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下基于收支平衡的职工养老金调整研究
2018-03-15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强调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提出,“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随着国家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民生需求也不断升级变化。养老金待遇调整是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感知点,也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必须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我国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期,就提出要建立一套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办法,但是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仍未建立起正常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调整多依赖当时政策的变化,而没有与物价指数或工资增长率挂钩。
国外养老金待遇调整方式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根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化来调整;二是根据实际工资增长率的变化来调整;三是结合物价指数和工资水平的变化来调整;四是根据多种因素包括物价指数、实际工资增长率、人口变化指数等进行动态调整。[2-3]马丁·费尔德斯坦和安东尼·佩来乔认为工资指数化存在两点缺陷:一是随着退休者占在职者比例的上升,工资指数化必然要求缴费率上升,而过高的缴费率会扭曲劳动供给;二是工资指数化紧跟替代率水平会使替代率过高,而过高的替代率会刺激人们提前退休,从而扭曲退休决策、抑制储蓄,而价格指数化的显著特征就在于个人养老金的替代率是基于个人实际收入而不是相对收入计算而成的,从而建议采用价格指数化来调节养老金待遇。[4]有学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未能真实地反映退休者的生活开支,而应采用针对老年群体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进行养老金待遇的调整。[5-8]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养老保险金待遇调整的研究,大多围绕着应该采取何种调整模式而展开。多数建议应采用工资指数和物价指数相结合的调整模式。[9]田青等提出针对不同人群应采用不同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方式。[10]杨俊和殷俊指出可以在养老金调整机制设计中引入反映人口老龄化因素的调节因子。[11-12]谭中和建议将普调和特调相结合,普调部分将实际工资增长率和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增长率纳入调整因子之中。[13]米海杰、王晓军则探讨了自动调整机制在我国的适用性。[14]施岚重点分析调整机制与养老负担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不同调整机制下保持养老负担不变的临界条件。[15]王翠琴等考察六种基于物价和工资增长率的不同养老金调整方案下,养老保险基金短期和长期收支平衡的影响,认为为保持收支平衡,须动态调整工资增长率的分享比例。[16]
已有文献对于指导我国的养老金待遇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研究没有站在退休者与在职者消费结构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即使有学者建议要在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设计中考虑老龄化因素,也未能进一步对退休者和在职者进行区分,用不同的通胀因子来进行待遇调整,进而更没有在此前提下探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退休者和在职者面临的通货膨胀程度不同的角度出发,重点考察在不同的通货膨胀率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账户即基础养老金的收支状况,并就养老金的待遇调整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精算模型的设定
本文的测算以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文)中的计发办法为依据,即企业工资总额的20%作为企业缴费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个人缴费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对于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及以上的职工,社会统筹部分的基础养老金每月发放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每增加缴费1年,获得相当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①,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中人”退休后,除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之外,还发放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部分的每月发放标准为个人账户余额除以计发月数;而对于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职工不发放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则在退休当年一次性支付。因此,就缴费而言,“老人”已退休,不再缴费,“中人”和“新人”的缴费方式一致,可以统一在缴费收入模型中考虑;就养老金的发放而言, “老人”、“中人”和“新人”的计发办法存有差异,必须分别考虑“老人”、“中人”和“新人”的支出模型。
在模型设定之前,需要做以下相关基本假设:(1)不考虑提前退休和中途退保的情况,根据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男性为60岁,女职工为50岁,女干部为55岁,我们假定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平均参保起始年龄为20岁,参保人员的最高存活年龄取值为99岁,也即男性的领取养老金待遇年龄跨度为60~99岁,女性的领取养老金待遇年龄跨度为55~99岁;(2)城镇基础养老金的收支均按年进行,即在每年年末一次性计入缴费,在年初一次性发放养老金;(3)本文关于“老人”、“中人”和“新人”的时间界定以1997年1月1日为分界点,即“老人”指1997年1月1日之前退休的人员,“中人”指1997年1月1日前参加工作,1997年1月1日之后退休的人员,“新人”指1997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4)测算过程中不考虑各级政府的财政补助。
