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文化下的传统室内陈设造物艺术思考
2018-03-15彭曲云FanWeiampPengQuyun
■范 伟 彭曲云 Fan Wei & Peng Quyun
(1.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12;2.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007)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我国先民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也是农耕时期的生产生活指南,这进而对人们的起居生活及其室内造物活动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内于2017年在北京成立“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它是理论的、文化的,它也是实践的、生活的。节气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室内陈设造物设计研究将能更完整地展现先人独特的“天地人”思考方式。
1 节气与室内陈设造物的关系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的不同节气名称反映古人对自然现象与法则的思考与总结[1]。如果说十二时辰制与六十甲子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划分,二十四节气则是古人对自然界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变化中温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湿度(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物候(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因素的积极总结。这些因素作用于室内活动的人时,便产生了各类满足衣食住行学劳乐的物件。在中华悠久的历史与广阔的疆域范围内这些室内用具不断演变、并流传着,为我们展现出古人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场景。由于室内陈设物件大都是脱离了过去的时空而存留,借助“形意场”的分析方式更能全面地比较出“节气”与“室内陈设”的内在关系及传统造物的思维方式(图1)。
1.1 节气文化蕴含丰富的室内陈设造物内容
二十四节气有着丰富的内涵,关乎历法、天文、气象、物候与节令,延展到生活中,事关农历节日、农耕时序、民俗活动、民间宜忌、饮食养生等。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文心雕龙》有:“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古人对物的认识,既是二十四节气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节气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室内相对室外活动,不易受到气候的直接影响,但四季下的不同节气作为节点还是会反映到室内诸多陈设物件中,影响室内陈设在不同时节,包括节日中的造物观念,以及由节气文化所带来的空间、器物装饰、摆设方式,以及习俗约定等。在目前已有的围绕节气文化的诗词、谚语、民俗知识基础上,从室内环境下的造物、用物、赏物、以物传情等角度考察,我们可以梳理出典籍中许多关于节气文化影响陈设造物设计的文献资料。如陆游诗中“堪笑山家太早计,已陈竹几与藤床”、杜牧诗中 “银烛秋光冷画屏”等相关家具的描述。苏轼诗中“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是对春分变化时衣物布艺的思考,而谚语、民俗更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如“六月绵被拣人甲”。可以说为应对四季不同时节的温度、湿度、蚊虫等不利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古人以隔断、火具、纱帐等各种生活器物保障各项功用。如洗脚盆通过加高防潮,立桶设置镂空挡板可下置炭火盆取暖等[2](图2、图3)。同时,针对四季美好景象,人们又用布艺、摆设、装饰等将其引入室内环境改善空间,提升精神生活品质(图4)。
1.2 传统室内陈设造物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春夏秋冬四季及各节气影响人在室内的衣食住行用,影响四季内物象差异,使先人生活涌现繁多的陈设物件。对具有时空稳定性的室内陈设归类分析,可优化传统造物观中的针对节气表达的艺术性探索方式,如家具靠背常装饰有象征四季的“梅兰竹菊”,花窗、桌凳构件中的冰裂纹饰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但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习俗不同,先民根据室内生活需求,对节气文化的理解与运用有差别,形成各具特色的陈设物件及生活样式,产生了花信之物、民俗之物、禁忌之物、鉴赏之物、养生之物等,如绘有四季花卉的盖罐陈设,四季花卉图案在清代宫廷比较常用,在民间绘画的传播中逐步用牡丹、梅花、菊花、荷花分别代表四个季节来寓意平安,通常中间绘制一个寿桃,代表养生长寿,体现出当时古代人向往的美好愿景。这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深刻地影响室内造物环境[3],进而构成了独具中华节气文化精神的生活习俗与风格。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也深深影响着与我国有相似习俗的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
1.3“节气”空间语境下传统室内陈设造物设计的理念与价值观
围绕节气文化中的天文历法、物候气象与节令等自然规律与现象,以及由此延展到生活中的农历节日、农耕时序、民俗活动、民间宜忌、饮食养生等内容都会对室内陈设造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先人进而以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信仰仪式活动,在室内通过陈设造物的积极表达,取得与自然天地的和睦,实现社会活动中人与事的协调。我国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四大传统节日与时令密切相关。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有的地方仍把冬至等当作节日一般度过,节气下的室内活动深刻地影响各项陈设造物内容。如清代标准青花民用盘的中央纹饰多绘太阳花卉,三边画麦穗,太阳照着麦穗。中间缠枝纹连接起来,组成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正是当时老百姓向往大丰收的场景。古人在改善室内环境,主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满足各种精神需求,体现出独特的天地人三者和谐发展的造物价值观[4]。
