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地质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

2018-03-15叶雪洁王晓蕾

中国软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淮南资源型转型

叶雪洁,吕 莉,王晓蕾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2. 淮南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安徽 淮南 232001)

一、引言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是众多资源型城市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资源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采掘业及相关的社会生产发展而形成的特定工业城市。在以蒸汽、电力、可编程计算机为标志的前三次工业革命中,资源型城市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在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和工业一体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世界上自然资源富集的国家在对自然资源产生依赖的同时,几乎都陷入到经济停滞的状态[1]。研究表明,在长期依赖比较优势出口的国家或地区,并没有实现比自然资源稀缺的地方更高的经济增长,增长速度反而更低,也就是说自然资源充裕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成反比,而不是成正比关系[2]。那种认为依靠丰裕自然资源优先发展资源型产业,从而走上依赖资源发展经济老路[3]的思想再也不能为继。

面对人民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资源型城市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科学选择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产业转型路径。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成功转型的资源型城市:日本的九州地区,在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历时40年,将一个煤炭城市转型为“硅岛”和“车岛”城;德国鲁尔的成功转型在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兼顾矿业和非矿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美国的休斯敦地区则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吸收资本、知识和技术,打造主导产业的“多引擎”,从而实现城市的脱胎换骨。目前,我国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产业发展等理论领域,而对与资源型城市关系紧密的经济地质学理论却关注不多。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换一种思维方式,以经济地质学的视角来研究、思考传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无疑十分必要。

二、文献回顾

(一)我国经济地质学产生的基础

西方地质科学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积累才得以建立,其中许多地质理论随中西文化的交流传入中国。西方地质理论的传入,使得中国地质学发展的早期多偏重解决区域调查和矿产测勘等实际问题。工业时代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使得人们在对矿物成因、矿床起源等理论的探讨中,逐渐形成了以研究矿产资源为主要对象的分支学科——经济地质学。

西方宏观地质理论奠定的基础,以及中国当时对矿产资源的紧迫需求,使得中国近代地质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实用联系起来。孙中山先生就指出“矿业产原料以供机器,犹农业产实物以供人类。故机器者实为近代工业之树,而矿业者又为工业之根”[4],充分体现出矿产资源在产业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地质学大师章鸿钊在其《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一文中曾表明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关注,继而引申出发展地质矿产事业的重要和迫切。中国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则进一步强调“地质学家要有广博的阅历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具体问题”[5]。

(二)经济地质学的本质特性

经济地质学的特点是学理与实用相结合。经济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并非仅局限于与资源有关的地质学理论,其本质特性是要求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对价值、成本、长期投资、储量、分布、所有权和矿产国际流通等有关的地质要素进行综合研究。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地质学从描述学发展为解释和预测科学,进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利用[6]。章鸿钊先生在《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并序)》一文中就曾提出“调查地质有学理与实用两途”,认为其中的实用是将地质学与农、矿、工、商、水利和卫生等方面的应用相结合,以促进经济社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是时无论学理与实用均宜以此为急切不容缓之图者”之说,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地质工作者在探索地质学理论的同时,必须重视其实用性。章鸿钊先生在此后创办的地质调查所,更是大力推行以提升矿产经济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地质经济学研究。中国地质工作者自此开始了以实用为主的地质学调查与实践,把我国的经济地质学工作从单纯的理论上关注推进到具体的工作实践。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考量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类采用资源类别、规模、产生方式和资源开采生命周期等四种不同的方法,其中资源开采生命周期法使用较多。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262个,其中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126个,县级市62个,县(包括自治县、林区等)、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74个(如表1)。

表1 资源型城市综合分类表

中国资源型城市历史上贡献大,但又大多存在着发展高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化率和工业化水平“虚高”、骨干企业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困难、产业结构路径依赖严重等不足,经济转型是其经济发展中一个必须经历的战略性调整过程。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任务。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路径的选择。有关产业转型路径选择的研究,一般认为存在着较为对立的两大理论,一是1817年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的正面性,对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二是1993年由Auty提出的资源诅咒悖论,认为自然资源充裕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成反比。笔者认为,以出口初级矿产品的地区与以出口技术、资本的发达地区相比,其竞争力会因为依赖资源而掉进比较优势陷阱。但自然资源充裕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成反比的出现并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全面否定,所有地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都在利用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增长,不同的是陷入资源诅咒的地区,由于各种原因阻碍了其要素禀赋的动态优化,造成了低水平的路径依赖。只有积极采取措施,消除相关阻碍因素,才能获得新的比较优势,实现中高速经济增长。

