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品悟与迁移
2018-03-15杜小兰
杜小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但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存在重人文内涵,轻语言表达的现象。因此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中的语用观逐渐被接纳、瞩目。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把语用与小语课堂相结合,将语用践行于小语课堂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从小学语文人手,从课堂的导入,文本分析及拓展运用三大方面的语用实践进行论述,以期呈现课堂生成时的繁盛面貌。
一、巧用导入,凸显语用意识
良好的导人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形式,都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并从中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识字和积累,因此教师在设计第二课时的导入时,可直接以复习文本内容为发力点,巩固生字词,梳理课文脉络,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我在教学《水滴的旅行》时,利用通关游戏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挑战心理,而在内容选择上,则设置了简明扼要的三关。第一关复习了重难点词语的朗读,为本节课精读课文夯实了基础,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引导学生内化了文本语言,为言语表达积累了字词基础。另外,我从字词关中引发出“汽”和“气”的对比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两个同音字的用法差异,更能举一反三,知晓辨别生字可从偏旁人手。而第三关则是引导学生回顾水滴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从中又锻炼了整合课文资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本节课的导人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复习字词到课文梳理,由浅人深、层层推进,逐步走进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锻炼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复习导入法不仅可设计在教学的第二课时,也可用在有相关知识点衔接的第一课时上。但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第一课时我更倾向于采用谜语、讲故事、创设生活情境等方法激趣导入,在故事中锻炼学生的聆听能力,并引发新的阅读期待;也可巧用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导人的启发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从语用视角出发设置不同的导人方式,争取实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
二、对话文本,品悟语言文字
语文课堂要关注语用,但这绝非是只关注语言形式而忽视文本理解。语文教学应该是思想内容与言语形式并重,言意兼得的。教师在设计时应抓住有效训练点,让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品悟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其承载的情感意蕴。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跨越。
如苏教版一下课文《会睡觉的植物》,这是一篇以拟人手法写作的科普文。对于这样的小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不留神就会顺着文本讲成科学课,同样有此误区的还有本单元的《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以及《水滴的旅行》。如果教者在设计时能秉承语用观念,从语用视角去透视课文、分析文本,则能很容易地解决“把《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上成天文知识课,《水滴的旅行》上成水循环课”的苦恼。下面仅以《会睡觉的植物》第二教时为例。
《会睡觉的植物》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人需要睡觉休息”引出“植物也要睡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人手,能轻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第一课时可利用此点进行“谈话导入”。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叶和花是如何睡觉的,继而最后一段点明了植物睡觉的原因。文章的结构脉络极其分明,第二、三自然段为教学的重难点。其中的词语“折叠、合拢、低垂”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因此在设计第二教时时,可从读词人手,结合动作演绎,充分夯实学生的字词基础。然后借力三个动词潜心会文,进入课文的二、三段,感受“三叶草、蒲公英、胡萝卜”三种植物的具体表现。最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头小练习“我是——(什么时候),我的叶子就会——表明我已经——”。这样“读、演、说”的教授方式摆脱了传统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扎实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长久以来,由于教材的编写特点等原因导致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在授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也难免指向不明。如果以语用服务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部分定位在语用能力的训练上,语文课堂可能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迁移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它工具性的核心可以说就是语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要想上出语文味儿,还要从涵咏文章语言文字人手,抓住文章的训练点,品味文章字词的形与神,感受句子的结构与含义,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理解、内化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孙庆博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尊严》一课时,从文章导人部分便刻意引導学生抓住了几个形容状貌的成语,而后更是从这几个词语出发引出故事主人公哈默与其他难民的不同表现,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这几个词语有了深刻的体悟。在动情诵读课文之后,教师重又出示了其中的三个词语:面有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供学生选用,引导学生以“当食物送到他们面前时……”为开头,描写善良、朴实却饥饿的沃尔逊人在食物面前会有哪些没有尊严的表现。教者在设计教学时牢牢抓住了课文的读、写训练点,让学生在读中体悟了词语的情感内核。学生有了情感的驱动,教师又给予了词语的储备,此时下笔成文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孙特教的这堂课便进发了几个语言表达极为精彩的书写范例。
本堂课从语用视角出发,不仅让学生在小练笔中完成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更是从中切实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学效率也大为提高。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抓住训练点,适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积极进行仿写、改写、续写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有所提高。
四、结语
语文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运用和表达方式的习得。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长久以来重人文轻工具造成了学生表意不清,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强。从语用视角出发构建语文课堂,并非只重视语言的工具性,而是从语用能力出发,追寻言意兼得、文质兼美的语文课堂。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需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继而体会语言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在品悟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还应注重内化后的个性再创造,这也是语用视角下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苏州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