预期寿命两项指标提前达到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低于规划要求,但与全省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并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从反映资源环境的指标看,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森林覆盖率三项指标已分别完成五年规划目标。
形勢错综复杂 难题有待破解
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但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后两年我省经济平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保持出口稳定难度增加。国际经贸摩擦增加以及带来的连锁反应对企业的信心和预期影响较大,今年上半年全省万家企业监测显示,企业外部环境预期指数出现7个季度以来首次下降。
投资和消费增长乏力。今年前三季度,工业投资下降2.2%,制造业投资仅增长3.8%,新开工项目数和投资分别下降50.4%和35.9%。万家企业监测显示,2018年上半年13.6%的企业反映未来三个月无投资计划,较2015年底下降4.7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意愿指数已连续3个季度回落。作为重点消费领域,汽车销售持续低迷,前三季度汽车类零售额仅增长2.3%。
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各类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用能、物流等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依然存在,税收、社保负担仍然较重,土地、环保、能耗等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较大。企业亏损有所增加,今年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为19.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25.2%,而2015年12月底企业亏损面仅为14.5%。
我省创新发展能力还不够强。2017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45%,距离2020年2.8%的目标差距较大,也低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省市。从一些专项规划调研情况看,高层次人才培育不充分,高水平大学和硕士、博士招生计划数相对较少,与我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优质中小学入学供求呈现结构性短缺,“爆表”情况突出,学前教育资源缺口巨大,据测算,全省“十三五”期间学前教育缺口约38万个学位。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面向基层的医疗服务配置不到位,医疗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比较明显。居民收入增长尚未达到预期目标。2016—2017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6%,低于规划确定的年均7.5%增长水平,低收入群体增收较为困难,有的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等现象。
专家们表示,上述问题,总的看是我省处于经济转型期、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新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的综合反映,是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的综合反映。对此,需要从长期性与暂时性、表象性与内在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结构性与体制机制性等方面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增强发展信心 积极主动应对
五年规划确定了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针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专家们一致提出,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对我省经济发展的信心,又要充分看到困难和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统筹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切实练好内功,增强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省人大财经委建议,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大力培育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产业,做大做强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硬件、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数字产业,更加重视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民营经济始终是浙江经济的主力军,始终是浙江形象的金名片,始终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为继续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省人大财经委建议,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研究出台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定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打破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针对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做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破除各种资源要素制约和产权保护、人才引进等方面工作,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为不同规模、类型、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引导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做强做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人大财经委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问题,提升就业规模和质量。积极鼓励引导创新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低收入百姓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地区间、群体间收入差距。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以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为重点,引导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进一步改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改革开放是我省的传家宝、顶梁柱。省人大财经委提出,要继续保持走在前列,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解改革中的难点堵点,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深化“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做好重大改革试点复制推广工作。要在新水平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聚力实施十项新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枢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对外开放平台。要大力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和区域合作,不断提升我省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协同、省际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诞生地,10年来,普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不断深化完善网格化管理这一基层治理模式,先后创新打造了“一网五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海上枫桥升级版”等具有海岛特点、普陀特色的社会治理品牌。
2017年以来,普陀区坚持以网格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协同化为保障、实战化为导向,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推进多部门、多系统、多平台整合融入,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多方联动、高效治理、综合服务”基于网格化的社会治理创新体系,为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海上花园会客厅,建设开放活力的幸福普陀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普陀区连续12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区,成为全省47个首批获得平安金鼎的县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