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幸福感与高校资助方式研究

2018-03-15李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助学金贫困生幸福感

李丽

摘要:本文在研究“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幸福感来源和受“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欢迎的资助方式的基础上,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研究“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需求,提出直接资助保障基本需求、丰富公益活动迎合交际需求、增加间接资助提升尊重水平、授人以渔鼓励自立自强等资助策略。

关键词:幸福感,高校资助方式,“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046-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国家政府、高校、社会的高度重视,资助方式更为多元,形成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切实解决了许多贫困生的困难。然而,困扰贫困生的不仅有经济资助的需求,还有心理需求。新时期的高校资助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资助方式越来越注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满足贫困生的内在发展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幸福的追求与渴望越来越强烈。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幸福感备受关注。资料显示,经济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经济条件不理想是“90后”大学生不幸来源的重要影响因素[1]。在当今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中,什么样的资助方式能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幸福感?贫困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资助方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展了研究,以期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幸福感来源

有研究显示,对“90后”大学生而言,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金钱与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但如果经济条件十分不理想时,则会成为制约幸福感的一大因素[1]。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资助工作,笔者调研了东华大学信息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来源。结果显示,家庭美满、身心健康是绝大多数“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主要来源,认为经济宽裕能带来幸福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有不到20%。就像那句名言所说,“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在幸福感来源方面,“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众多普通大学生类似。这说明即便经济困难,“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经济的态度也非常理性。他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特别受制于经济困难。而目前高校的资助方式主要是经济资助,直接的经济资助如助学金,是不是学生最欢迎的资助方式?他们期待什么样的资助呢?

三、高校资助现状与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欢迎的情况分析

目前,高校资助方式可以分成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两种。直接资助是指学生从各种途经直接获得可支配资金的资助,如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间接资助是指国家、社会或个人以各种渠道和方式间接资助学生,如勤工俭学等[2]。东华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种方式的资助,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方式,还发展了勤工助学、创业实训、技能帮困等。

笔者分别就资助方式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欢迎的情况对教师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了调研,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助学金、勤工助学和技能培训是教师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目中最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欢迎的资助方式不同的是,教师认为最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欢迎的是助学金,其次是勤工助学,然后是技能培训。而调研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欢迎的是技能培训,其次是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助学金能解决经济困难的燃眉之急,但学生并没有把助学金当作资助方式的首选。为了深入了解原因,笔者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开展了关于未来担忧来源的调研。

在“关于未来,你有哪些担忧”的调研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婚恋、就业、人际关系、学业、发展前景等方方面面的选项中选择了最为担忧的三项。调研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为担忧的是就业(人数占比48%),其次是个人发展前途(人数占比45%)。近半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未来就业和发展前景担忧,这是他们渴求技能培训的原因。经济困难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最直接困难,助学金虽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但不能解除他们对未来的担忧。他们希望提高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就业、谋求良好的发展前景积聚能量。

四、“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策略

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笔者通过调研和访谈研究,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出发,研究出了新形势下的资助策略。

1.助学金和物资资助,保障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生活安定等)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助学金和物资资助等能直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衣、食、住、行,让他们基本生活无忧,可以满足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能够得以满足,对“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仅仅是资金或物资资助,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内心渴求,激发新的动力。

2.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满足社交需求。“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来源中,人际协调和恋爱幸福分别占比48%和40%。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感到自卑,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水平差异较大,难以融入班级同学生活圈。这往往导致他们怯于人际交往,但内心又深深渴望人际交往。建议高校通过丰富公益活动,营造温暖的公益组织大家庭,搭建展示交流的公益平台,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交需求,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如东华大学信息学院组织关爱民工子弟、爱老助残等丰富的公益活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参加公益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被需要、被尊重;通过阳光服务队营造“家·人”文化,给家庭经济困难學生更多的爱与被爱的情感;每年举办慈善公益晚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扩大人际交流的平台,受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好评。

3.增加间接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受尊重。“无功不受禄”,直接的资金资助,如助学金、困难补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觉如嗟来之食。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换来回报,满足经济需求。间接资助方式,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觉被尊重,没有特别强烈的亏欠感,更受学生欢迎。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通过工作赚取生活费的勤工助学,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的奖学金,通过毕业后偿还利息和本金的助学贷款,受到“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欢迎。

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学生自我实现需求,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实现自我。调研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欢迎的是技能培训,其次是助学金和勤工助学。这说明,“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基本生存需求,已经上升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层次。他们希望学校资助“鱼”的同时,也能资助他们提升“渔”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挖掘潜能,实现理想、抱负。

参考文献:

[1]王栋.“90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及培养策略[J].中青年学者论坛,2011.

[2]单华生,郭秀蓉,蒋凤,边建华.拓宽贫困生资助方式,实现“扶贫”与“育人”功能并举[J].教育研究,2007.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贫困生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