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8-03-15洪梅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圆锥体积生活化

洪梅

著名数学家布劳威说:数学是人类的一项活动。诚然,活动是数学的本质,或者说是数学学科发展过程的本质。小学的数学课堂应当提倡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探究活动,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学习数学知识、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的学习实质是跟随数学家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由具体生活情境提炼出数学问题,第二次是从数学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数学模型。由司空见惯的生活情境数学化成公理、定理、公式、符号的归纳过程是数学学习的规律,也是数学发展的本质。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常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数学的学习过程并不是老师以权威的姿态照本宣科,强行灌输的过程,而是和学生一起从大家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探究归纳活动总结数学模型,最后推而广之去解决生活中其他的数学问题。这一过程是生活化的,是情境化的,是活动的,是陕乐的,是体验的。

一、创设趣味性的数学情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进行任何的学习,兴趣是最原始的动机也是最持久的动力。小学生对什么感兴趣?莫过于卡通人物、科幻故事等等。所以,适当地借助这些故事人物,进行情境创设就非常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老师在进行方阵教学时,开课前用植物大战僵尸进行导入,平时塔防游戏中方阵排布中蕴藏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就被挖掘出来,学生们的求知欲快速地被调动起来。接下来教师的授课变得顺其自然,只需要带着学生继续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加以引导、归纳,数学知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學生快乐地习得了。

由此可见,数学问题情境中的情是情趣的“情”,只有导人时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学生才会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语文讲究情动辞发,数学也是一样的,当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时,教学其实也就成功了。

二、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讲,生活即教育。不错,教育源于生活,数学课堂创设的情境也应当生活化。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数学知识,生活好比一座数学宝库,有取之不尽的素材等待教师挖掘提取。因此课堂上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不单单有助于引导学生生成发现数学的意识,学生们熟悉的、感兴趣生活场景更能够拉近其和数学间的距离,迅速激发其学习兴趣。

再如,线的认识教学中,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概念过于抽象,如果死记硬背,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这时,生活中数学模型的引入就让问题变得简单易懂,课堂上老师列举了直尺、铅笔、教鞭等生活中的线段,又列举了手电筒发出的光线、x射线等生活中的射线,以及想象中无限长的铁轨等等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三种线的异同。相比于一味地抽象讲解,这样的直观例子更加生动具体,容易被学生接受。

《新课标》指出,学生数学学习是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符合认知水平的生活化数学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三、创设探究性数学情境

数学学习过程是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概括地说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如今新课标强调学生“四能”的培养,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种能力。数学课堂中具有问题性的数学情境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问题解决的训练,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创设数学情境的同时要关注问题的探究性。

比如,《圆锥的体积》一课中,好大的一堆小麦激发了学生求圆锥体积解决问题的欲望。于是同学们开始思考解决对策,问题的解决是从一次次猜想开始的。其间,有的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是不是和圆柱长方体有关系呢?有的同学猜想,圆锥的体积是不是就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体积呢?同学们通过带有元认知意味的自我提问,有意识地联系了以往的圆柱体体积知识,形成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同学们借助圆柱和圆锥容器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不难发现,同学们在解决圆锥体积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在实践操作活动中逐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其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同学运用以往知识进行大胆猜想,这是一种波利亚元认知意味的自我提示语,是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合理训练。因此教师设计的数学情境一定要包含问题,具有可探究性,这有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创设系列式数学情境

如今的数学教学提倡高效课堂,高效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精简和教学方式的得当。数学情境的创设并不是盲目求新、求变。相比烦冗的凌乱,设计一些成系列的数学情境,不但减少了学生熟悉情境的无效时间,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一脉相承的理解和把握。

就拿《比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来说,六年级上学习《比的认识》时,创设讨论“图片像不像”的情境,让同学们在观察和讨论中发现比的问题。六年级下学习《比例》时,在延续上学期的图像基础上,创设了不同比例的图像,让学生继续观察相同与不同比例之间图片像与不像的问题。有了上学期的认知基础,学生一下子就知道应该从图片的边长比考虑,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比例的规律。

这样成系列的数学情境,简化了教材内容,简化了数学知识。在不破坏数学体系的前提下,尽可能重复利用,并加以扩展丰富。让这些典型情景贯穿学习始终,这样做符合北师大教材知识结构螺旋形上升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一个系列化的数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的系统、层次和关联。

总之,数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能够引导学生生成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意识,真可谓“三位一体““三全其美”。如果教师在情境的创设和选择时,能够注意趣味性、生活化、探究性和系列式的把握,势必更能达到随波探源,虽幽必显得果效。

[作者单位:营口市站前区建设小学 辽宁]

猜你喜欢

圆锥体积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