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下的社会创业研究
——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2018-03-15
(吉首大学 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乡愁记忆,是以人的体验感知寻回本土生活的情感归属[1]。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下同),是民族生活生产方式、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2],是构建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唤起文化记忆、体现文化自觉的乡愁叙事[3]。非遗是传统文化“活”的部分,不仅是现代人对自己认同与归属的源泉,是乡愁记忆的部分,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古代人民生活形式的再现,极具历史、科学、社会等价值。
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既要注重非遗本身传承的原真性,又要注重保护过程中的创新性。非遗作为文化遗产,拥有文化的属性,具有可开发与利用性。非遗的开发与利用既能有效地保护非遗本身,又能将其转化为经济收益,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非遗的脆弱性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会出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寻找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最有效途径,是解决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关键。为了探究这一有效途径,本文从社会创业角度,以探索通过促进和发展社会创业,实现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社会创业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
1 湘西非遗的价值分析
非遗在我国分布广泛,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落后地区)均有分布。贫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和人们的认知程度不够等因素制约,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任务更加繁重、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更加突出。湘西自治州地处武陵山片区腹地,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其民族性突出、贫困程度深,非遗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本研究选择以湘西州为例进行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相关研究,试图探索解决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有效途径。
1.1 湘西非遗的特点
湘西非遗的构成特点:湘西州以“土家族梯玛神歌、摆手舞、哭嫁歌”等非遗为代表,共有非遗名录10大类3200项,其中世界级非遗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26项、省级非遗名录68项、州级非遗名录295项、县级非遗名录729项。湘西不仅非遗名录多,还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国家级民族艺术之乡8个、国家级非遗传习基地1个、州级非遗传习所34所。湘西州州级以上非遗名录见表1。湘西非遗数目众多、类型丰富全面,涵盖了全部的10个大类,其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①传统技艺类项目数量丰富;②传统音乐、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类项目发达;③传统游艺、杂技类项目数量相对较多;④民俗类项目丰富。
表1 湘西州州级以上非遗名录
注:数据根据湘西州文广新局网站整理。
湘西非遗的空间分布特点:一条河、一座山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产生的内动力,正是这“一山一河”孕育出了湘西厚重的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一条河是酉水河,流域地带集聚着土家族儿女,这里有丰富的与土家族有关的非遗,土家族梯玛神歌、摆手舞、哭嫁歌等遍布所有乡镇;这一座山是腊尔山,以腊尔山台地为中心居住的苗族儿女,由于历史、交通等原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其原始宗教是苗族最古老、最核心的文化传统,如椎牛祭、巴代文化。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苗族东部方言典型区域,如古老话、苗语等分布均匀。湘西非遗在地域空间分布上正是以这一条河、一座山为基点,呈现出“南与北”和“山与水”的自然区划特征。北以酉水河流为带,土家族非遗遍布;南以腊尔山台地为区,苗族非遗遍布。
1.2 湘西的非遗优势
非遗的价值优势:由于非遗的构成特点与空间分布特点,特别是民族地区具有本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性非遗,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化特征。由于贫困地区的区位原因,受到外部的冲击较少,因此得以更好地保存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构造出具有贫困地区的特殊性非遗。众所周知,非遗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与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湘西非遗不仅拥有非遗的一般性价值,还具有特殊性价值,见表2。由于湘西非遗的特殊性,相对于发达地区,拥有更高的历史、社会、经济价值等。我国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以武陵山片区(湘西地区)为代表的14个连片特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民族特色的非遗,具有不同民族和地区性的独特性,同样拥有极高的历史、社会、经济价值等。由此可见,以湘西州地区为例,反映出贫困地区非遗的价值高于发达地区。
表2 非遗一般性价值与湘西特殊性价值
注:数据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非遗的数量优势:湘西作为贫困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各类非遗项目。根据研究,非遗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端集聚明显[4]。湘西是湖南省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而在该省的另一端是最发达的长沙,在非遗的数量上是否超过贫困地区?本研究对长沙市与湘西州的非遗数量进行了对比研究。长沙市为湖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商贸中心,是湖南省最繁荣的地区,拥有以湘绣、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湘剧等为代表的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非遗项目、37项市级非遗项目。长沙市市级以上非遗名录见表3。对比表1与表3数据发现,湘西非遗名录在遗产级别、数量和非遗传承人上远远超过长沙。据统计,湘西州非遗的种类、数量在湖南均位居第一,是全省平均数的4倍。由此可见,非遗分布处于一个困境怪圈,越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非遗数量、种类越多,非遗的价值越高。虽然贫困地区的非遗数量、价值比发达地区高,但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投入能力有限。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愿意从事传统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人较少。另一方面,传承与保护湘西非遗就是保护湘西的乡愁,传承与保护湘西非遗的重要性和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使其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上陷入困境。
表3 长沙市市级以上非遗名录
注:数据根据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整理。
2 湘西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多维困境
2.1 传承与保护困境的产生
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就像生物生存与繁衍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一样,也需要良好的文化生境[5]。湘西经济落后,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个体经济动机与社会对非遗的保护要求方面冲突时,个体的选择会偏向对自己更有利的方面。如年轻一代湘西苗族儿女为了能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他们有些从小就放弃苗语而选择学习普通话,不再穿苗家传统服饰而穿普通服饰,正是这些冲突导致了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就贫困地区而言,湘西政府的经济实力有限,在当地贫困与发展方面会出现贫困与发展、保护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为了发展经济,当地政府会优先选择对脱贫最有利的方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进一步产生传承与保护的困境。因此,在贫困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出现市场困境(其他地区也存在)、传承人困境和政府困境;而在发达地区,一方面政府实力雄厚,另一方面公众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认知程度高,困境不突出。
