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计算教学从研究学生开始
2018-03-15窦奕
窦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传统的计算教学忽视了学生对算理的探究和算法形成过程的建构,过于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率,导致了学生认为计算枯燥乏味,甚至望而生畏,计算教学的课堂有效性低。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现象,教学中过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计算教学中动不动就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或者追求计算方法多样化等等,导致课堂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不能进行必要的练习,造成了学生的计算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如何将计算教学上得扎实有效呢?本人觉得应从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开始。
一、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确实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形成新的概念,建构新的数学知识结构。但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本人觉得计算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要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算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怎么算形成清晰的表象,并且能抽象成算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操作学具等方式,亲身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明确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使静止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动态的生成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操作,动手操作不是一种摆设,也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例如:一年级教学口算15+6时,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摆一捆和5根小棒,再想一想怎样再加d:6根。看着摆的小棒,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先把单根的5根和6根合起来是11根,11根里面有1个10根和1个1根,10根小棒又可以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一捆合起来是2捆和1根,所以15+6等于21。接着让学生拨计算器上的珠子进行计算,即先在计数器上拨15,再想一想怎样加6,看着计数器上的珠子,同学们也很容易想到个位上5个珠加6个珠是11个珠子,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与十位上1个十合起来是2个十和1个一也就是21,使学生对满十进一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摆小棒、用计算器操作的过程中,同学们自己探究了15+6是怎么算的,并理解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如果不让学生动手操作,而让学生凭空想象是难于理解15+6的算理的。
二、自主探究——有助于学生对算法的掌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使学生真正地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学习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完善。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要有利于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和商不变的规律,教学时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列出算式:42÷2.5,再讓学生尝试探究,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学生完全有能力探究出计算的方法,并能理解小数是除数的计算方法。即先根据除数是整数除法的迁移和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但也有的教师对自主探究的学习,产生了片面认识,过于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似乎一节课如果不让学生探究就不像数学课,计算课上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之后就连算法也不敢讲,动辄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导致学生计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大量的时间交流学生中不同的写法,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小数到底怎么算认识模糊,因而不能进行必要的练习,最后匆匆下课,学生根本不理解究竟怎样算。如教学计算,课刚开始教师就出示这一竖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的写法各不相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逐一评讲,课快下了,学生也不知道究竟怎样用竖式算。这样的除法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是说初步认识,让他们探究怎样进行竖式计算有价值吗?何况除法的竖式计算中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是一种约定的俗成,更何况他们探究出的除法竖式计算的写法能算数吗?本人觉得这里让学生探究算法毫无价值,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掌握算法,从而深化理解算理。
三、算法多样化——源于学生的差异
学生因为个体差异,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式各有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传统的计算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讲解算理、算法为主,学生仅仅是机械模仿,没有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计算方法单一。实施新课程以后,为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推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课堂上“你是怎样想?还有其他的算法吗?……”不绝于耳。在计算时你喜欢怎样算就怎样算,整个课堂刻意追求多种计算方法,导致了计算方法多样化变成了模糊化,计算错误率高。
多样化的计算方法,确实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但在多样化的前提下还需要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并合理引导和优化,同时还要兼顾学习上的困难学生,要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如: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教学时,一位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情境后写出算式24+9,然后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算出得数,接着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同学先算4+9=13,再算20+13=33;有的同学先算24+6=30,再算30+3=33;还有的同学先算9+1=10,再算23+10=33;也有的同学先算4+6=10,再算23+10=33。面对多样化的计算,这位老师在评讲时,注重基本方法的强化,从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人手,即口算中的第一种方法,先让学生走上讲台边讲边演示小棒,然后让学生看小棒说算法,强调了二十几加几为什么等于三十几。当学生理解这一基本方法后再评讲后面的几种方法,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容易理解。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结合教学内容。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时,教师也不必刻意追求多样化的计算。
四、错误的计算——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计算教学中来自学生的错误,充分体现了学生计算过程中的真实的思考过程,其中也许蕴藏着一种独特的、超常的、折射出智慧的光芒。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要善于倾听学生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合理地利用错误,将错误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例如:竖式计算54.72÷1.8,有位学生算出结果是3.4,还有位学生算出结果是304,对于这两位同学的计算结果,教学时我并没有做出评价,而是让他们分别展示计算的过程,然后让全班学生去评价,在讨论和交流之后,同学们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因为计算过程中商的十位上不够商1,忘记写0。此时,我追问:“商的十位上的0能省略吗?为什么?”同学们再次纷纷发表意见,通过同学们的分析与讲解,这位同学深刻理解了商O的道理,诚恳地接受了同学们的意见。接着第二位同学也展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即写成算式54.72÷18,让同学们再次讨论、交流,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这位同学也知道了自己错的原因,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时,被除数和除数应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也就是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最后,我又让学生针对上面两位同学的错误,说说你今后在进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通过两位同学的错误计算分析与交流,全班同学都深刻理解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与算理。
追求有效的计算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计算教学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应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多替学生着想,让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教得更加扎实有效;让无味的计算学习充满探究与欢乐,学得更加轻松愉陕!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