(一)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收入测算模型
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年度收入等于年度缴费收入与利息收入之和。而年度养老金缴费收入又是在岗参保职工人数、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以及缴费率的函数,由于“老人”已退休,不再缴费,缴费者仅包括“中人”和“新人”。具体可以由式(1)表示:
t年a岁组在岗职工的社会平均工资可以由测算初始年份的社会平均工资乘以增长率和通胀率表示,因此有:
式(3)中,Wa,1指a岁组在岗职工在测算初始年份的社会平均工资,g为社会平均工资的实际年增长率,πw为社会平均工资的通胀调整指数。
将式(2)、式(3)式代入式(1)可得:
由式(4)可得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年度收入SIt:
其中,rs为基础养老金的记账利率。
(二)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支出测算模型
由于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支出是养老金领取人数和人均养老金水平的函数,由于计发办法不一,以下分别设定具体“老人”、“中人”和“新人”的支出测算模型。
1.t年度“老人”的社会统筹账户支出。
2.年度“中人”的社会统筹账户支出。根据国发[2005]38号文的计发办法,“中人”的社会统筹账户由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其中,t年度“中人”的基础性养老金支出为
根据现行规定,过渡性养老金是参保职工退休前上一年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个人缴费的工资平均指数、2005年政策实施前的缴费年限以及计发系数的函数,其中计发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0%-1.4%,为计算便利,我们取中间值1.3%。t年度“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支出为:
式(8)中,Na为a岁组“中人”在2005年政策实施前的缴费年限。
3.t年度“新人”的社会统筹账户支出。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仅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新人”才可以获得基础养老金,因此,t年度“新人”的社会统筹账户支出为SENt:
因此,t年度的社会统筹账户支出总额为:
3.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年度结余与累计结余是不同的概念,年度结余等于年度收入与年度支出之差,累计结余则等于上年累计结余及利息加上本年度缴费收入减去本年度支出,因而在获得第t年的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缴费收入和支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求出第t年末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累计结余。年度结余SYt和累计结余SJYt分别由式(11)和式(12)表示:
三、数据说明
人口数据。人口的数据选取联合国世纪人口展望中出生率预测方案对我国人口在2015—2050年期间的估计值。由于该预测中的数据仅包含五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需要进一步细分为一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人口数,本文参照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国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中每一岁组人口占对应五岁组人口的比例,对联合国世纪人口展望方案中2015—2050年男性和女性的人口按一岁组进行拆分,所得的每岁组男性和女性的人口数作为我们测算研究的人口基数。
分性别的社会平均工资。男性和女性的工资存有差异,据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第三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在职女性的年劳动收入为男性的67.3%。[17]根据2000年至201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1999~2012年间我国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比例在35.8%—3.81%之间波动,平均比例为37.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为52388元。根据我国城镇男性、女性就业人员占城镇总就业人员的比例以及我国城镇在职女性的年劳动收入占在职男性年劳动收入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加入工资增长率因素,我们即可计算出测算初始年份2015年的城镇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工资,分别为70941元、47744元。
城镇人口比率。《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3.73%,参照郑秉文等的做法,假定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水平按以下的增长趋势变化:2011—2020年人口城镇化年均增长1.0%,2021—2030年年均增长0.5%,2031—2040年年均增长0.3%,2041—2050年为0.2%。[18](见表1)
表1 2015—2050年间相关数据的设定值单位:%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本文采纳熊锡鸿的假定,2015~2020年城镇职工的参保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21—2050年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是根据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难以达到100%,因此,本文设定覆盖率的上限为90%。
城镇就业比率。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这一比例为80%,我们假定未来的城镇就业比率均维持在80%的水平上。
缴费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2000—2013年期间我国企业职工缴费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平均比例为65%左右。参照米海杰、王晓军的设定,我们将未来缴费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设为60%。
