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矫治个别领导干部的不良心态
2018-03-15刘龙江
刘龙江
[关键词]领导干部;不良心态;矫治
对领导干部而言,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对于党的事业和个人的成长有益,而消极乃至异化的不良心态不仅是事业的绊脚石,更是党和国家的灾祸。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和高压反腐及问责力度加大的情势下,一些官场潜规则被打破,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但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对领导干部而言,隐形福利少了,权力的空间压缩了,监督问责严了。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心态出现了“异化”,工作中不作为、不担责甚至乱作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一、“不良”心态之典型症状
一是求稳心态。在官员问责日益常态化和规范化的今天,加之中央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一些领导干部生怕惹祸上身,消极怠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无为应对一切,自甘平庸。凡事“慢三拍”,乐于做“撞钟和尚”,在其位不谋其政,敷衍了事、消极怠工。美其名日“啥事也不干,啥问题也不出”。老百姓最切身的感受是“门好进了”“脸也好看了”,可是“事也不给办了”。这种“为官不为”的求稳心态是对责任的亵渎,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耽误的是一方发展,辜负的是人民百姓的期望。
二是抵触心态。面对八项规定的硬约束和要求,个别领导干部心生不满,认为自己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吃点儿、喝点儿并不过分。“始终不愿直面作风新政、不甘放弃风光特权、不想坐受作风约束”,从内心抵触中央八项规定的执行。
三是侥幸心态。对那些在反腐风暴中被“打掉”的“大老虎”和“拍掉”的“苍蝇”,个别领导干部在内心并不以为然,反腐力度的加强没能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和警醒,反而认为这只是“隔墙投石”,被处理的只是“运气”不好被“石头”砸中的“倒霉蛋”。信奉作风建设的“寒风”过后仍旧是“春天”,正是出于这种心态,“顶风作案”者为数多矣,老百姓感慨“苍蝇”和“蚊子”还在到处飞。
四是急切的“权力变现”心态。这种流行病一样的“权力变现”心态一旦破坏“官员机体”,后果不可小觑。不仅败坏官风带坏社会风气,影响党的事业的发展,更将延缓风清气正社会环境的形成。
二、领导干部要积极矫治不良心态
“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干净是为了更好地干事。不作为也是作风问题,庸政、懒政同样是渎职。”《人民日报》的这一评论可谓一针见血。当前领导干部的消极不良心态对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政府形象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如何矫治不良心态,迫在眉睫。
(一)重塑理想信念
当下,领导干部消极心态,说到底还是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出了问题,理想淡化乃至弱化了,价值方向迷失了,价值观功能错位了,从而导致私心杂念的“沉渣”泛起。不愿不想放弃权力背后附带的种种好处,说到底就是所谓的“做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私利之心在作祟,“以权谋私、追求个人享乐”乃为官的价值所向,至于为官的责任和担当并不在考虑的范畴之内。“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领导干部只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真正把自己摆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对党的事业和人民负起责任,追求高尚情操,维护公平正义,忠实履行职责,坚守道德底线,远离低级趣味,还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心态不能克服呢?
(二)自觉抵制不良官场文化的侵袭
以上诸种消极心态,无一不是不良官场文化的投射。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文化传统,其中有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为官之道,但也不乏官场糟粕文化,比如“千里为官,就为吃喝穿”的恶劣实用主义、“官贵民贱”的官本位和特权思想等等。这些不良的官场文化,使得一部分领导干部潜心于使自己的权力效应最大化即如何更好地为自己谋得利益。把工作当负担,把捞取好处当作最大的享受。领导干部要矫治这种不良心态,内因是最为关键的,要自觉抵制庸俗的官场文化的侵袭,找准为官的价值坐标,找准自己的定位,时刻考量“手中的权力为谁所授,为谁所用”。唯有如此,才能有所担当,才不会患得患失,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委托。
(三)树立“知足常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平心而论,领导干部在生活的境遇上总体远远好于普通社会公众,理应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为官最忌讳攀比和“公权私用”。愈是攀比愈是痛苦,而“假公济私”则直接通向“万丈深渊”。“为官发财,应当两道”,领导干部要把这条箴言当作为官底线。为官从政要比贡献大小不比职务高低,比群众口碑好差不比名利多少,比心灵和谐不比物质享受。要经常深入基层,到老百姓中间去,体悟老百姓在清苦的生活中是怎样以韧性和乐观生存和生活的,就不会对个人那点儿“得与失”耿耿于怀,就不会在作风建设的“利剑”面前“负隅顽抗”最终伤败而归。
三、通过制度建设铲除“不良”心态产生的土壤
矫治领导干部“异化”心态,既需要领导干部自身补足精神上的“钙”,从思想上自觉认識到“为官”的价值所在,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补齐制度短板,借助制度建设的力量形成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良好导向。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心态异化,一方面与个体的为官素养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作风建设的制度不够规范有关。长期以来,一部分领导干部误以为当前的作风建设也是走走形式,“风头”即将过去,“权力的盛宴”还会继续下去,于是出现各种不良心态,对中央的部署要求打折扣。
当前官场的整体工作作风和氛围要真正改变,必须有体制保障,必须有公开的明确的责任制度,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必须有监督机制,体制内的权力制衡监督、社会舆论的公开监督、群众性的日常监督,都要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这样,那些不良的“为官”心态才会因为没有“生存的土壤”而“枯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