本文从资源型城市的基础(当地最基本的地质资源)出发,通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淮南)经济转型的过程分析,提出经济地质学视角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的新选择。

三、淮南煤炭产业立市的经济地质学考察

(一)经济地质学在淮南煤田发现中的重要实践

淮南位于华东地区江淮腹地,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1950年因矿建市,有“中国能源之都”之称,是安徽和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因煤而建、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济地质学理论在淮南煤田发现中的早期运用,始见于1933年由英国矿师狄克理编写《视察大通煤矿报告书》(夏良士译),这份地质调查报告首次综合运用了地质学和经济学的思想观点。

数据显示,淮南煤炭远景储量500亿吨,占安徽省储量的74%、华东地区储量的50%,煤炭外运量占全省外运总量的80%;可开采煤炭储量153亿吨。境内现拥有18对大型矿井,2015年全市煤炭生产8198万吨,实际开采能力超过万吨。丰富的煤炭储量和超常的开采能力奠定了淮南煤炭在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

(二)经济地质学在淮南煤炭产业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经济地质学强调的是学理与应用并重,体现在地质资源上是提升的经济价值。狄克理在《视察大通煤矿报告书》中认为,淮南煤“确系一种良好沥青质烟煤,硫黄成分较低,可供轮船火车工厂燃烧之用,因本煤所含灰份不高,洗煤反不合算”[7]。

淮南新煤田发现以后,谢家荣先生根据淮南新煤田构造特点,提出该煤田南八槽煤有可能炼焦,并推测出其大致储量,要求淮南矿路公司将南八槽煤单独进行炼焦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南八槽煤的炼焦性确实优良。淮南新煤田的炼焦性及储量的正确判断,在当时中国炼焦煤储量低且优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

淮南煤炭当时主要用来燃烧,后来炼焦,更多的是用来发电。淮南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坑口电站,境内现有6座大型电厂和26台发电机组,火力发电机组占“皖电东送”总装机量的85%以上。目前淮南煤炭发电每天直供上海3小时的电力,发电量外送占安徽全省外送电力的2/3,占苏、浙、沪地区外受电总量的10%。截止2015年底,全市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420万千瓦,占安徽省总装机的1/3。优质煤炭资源如果仅仅用来燃烧和发电非常可惜,其实际潜在价值不可估量。按现行标准测算,单位的煤变成电,其市场价值可提升1.7倍;如果从燃料转换成化工原料,其市场价值可提升12倍。

四、淮南产业转型思路的重大调整

(一)“立足煤”产业转型带来的影响

“淮南建市,缘于煤,兴于煤,忧于煤”这是大家普遍的共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淮南推行的是以“立足煤”为基础的“四煤”发展战略,即“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以“立足煤”为基础的产业转型,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煤炭产能的严重过剰。受其影响自2005—2010年,全市围绕“四煤”发展产业布局,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倍。全市煤电产量大幅度增加,原煤年产量从当时的4018万吨迅速提高到8100万吨,年发电量也从当时的230亿千瓦时迅速提高到465亿千瓦时,煤、电双双增长101.6%和102.2%。全市生产总值从当时的263.6亿元快速增加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从当时的36.5亿元增加到106亿元,年平均增长23.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则从116.1亿元增加到388亿元,年平均增长19.2%。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产煤10.5亿吨,发电5600亿千瓦时[8]。

客观来说,一个资源城市的经济增长若过于依赖其主要资源,当资源的拉动效用衰减,其他产业的发展又不足时,该市的经济将会急速衰退。近年来,中国煤炭行业一直处于生产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状态,而且随着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和能源政策的调整,煤炭产业供给过剩的状况将愈加严重。2014年,淮南的经济呈现出负增长状态,2015年全市的经济虽然有所增长,但还是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按照规定,淮南3年之内,其所属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两大煤企将要关闭6对煤矿,总产量达2000万吨,涉及到职工5万人的分转岗流。

(二)“依托煤”产业转型的思路调整

由此可见,当年“立足煤”的产业发展确实显现了强大的拉动力,经济效益明显。但实际上以“立足煤”为基础的“四煤”发展,并没有改变淮南的产业结构,只能使得淮南的产业结构更加不平衡,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说是失败的。经济地质学认为,忽略了地质资源“经济”特性的“立足煤”,是政府在主导产业转型发展上的偏差。只有不依赖本地资源,拓展拓宽城市产业发展思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是正道[9]。如英国地质调查局在成立之初就强调“经济地质学”的经济特性,要求务必挖掘和发挥好资源的经济价值。到20世纪初,美国矿业公司日益强大,美国地质调查局就开始退出短周期的商业性勘查领域,定位于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矿产资源研究与评价,定位于其经济特性的研究和实践。