节气文化虽产生、发展、繁荣于我国的农耕时代,但在当代都市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节气文化作为自然规律总结依旧与传统节日一起影响人们室内陈设设计活动;其次,从节气文化层面发掘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陈设造物思维规律与方法应用于当代,更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最后,节气文化应用于生活陈设,弘扬与自然和睦的设计取向将更有利于社会有序、生态、和谐地发展,可持续地推动社会进步。
2 独具中华设计美学精神的陈设艺术创新思考
2.1 古人对陈设艺术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用空调、加湿器、净化器等设备基本上掌控了室内的物理环境,但人为改造自然,使自然界弱化对人的作用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却疏远了。中国古人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过许多思考,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g道经第二十五章》)作为偏重品物的明代专著《长物志》分为十二志,其中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作者以室庐为卷一,由外至内有机地描述生活陈列之物,以整体观来考察自身的居家环境。古人通过节气文化来体验,亲近大自然,理解自然的目的在于和谐养生,领悟生命。因此,通过节气在室内的造物应用研究就能深刻理解中国人在居室生活中“天人合一”的价值观[5]。
在漫长的节气探索与实践活动中,前人累积了丰富的相应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生活内容,并形成了许多具有一定涵义的视觉符号形式,如“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分别将物形与节气时段紧密相连,再如“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当这些景物“形”组成空间意向时就能够营造不同时段的氛围。一定的“意”借助约定俗称的民族思维习惯,传递着独具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形境美”视觉感知效果。“形境美”是借助“和之美、善之美、智之美、饰之美、度之美”的思维表达方式所获得的视知觉体验的最佳审美评价,是统一了客观“形”与主观“意”相互制约效果的平衡境界展现。中国二千多年节气文化中的物质与非物质内容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们的身心变化,约定俗成地呈现出地域特色的“形境美”思维定式,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深刻影响室内陈设造物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室内风格的发展走向[6]。
2.2 形意场视角下的中华设计美学精神建构推动室内陈设创新
通过节气文化这一视角,当代陈设设计创新的思考可以从室内拓展到室外,有了更大的外在空间语境,获得多元表达途径。随着全球信息大爆炸,人们面对海量信息如何选择最合适自身的设计内容成为关键。形意场思维体系尝试融汇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为设计找到一种创新思考捷径。仿、换、调、化、饰、合六种类别的创意方法可以解析差异化人群的“意向”需求,从而使人达到“形境美”的体验与认知,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找到沟通的平衡点,最终获得各自“意境美”的追求。这种效果的好坏还要经过设计实践,不匹配的要素与不协调的感知体验在反复的比较中积淀,再推动相应理论建构的完善(图5)。在“形”的效果判断上,许多设计师从各自方向尝试着找到设计的创新表述,如密斯g凡德罗提出“Less is more”,但反过来可否理顺?而文丘里依据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强调“少就是厌烦”,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国古人墨子与奥地利设计师阿道夫·卢斯也从经济、功用角度分别对“形”之效果提出过“节用”、“装饰即罪恶”等观点。其实人天性就喜欢丰富、个性的视听等感受,(所谓极简也是众多形式的一种个性展现)。“形”的利弊受制于不同“场”中“意”的判断,这种“形意场”思维方式就能使人真正全面看待历史上各类针锋相对的设计理论及观点,明了视觉的“少”不是简单,而是可以由心理的各项“意”来补充,避免偏执的设计服务,可以说“少由多造”[7]。
许多当代室内陈设设计可以弱化“形”上的制约,却可以展现“意”上的自由,为不同场域的活动空间引入“节气”的思考。但设计时注意人对孤立形的联想是多元化,非单一的,如雪花造型指代的节日文化可以是冬至,也可以是圣诞。人们的空间消费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层面,更应有精神消费层面的需求[8]。如室内设计以节气命名餐饮空间的各个包厢能够体现“民以食为天”的中华传统习俗、再用家具、布艺、陶艺等用具围绕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等具有特定语境的视觉符号组合时,就能开启独特“形境美”的“场域”。在物质与精神的双向作用下,引导人们感受传统“意境美”,获得一种中华设计美学精神表达上的思想共鸣[9-10]。
3 结语
在节气文化与造物艺术相互关系的辩证思考中,发掘二十四节气文化深厚内涵的室内造物设计活动,可使先人生活细节得到展现。同时,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生活观念与实践中时,优秀遗产可获得真正的保护,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承传过程中,朝着国家期望的“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方向而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力。
[1]徐迅雷.二十四节气的文化[N].《杭州日报》,2016-12-05(2).
[2]张福昌.中国民俗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3][德]雷德侯(张总等译).万物[M]北京:生活g读书g新知三联书店,2005.
[4]范伟,彭曲云.空间语境中的形与意[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11):48-49.
[5]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范伟.空间文化语境下的室内形态诠释,[J]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学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426-429.
[7]彭曲云,范伟.陈设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5):62-63.
[8]范伟.家具形态创新设计[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9]范伟,彭曲云.形意场下陈设艺术的“形境美”[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11):80-81.
[10][法]萨特(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g读书g新知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