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生科学“长时探究”的实践探索
2018-03-15吴延
吴延
“长时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长时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时间过程。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兴趣特点和学习特点这三大落点引导学生开展“长时探究”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内化科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以此提升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
“长时探究”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但由于小学生专注力不强,长时探究由于耗时较长,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都会随着时间减弱,甚至会出现探究活动偏题、探究深入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长时探究活动时,应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核心,采取延续学生兴趣、优化教师行为等方式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基于内容特点,确定“长时探究”主题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长时探究法,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是教師需要考虑的重点。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长时探究”主题。
1.选择活动性强的内容,确定“长时探究”主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活动性强的教学内容来确定“长时探究”的主题,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
例如,三年级科学课中有一个观察金鱼的活动。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教师应及时指点学生的观察方法和技能,一旦学生有问题,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等学生了解清楚后再推进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技能与思维同步,扎扎实实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也为后期的长时探究打好基础。
2.选择探究性强的教学内容,确定“长时探究”主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活动性强的内容,确定“长时探究”主题,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更高效。
例如,《动物的卵》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动物的卵的图片,并提出一个有探究性的主题——鸡蛋是如何孵出小鸡的?然后,引导学生对鸡蛋的外形进行观察,并且对其内部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科学概念,还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科学的本质。
实践证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只有基于科学教学内容特点的选择并确定适合“长时探究”的主题内容,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科学探究的实效性。
二、基于兴趣特点,设计“长时探究”问题
“长时探究”问题是引发小学生进行科学“长时探究”活动的触发器。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兴趣特点,设计“长时探究”问题。
1.基于学生兴趣特点,设计挑战性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时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挑战性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驱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学习热情投入到科学探究学习中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磁铁的磁极”一课时,我给学生发了一块断磁铁,并设计了三个挑战性问题:断磁铁有几个磁极?断磁铁拼接成一根磁铁后有几个磁极?两块磁铁接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
这几个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就是一块简单的断磁铁,学生们对磁极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也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无处不在,科学探究永无止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学会多角度思考探究问题,进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2.基于学生兴趣特点,设计引导性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来设计引导性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开展“长时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我先提出活动任务:测量100毫升水漏完需要多长的时间;然后指导学生规范的操作方法,让他们进行分组操作。学生进行了两次测量,在第二次测量中发现了一个现象:100毫升的滴水先快后慢。这时候,我提出了引导性问题:“如何让滴漏滴水速度前后一致”。于是,学生继续开始了讨论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推动者的作用,并没有占用学生很多时间,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讨论和感悟。
学生在长时探究活动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材料,他们想要去挑战实验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的。通过引导性问题就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探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认知特点,优化“长时探究”过程
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往往会出现随意探究和盲目探究的现象,并且,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并不能够很长,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对他们的“长时探究”过程进行优化。
1.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引发猜想与假设
小学生在进行“长时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猜想与假设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猜想与假设需要一个类比启发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发学生的科学猜想与假设。
例如,在学习《光和影》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块橡皮做参照物,然后观察橡皮的影子。同学们发现,同一块橡皮在不同光源和不同角度所对应的影子是不一样的。随后,学生们提出猜想:影子的变化是否与光源照射角度或距离有关?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们先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了理性思考,并借助自己的猜想对探究活动进行了部署,将整个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了构建。借助猜想和假设,大家的活动目标、活动思路都越来越清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15分钟的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进行深入的探究思维,就能够在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探究思考。
可见,猜想与假设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第一步,猜想与假设在长时探究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与引导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基于学生思维规律,引导设计探究方案
“长时探究”活动讲究以学生为本,即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做好指导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基于学生的思维规律引导他们设计探究方案,这也是保证学生“长时探究”有效性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16种物体,并提出了研究主题:检测这些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接下来,这样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师:我们要检测这些物体是否能让电流通过,那么我们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生:电路检测器。
师:好的。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试用一下电路检测器。
师:(学生完成检测后)他这样检测橡皮是正确的吗?大家有没有什么建议?
生:在检测之前应该把检测器的两头接触一下。
师:他没有做这一步肯定是觉得没必要,你们觉得这一步有必要吗?
生:很有必要,如果电路检测器没电了就检测不出准确结果了。
师:大家说得很多,如果检测器本身出现了问题,自然无法检测别的物体了。所以这一步不能省。还有其他的建议吗?
生:他没有将检测结果及时记錄,很有可能会遗忘的。
师:嗯,所以大家一会儿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科学文件夹里面做记录。
生:他检测了一次,然后又重复检测了一次,这样很正确。
师:(对实验的同学说)你为什么要检测两次呢?
生:为了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师:的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实验习惯,多测一次能降低失误率。
师:还有其他同学要给出建议吗?
生:他将橡皮从右边的盒子里拿出来了,但没有放到左边的盘子里。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以上案例中,在实验开始之前,我先指导学生了解实验材料,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设备的使用、怎样放置检测好和没有检测好的物体、怎么进行实验记录,并指导了小组分工。学生在实验之前就经过了深思熟虑,整个活动目标、实验步骤、实验方法都心中有数,这样实验就会按照正常的预期进行,实验结果的有效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3.基于学生注意规律,引导开展探究过程
“长时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长时“长时探究”开展起来很困难,毕竟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活动兴趣也会随时发生变化,长久下去,长时探究活动失去了意义,活动结果也很难让人满意。因此,教师要善于按照学生的注意规律引导开展探究过程。
例如,在学习《磁铁有磁性》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适时发放材料,如布、玻璃、纸等,并给予学生一些简单的提醒,如,磁铁能隔着这些材料吸铁吗?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吸引到这个问题上来了,他们的注意力也会再次集中,继续向着活动主体探究前进。
此外,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教师也要适当变通,可以让学生以同桌、小组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金鱼》这一课时,组内学生观察完自己小组的金鱼后,还能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叉观察。这既能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观察信息,提高了观察活动的质量,又能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增强活动的有效性,懂得科学交流的意义所在。
总之,“长时探究”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其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科学探究品质。同时,“长时探究”也给小学科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青田县山口镇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