通货膨胀率。本文的通货膨胀率采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进行衡量。设定未来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年通货膨胀调整指数πw按1%~5%进行调整。依据前文分析,退休者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在职者,因而人均养老金水平的通货膨胀指数要比社会平均工资的通胀调整指数稍微高一点。根据美国CPI-E与CPI-U、CPI-W在1983—2007年间的波动情况,CPI-E比CPI-U和CPI-W平均增长快0.14个百分点。本文将人均养老金的年通胀调整指数πp设定为较社会平均工资的通胀调整指数高0.1个百分点,即对应于社会平均工资1%~5%的通货膨胀率按1.1%~5.1%进行调整。
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2013年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可知,20年来的年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为14.39%,剔出物价因素后的年平均实际工资增长率为9.97%。本文以世界银行关于我国GDP预测的数据为基础,并结合我国自1994年以来年平均实际工资增长率为9.97%的现实,将我国2015—2050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设定为:2015年为9%,此后每年降低0.1%,最后保持在5.5%的水平上。
人均养老金待遇增长率。假定未来的人均养老金与在岗职工的工资保持相同的增长速度。
记账利息率。参考一年期定期存款储蓄利率,假定为3%。
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率及企业遵缴率。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企业缴费占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全部进入社会统筹账户,因而,Cs为20%。企业遵缴率z参照熊锡鸿的设定,设为90%。
四、测算结果分析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中统计了2015年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累计记账额47144亿元,而《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2015年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为35345亿元,因此,我们可以将47144亿元作为2015年个人账户的累计余额,而-11799亿元作为2015年社会统筹账户的累计余额。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进行了收支状况的测算,结果如下。
(一)零通胀下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收支状况的测算结果分析
由于我国城镇基础养老金即社会统筹账户采取现收现付制,其受利率影响较小,因而通货膨胀对社会统筹账户的影响主要通过作用于工资增长率和养老金增长率而实现的。本文假定,社会平均工资会随通胀同步调整,而养老金较通胀水平高出0.1个百分点而调整。在此假定下,来对比分析零通胀和1%~5%通胀率的影响下,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收支情况。
通过在零通胀和1%~5%的通胀率下模拟2015—2050年的我国城镇基础养老金的年度收入、年度支出状况,我们发现,通货膨胀使得基金缺口越来越大,收不抵支的情况也会提前到来。在零通胀的情形之下,2015年我国基础养老金的年度结余为7995.57亿元,此后不断上升,在2023年开始,年度结余较上一年有所减少,直到2031年年度结余首度出现赤字。在年度结余上升的同时,累计结余也不断攀升,到2032年累计结余达到峰值160623.37亿元,此后因年度结余赤字的缘故逐年减少。随着老龄化的深入,缴费收入越来越跟不上年度支出的增长,导致到2040年累计结余也出现赤字,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开始出现收不抵支的状况(见图1)。
(二)不同通货膨胀水平下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收支状况的测算结果分析
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形,我们发现,通货膨胀水平越高,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年度收入、年度支出也越高。通货膨胀使得基础养老金的年度收入和年度支出都较无通货膨胀状态下增长更快。在通货膨胀的作用下,支出的增长快于收入的增长最终会导致收支缺口越大,收不抵支的现象也越早到来。
图1 2015—2050年零通胀下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收支状况
图2 2015—2050年不同通胀水平下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累计结余
由图2可知,零通胀下,2040年出现收不抵支情形,赤字额达20160.94亿元;在1%和2%通胀水平下,收不抵支的情形早一年到来,于2039年出现,其时累计结余分别为-37900.42亿元和-53855.79亿元;在3%、4%和5%的通胀水平下,收不抵支的情形提前两年到来,于2038年出现,其时累计结余分别为-16655.57亿元、-5151.66亿元和-26955.70亿元。通货膨胀率越大,累计结余的赤字额也越大,到2050年,1%~5%通胀率下的累计结余分别为-2395261.77亿元、-3220752.48亿元、-4354644.97亿元、-5843321.43亿元和-7791806.75亿元。
当然,在平稳的通胀影响下,收不抵支的状况并未快速提前。这与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休戚相关。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是以上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而养老金的缴纳是以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二者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年的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因此,即使在考虑了养老金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通货膨胀率0.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1%~5%的通货膨胀的作用也仅仅使收不抵支的状况提早1~2年到来。
(三)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
通过在不同通货膨胀率下模拟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收支情况,可以得到不同通货膨胀率下我国城镇基础养老金的年平均替代率,即当年养老金与当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比率。