在全国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中,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是重中之重,“立足煤”调整为“依托煤”势在必行。就目前来说,淮南所承受的还仅仅是煤炭产能的单一过剩阵痛。随着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淮南火电产能的过剩将不可避免地再度出现,到时淮南面临的将是“煤、电”的“双过剩”,面对的将会是更加困难的局面。

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新路径思考

(一)创新引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实现累积性增长,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9],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加强协调和促进创新[10]。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驱动导向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以知识为第一要素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益与水平提升[11]。痛定思痛,淮南在经历了资源产能过剩和经济严重衰退之后,以经济地质学思想重新审视原有的“四煤”战略偏差,确立了以创新驱动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建设[12],以新的“四煤”即“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为代表的产业转型新思想在全市达成共识。

在创新引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想指导下,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淮南矿业)作为安徽省最大的煤电一体化企业,面对煤炭行业的困难局面,企业紧紧依托科技创新发展。2016年企业获得了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功实现转化。截止2016年底,企业平均采煤工效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工效,达到了1124吨/人,同比提高23%;吨煤成本同比下降了56.35元,实现降低成本39亿元,实现利润达10亿元,同比增盈减亏30亿元。从根本上扭转了2013年以来的亏损局面。目前,淮南矿业正计划通过皖江物流实现整体上市,这是继江淮汽车和安徽建工集团之后安徽省第三家计划整体上市的公司。

淮南在产业转型中,注重发挥该市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全国第一批“科教兴市”试点市和全省首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市的优势,积极营造创新氛围,使创新引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在全社会取得共识;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在淮南主导产业及各行业领域中的转化应用(见表2),为城市的产业转型打下良好的科技基础。

表2 2012-2016年淮南市科技成果及技术转移统计表

(二)依托煤资源用高新技术提升品质

“依托煤资源”就是资源型城市要依据现有的煤矿产能和矿井的不同条件,坚决关闭落后矿井,对保存下来的煤矿进行整治提升,持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煤、电传统产业,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延伸提供原料支撑。2016年,淮南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1.8亿元,煤、电产业增加值250.6亿元,煤、电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16%。三次产业投资比为6.8∶40.9∶52.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51.6∶39.4。目前,淮南正全面贯彻安徽省委、省政府“4105”行动计划,积极实施淮南市“1235”发展战略*淮南市“1235”发展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努力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双轮驱动”,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加快“三化”进程,加快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进程;实现“五个发展”,实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廉洁发展。,全力推动淮南市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新兴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支撑和引领淮南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延伸煤资源的产业布局

科技创新平台是突破现有技术的必由之路,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与重要手段[13]。“延伸煤资源”的重点是充分挖掘煤资源的经济价值,即其经济属性。正所谓煤炭不仅仅是燃料,更是价值超众的工业原料,发挥“原料”的价值作用才是延伸煤资源的关键所在。要大力发展煤炭这一基础能源和原料的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化解煤炭的产能过剩问题,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优化[14]。如淮南市以提升煤炭经济价值和环境综合治理为对象的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研发平台已经建成,建有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及产业促进服务机构5个,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安徽(淮南)煤化工基地一期投资120亿元的年产170万吨甲醇深加工项目也即将完成建设,全市以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为支撑的“延伸煤资源”战略布局业已形成。

(四)不唯煤资源的产业融合与调整

资源型城市的新型产业需要政府激励,实现产业原始创新成果驱动的内生增长[15]。淮南加快发展非煤产业,紧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战略机遇,依托本地产业基础优势与技术优势,坚持内部转型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深掘进机、采煤机、刮板机、皮带机和液压支架“四机一架”上下游产业链相互配套的煤矿机械产业集群,高端布局专用车辆及核心零部件、轨道交通等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做大做强中国最早三大煤矿专业设备制造企业之一的凯盛重工有限公司,建设好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新能源专用汽车生产基地。积极打造好淮南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

