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把握本质 高效利用
2018-03-15马庆明
马庆明
当前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盲目、随意的现象仍处处可见。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尚未转变,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教学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带来在教材解析上的浅尝辄止和不恰当的处理。因此,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以教材处理为切人口,探索其操作方法,导向有效、完善、科学的课堂阅读教学操作体系。
一、教材处理的理念导向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当代教材改革的大趋势之一:从教师手中的“教本”向学生手中的“学本”过渡。要更多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独立地动脑、动口、动手创造条件。在传授知识、提供范例、启发思考、设计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对教材的钻研和处理,其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尊重学生的需求、选择、爱好,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指引学生走向成功。
(三)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得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因此阅读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语言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学的设计都应具体地体现出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和有效性。
二、教材处理的方法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笔者以为教师要学会正确有效地处理教材。
(一)抓整体、抓突破口、抓读
1.抓整体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着极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平常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逐词、逐句、逐段地讲解分析训练,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我们在教学中抓整体,特别在初读时的整体把握最重要。
2.抓突破口
一堂课从形式上讲,千变万化,绚丽多姿。这是因为我们在一定规律指引下,寻找一堂课的突破口都不一样,即使一样,在课堂上经过师生双边的创造后,也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个突破口选择的准否、好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抓突破口的操作方法主要有扣眼、點穴、牵藤。
3.抓读
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所言,点到了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
(1)读的功能
一般课堂阅读教学结构中分初读、研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初读环节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研读环节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养成深入阅读的能力,品读的主要功能在于品赏、感悟、人情人镜,获得情感的熏陶。
(2)读的指导
读的指导可分为指导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主要形式有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等。
(3)读的评价
课堂朗读评价导向意识非常重要。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谈谈自己的眼前浮现了什么。
(二)重感悟、重积累、重创新
1.重感悟
语文学习是不断地使学生通过已知来掌握新知的过程,它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顿悟。因此,语文教材的处理,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实践,不能忽视语言感悟的实践。笔者以为,可从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三个层面来阐述对教材的处理。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鼓励学生议论纷纷,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2)悟其情
对课文中生动的语言,侧重于领悟作者的情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3)悟其法
这里的“法”指字词句篇基本的表达方法,可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让其有所领悟。
2.重积累
新大纲也突出强调了语言积累,淡化了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注重以读为本,强化积累的意识,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使“读中积累”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具体做法:
(1)使读步步深入,在读通、读懂、读熟、读好的发展中逐步积累语言,呈现出“立体式”的读的教学。
(2)读中合理穿插说、写的练习,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通常在研读和品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感情,有所领悟,在充分地读课文后穿插说、写的练习,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3)熟读成诵,灵活运用。在经历了研读、品读重点、难点并有所感悟后,应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要求熟读全文,以至背诵。熟读成诵的形式要根据儿童心理和课文的特点,灵活多样。
3.重创新
教与学的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活动的教学进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教材处理中,注重以下几个提供:
(1)提供表达的机会。可抓住教材中的一些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如利用插图想象说、填补空白想象说、续补结尾想象说等。
(2)提供质疑的机会。“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教材处理中哪些地方让学生质疑,怎样促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都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3)提供思考的机会。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需要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或围绕学生提出的高质量问题,让学生“伏下来想一想”,养成“静思”的好习惯。
(4)提供表现的机会。小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而且好胜心强,当表现的成功受到教师的夸奖时,更是喜上心头,所以,我们在教材处理中设计适宜学生表现的环节,引导学生在表现中创新。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语文阅读教学教材处理的一些浅薄认识,我们处理教材不能仅仅“以本为本”,而应是在充分考虑教师自身及学生两大因素的前提下,所做的一种立体的钻研。
[作者单位:句容市郭庄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