测算显示,在通货膨胀情形下,不同通胀率下我国城镇基础养老金替代率的差异很小,由图3可知,除极个别的异常值之外,通胀下与无通胀下养老金替代率的差异不超过0.01。由此可见,社会平均工资按照通货膨胀率同步调整、养老金按照高于通货膨胀率0.1个百分点调整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方式可以保证养老金的替代率不变,从而可以保证养老金的相对购买力。
图3 2015—2050年1%~5%通货膨胀率与零通胀率下的我国城镇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差异对比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所进行的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收支平衡的测算着重于分析通货膨胀因素对基础养老金收支缺口的影响。与前人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退休者和在职者的消费支出结构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社会平均工资和人均养老金按不同的通胀因子进行调整。在社会平均工资跟上通货膨胀率,养老金按高出通货膨胀率0.1个百分点进行调整的假定下,本文分别模拟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即基础养老金在1%~5%的通货膨胀率下收支状况。测算结果发现:
1.通货膨胀使得收不抵支的现象提前到来。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年度收入和年度支出都较无通货膨胀状态下增长更快,而支出的增长快于收入的增长最终会导致收支缺口越大,收不抵支的现象提前到来。零通胀下,2040年出现收不抵支情形,赤字额达20160.94亿元;在1%和2%通胀水平下,收不抵支的情形早一年到来,于2039年出现;在3%、4%和5%的通胀水平下,收不抵支的情形提前两年到来,于2038年出现。
2.不同通货膨胀率下的我国城镇基础养老金替代率的差异很小。不同通货膨胀率下的养老金替代率差异较小说明社会平均工资按照通货膨胀率同步调整、养老金按照高于通货膨胀率0.1个百分点调整的方式可以保证养老金的替代率不变,从而可以保证养老金的相对购买力。
(二)政策建议
1.完善养老金的待遇调整机制。未来养老金的待遇调整不光要跟上在职者工资的实际工资增长,还应考虑到退休者和在职者因各自消费支出结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通货膨胀,在进行养老金待遇调整时,需要较社会平均工资调高一些通胀因子,从而促使养老保障制度真正成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
2.财政支付能力和养老金待遇的充足性需相互兼顾。改善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收不抵支问题,需兼顾考虑财政支付能力和养老金待遇的充足性,不可为了减少赤字额度而牺牲老百姓的“养命钱”的“含金量”,也不能盲目提高人均养老金而不顾财政的负担能力。
注释:
①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参保职工退休前一年的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本人缴费工资平均指数;本人缴费工资平均指数为参保职工缴费年限内历年缴费工资指数的平均值,每年缴费工资指数=当年参保职工平均缴费工资/上一年的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韩伟、穆怀中.中国统筹养老金适度调整指数分析[J].财经研究,2007,(4).
[3]赵巍巍.国外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概况[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12-03(3).
[4]Feldstein Martin,Anthony Pellechio.Social Security Wealth:The Impact of Alternative Inflation Adjustments.NBER working paper No.212.
[5]Amble Nathan,Ken Stewart.Experimental Price Index for Elderly Consumers.Monthly Labor Review,1994,(5).
[6]Burdick Clark,Lynn Fisher.Social Security Cost-of-Living Adjustments and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Social Security Bulletin,2007,67(3).
[7]Stewart,Kenneth J..The Experimental Consumer Price Index for Elderly Americans(CPI-E):1982—2007.Monthly Labor Review,2008,4.
[8]Goda Gopi Shah,John B.Shoven and Sita Nataraj Slavov.How well are Social Security Recipients Protected from Inflation.National Tax Journal,2011,64(2).
[9]韩伟.通货膨胀条件下国外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及对中国启示[J].技术经济,2005,(10).
[10]田青,张水辉.建立合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J].人口与经济,2009,(1).
[11]杨俊.中国养老金调节机制设计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4).
[12]殷俊,陈天红.从老年人需求结构视角探析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J].求索,2010,(12).
[13]谭中和.统筹建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J].当代经济管理,2014,(6).
[14]米海杰,王晓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调整机制研究[J].统计研究,2014,(5).
[15]施岚.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与养老负担关系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3).
[16]王翠琴,田勇,薛惠元.基于基金收支平衡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设计[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6).
[17]熊锡鸿.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模式选择与财务可持续性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18]郑秉文,张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