(五)超越煤资源的产业集聚与生态转型

资源型城市要注重发挥产业和生态优势,实现产业集聚和生态转型发展。对淮南来说,其历史厚重,山水宜居,自古就有“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之称。大力发展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是淮南“超越煤资源”的具体实践。“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对创新创业人才和投资者形成巨大的吸附力,为高端产业集聚和生态新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经济地质学从关注“地质”的经济性到向“循环”经济地质学转型。从国家政策到各地面临的残酷现实来看,资源型城市都只能选择“去产能、调结构”;都必须全力培养优质接续产业,添增量,才能化解去产能之“痛”。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淮南,以经济地质学的观点来修正“四煤”转型发展的战略内涵,对其它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也不失为一种借鉴。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经济地质学的系统梳理、本质特性分析以及在资源型城市淮南产业转型中的重要实践,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地质学既有地质属性,又有经济属性。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要关注经济地质学的经济属性,重视其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实用性,充分发挥好自然资源的经济特性,使其更好地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服务。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离不开经济地质学的理论支撑。要以纵观全局的战略眼光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经济地质学的思想。各资源型城市在全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转型大潮中,要以经济地质学的新思维、新观点、新方法,正确对待自身的优势矿产资源,着力做好“延伸”文章,以便更好地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对策建议

基于经济地质学的理论视角,本研究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推进,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是凝聚良好的转型共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其必然选择,要在全社会完成从单一的经济结构模式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以创新发展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模式的转变。要多管齐下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参与城市转型工作,要通过提高透明度来增加人们对产业转型的信任和支持,让群众积极参与和联合制订转型政策,把群众参与同其它关键举措联系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共识,减少产业转型的社会摩擦力。

二是实行有效的资源监管。在资源型城市中优先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监管机构,强化统一管理。对现有有关部门的职责能够剥离的,予以剥离,合并到统一的监管机构;对不能独立剥离的,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予以保留,分工负责。要加大对产业转型的投入和资助力度,提高不同部门管理资助项目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程度。优先帮助转型企业与高校构建协同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商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和发挥自然资源的经济属性,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契合。

三是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制度和政策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关键。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社会化和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要通过设立专门的政府权威机构,有责任有担当,从全局利益角度出发,协调各方,借鉴其它城市成功的转型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统筹推进。要全面主导创新引领和转型发展进程,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时要顺应市场规律,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关系,做到不缺位也不越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四是找准城市的转型定位。要综合分析城市的自身资源、要素和特性,确立城市未来发展的新主导产业、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结合城市特点,以产业链为抓手,加快补齐产业转型发展短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大力推进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牢固树立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创新型城市转变。

五是抓住重点的转型产业。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要紧紧抓住重点的转型产业,从根本上扭转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的困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鼓励重点的转型企业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通过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特别是通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现有实体的深度融合,促进跨界融合创新,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断增强重点转型产业和自然资源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1]薛雅伟,张在旭,李宏勋,等. 资源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资源诅咒”效应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8): 25.

[2]OSKENBAYEV Y,YILMAZ M,ABDULLA K. Resource concentration,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 [J]. Economic Systems,2013(37): 254-270.

[3]邵 帅,杨莉莉.自然资源丰裕、资源产业依赖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9): 26-44.

[4]孙中山. 建国方略[M]. 华夏出版社,2002: 274.

[5]谢学锦. 回忆我的父亲谢家荣教授:他的为人、生活、治学与创业[C]. // 郭文魁,等. 谢家荣与矿产测勘处:纪念谢家荣教授诞辰100周年.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136.

[6]Michel Jebrak. Economic geology: Then and now [J]. Geoscience Canada, 2006, 1: 81-93.

[7]视察大通煤矿报告书[Z]. 华商大通煤矿公司全宗. 安徽: 淮南档案馆,档案号: J001-001-0122-013.

[8]2011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6日,淮南市第十四届五次人代会,曹勇)[R]. 淮南,2011.

[9]李兰冰. 中国能源绩效的动态演化、地区差距与成因识别——基于一种新型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J]. 管理世界,2015(11): 52.

[10]周振华. 产业结构优化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0-34.

[11]王玉民,刘海波,靳宗振,梁立赫.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6(4): 2.

[12]王海燕,郑秀梅.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J]. 中国软科学,2017(1): 44.

[13]高 亮,冯楚建.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合作创新中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构建[J]. 中国科技论坛,2016(8): 13.

[14]韩建国. 能源结构调整“软着陆”的路径探析——发展煤炭清洁利用、破解能源困局、践行能源革命[J]. 管理世界,2016(2): 52.

[15]周亚虹,蒲余路,陈诗一,方 芳. 政府扶持与新型产业发展——以新能源为例[J]. 经济研究,2015(6): 160.

猜你喜欢

淮南资源型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油气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