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新闻需要挖掘
2018-03-15□
□
(保定晚报,河北 保定 071051)
什么是好新闻,用时下最流行的话说,就是你写的新闻是否传递正能量,是否为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做加法或乘法。
沙里淘金,从来稿和网络寻找线索
作为《保定晚报》县域新闻的一名编辑记者,笔者每天会收到大量的新闻稿。这些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一些来稿“亮点”已现,但主题不太鲜明,需要增补素材,或转换主题,这就需要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有时为了新闻的时效性,需要抢发,笔者就采用先电话采访,等第一篇新闻见报后,再去实地深入采访进行挖掘写后续报道。《唐县康书乐散文上了英国报纸》《22年后,宣化汉子专程到涞源来报恩》《赵晋谊:山沟沟里走出的幸福太太全国总冠车》《墨刚:一位在废烟盒上写诗的农民》等一系列好新闻就是这样产生的。
2015年1月17日,《保定晚报》刊发消息《唐县康书乐散文上了英国报纸》,这篇消息报道了唐县文学艺术创作协会会长康书乐,根据自身经历和感受创作散文《好大一匹马》,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选中并翻译成外文,2015年1月14日刊登在《伦敦晨报》上,以此向外国读者展现普通中国人昂扬向上的精神。
当时唐县县委宣传部传来的稿件较短,笔者收到邮件后,考虑到县域通讯员传稿同时会给多家媒体群发的可能,为了新闻的时效性,笔者立即通过电话采访了康书乐,补充增添了康书乐个人介绍,并附上了《好大一匹马》的具体内容。消息刊出后,笔者又到唐县康书乐家里深入采访,了解四肢严重残疾的康书乐如何在文学的道路上执着追求,面对生存与梦想的矛盾,他又是如何兼顾?随后写了通讯《“板凳诗人”康书乐直言,文学养不了家》。
两篇新闻见报后,社会反响强烈,感动无数读者,多家网站转载报道。消息《唐县康书乐散文上了英国报纸》被作为“佳作品读”选入2015年第一期《保定新闻界》,并获得2015年度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板凳诗人”康书乐直言,文学养不了家》,保定市委宣传部领导看到后,就该稿件作出批示:“请市文联、文广新局、唐县宣传部予以关怀和照顾,解决困难,弘扬这种精神。”
同样,获得2014年度河北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22年后,宣化汉子专程到涞源来报恩》也是这产生的。
自古以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直是我国的优良美德,也是当代主流媒体承担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的方向之一。
当时涞源县委宣传部传来稿件,新闻事件内容还比较详细,笔者电话和通讯员核实了一些细节,了解了事件的全部经过。然后,对稿件认真编辑并精心制作了标题、导读等内容,又配了图片。《保定晚报》用一篇1500字的通讯第一时间记录了这一现代版的报恩录。
部主任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值得进一步挖掘,建议深入采访。随后,为了深入挖掘事实,探寻龙秀春姐妹的善良本源,记者两次深入涞源,并联合《张家口晚报》,走访龙秀春、苏永清及其亲朋好友,从他们口中获悉,当年苏永清“连吃三个半斤大包子”、拿到车票钱“噗通就跪下”等细节,还原了一个一直在做好事的涞源善美人物——龙秀春。
随着报道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四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纷纷转载,中新网、河北新闻网、凤凰网、东方网等众多网站跟进,河北省委主办的河北共产党员网站,更是将龙秀春姐妹的善行,放到了《善行河北》专栏。保定市委宣传部领导称其“事迹感人,催人泪下,体现了保定人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值得大家学习,广为传扬。”此后,龙秀春被评为“保定好人”“十大善美之星”。
升华提炼,由点带面突出主题
回来写稿,面对手里的一大堆材料,笔者大胆取舍,结合时代背景,提炼主题。
《赵晋谊:山沟沟里走出的幸福太太全国总冠军》一稿,紧紧围绕山沟沟里的女性获得全国太太幸福秀总冠军这一点为由头,详写赵晋谊精神特质形成的原因及成长经历及参加全国太太幸福秀这件事的起因、过程、取得的成绩。
当下社会生活压力大,已婚女性为了事业和家庭往往付出更多,慢慢地失去了自我。赵晋谊在家庭事业都很成功的前提下,参加“全球太太幸福秀”,从涞源一路杀到了全国总决赛,捧了个全国总冠军回来。赵晋谊的经历证实了,“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这正和国家提倡的中国梦大主题、大背景相符。笔者提炼主题时结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时代背景,突出赵晋谊不服输、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精神特质。“已婚女性不要为了家庭和事业,而失去自我。”赵晋谊为已婚女性树立了“努力学习,享受美好生活”的榜样,主题明显得到深化。
《赵晋谊:山沟沟里走出的幸福太太全国总冠军》见报后,得到社会好评,搜狐、百度、腾讯、ZAKER等网站纷纷转载,网友好评如潮:“对于女性来说,她的精神和追求值得学习。”“励志的女孩最美丽”“不容易,也真是很厉害,能达到常人不能企及的高度。”
2015年5月4日,《保定晚报》刊发了笔者采写的通讯《墨刚:一位在废烟盒上写诗的农民》。墨刚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工地打工挣钱养家,辛劳工作之余却喜欢看书写作,在垃圾堆里捡废旧书和报纸看,在卷烟纸盒上写诗。笔者特意选择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对墨刚进行了专访,想放大墨刚榜样的力量。
墨刚说:“我是一个农民,首先得打工养家,写作纯粹是爱好,物质上带不来多少,但精神上却是一种享受,能消解疲劳。”他说最喜欢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许多人只顾赚钱吃饭,却没有一点爱好,于是他们就成了生活的奴隶。”这话也道出了墨刚身上的闪光点。
当下,生活节奏快,网络普及,快餐化阅读风行,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环球时报》转载的一份读书调查报告显示,现代生活中,有39.6%的人一个月内基本不读书,其中称“自己没有时间”的为37.8%。在国家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墨刚为大家树立了榜样。紧扣这一背景,稿件见报后,得到好评。
深入采访是基础,升华提炼是关键。没有在基层对群众深入采访,就不可能掌握大量鲜活感人的新闻素材。掌握了鲜活的新闻素材之后,如何确立独特的写作角度和表达主题,则必须斟酌、提炼,才能捕捉到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