2.2 传承与保护的多维困境分析
导致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与保护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湘西非遗价值的特殊性,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传承与保护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发达地区不具有的。湘西非遗面临的矛盾,同样是贫困地区面临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面临着外部发达经济和现代文化的冲击。湘西州作为贫困地区,人们在意识上还存在认识误区——传统就是落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爱护。同时,存在经济短缺,非遗项目不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未转换为市场价值,传承人也不能因为非遗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加之,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人才缺乏,对非遗保护力不从心,传承过程中社会主体参与度不高。本研究从湘西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就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市场困境、传承人困境和政府困境进行分析。
市场困境:由于非遗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出形式的特殊性。湘西在非遗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往往以旅游业为重点,为留住游客,结合自然资源或单独以文化资源(非遗资源)为开发点,打造文化盛宴。但过多注重旅游开发,没有从产品开发、创意设计等视角对不同类型的非遗技艺进行开发与创新,导致非遗产品保护与开发不平衡。一些表演性、语言性项目得到了较好开发,但也出现过度商业化,沦为一种形式外壳的展演,失去了非遗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今性[6],破坏了非遗的原真性。一些技艺类产品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失传危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基本准则是原真性,这就会产生传承、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矛盾。如果非遗开发过程中出现过分商业化,就会导致破坏其原真性。但为了原真性而封闭、回避商业开发,导致资金等短缺,进而又影响了非遗整体保护的积极性,造成开发力度不够,构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传承人困境:非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记录和保存物[7],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即人是非遗传承的载体。传承人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即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遗。由于湘西州人们在观念上的误区,使湘西非遗传承与保护是以“父传子,子传孙”形式传递,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对非遗项目特别是没有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不高,导致在子孙后代中传习传统技艺的人员减少,甚至出现“人亡艺绝”的尴尬境况。据统计,湘西州国家级传承人全部在70岁以上,省级传承人多数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欠佳,非遗的生存状态堪忧。在这种社会重视度不够的状况下,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不得不自己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同时还兼顾个人与家庭的经济问题,导致传承人在多重压力下顾此失彼[8]。因此,传承人往往在个人生计、非遗传承与保护间选择生计,出现保护与不保护的两难困境,形成了传承人、非遗传承与保护间的“囚徒困境”。
政府困境:2010年湘西州被批准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第六个生态实验区。国家对湘西州非遗的大力保护,反映出政府在非遗保护中起到的作用,政府作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主体而存在。为了充分传承与保护湘西丰富的非遗资源,湘西州政府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积极立法,建立保护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传承与保护非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一定的保护效应。但仅靠政府有限的财力,特别是作为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的湘西来说,财力有限,捉襟见肘。湘西州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用于文化项目的财政拨款为403.7万元,主要用于开展文化活动、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完善非遗传习基地建设、修复文化生态空间等,实际投入到非遗保护的财政拨款很少。此外,非遗保护的在岗人员仅为30人,人员配备不足。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人才缺乏、对非遗的保护力不从心,导致政府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能力较弱,使政府、非遗传承与保护间形成“囚徒困境”。为了解决这一多维困境,本研究引用新的创业理论——社会创业来构建传承与保护非遗的平台,试图从社会创业角度解决当今非遗各价值之间的平衡问题。
3 社会创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贫困地区如果仅依靠政府或市场或传承人单方面的力量已无法有效解决非遗传承与保护问题,反而会加剧非遗传承与保护困境。社会企业在解决极端社会问题时,如长期贫穷、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发挥了积极作用[9],社会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要,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加速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进程[10]。因此,社会企业和社会创业者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特殊作用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11]。
图1 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社会创业概念模型
3.1 社会创业与市场、传承人、政府间的关系
社会创业是创造社会价值的思维和活动,与创造经济价值的商业创业一样,是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2],是受社会目标驱动的商业或经济活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社会创业具有多元性,不仅需要解决非遗的保护问题,还要解决社会企业的运营问题,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市场、传承人和政府间的关系,通过三者的相互协调达到既要开发,又能起到保护的作用,构建合理的理论模型结构,有效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使非遗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因此,本研究构建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社会创业概念模型(图1)。根据图1可判断社会创业与非遗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市场、传承人和政府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创业与市场:社会创业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企业,是以追求经济价值为目标的,而非遗具有经济利益,可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进来。社会创业企业通过非遗打造特色经济产品来提高自身的经济价值,使他们在市场中追求利益最优化,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又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社会创业可为社会企业带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当地非遗传承与保护资金短缺问题。可见,社会创业可有效解决当前的市场困境,实现开发与保护的有效融合。
社会创业与传承人:传承人参与社会创业,既能通过社会创业企业传承与保护非遗,又能提高个人经济收益和经济地位,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同时,传承人参与到社会创业中,能更好地接触到文化程度高、综合素质强的人,这些人对传统技艺有更高的领悟能力,能更好地传承非遗项目,保持非遗的原真性并进行发展创新。社会创业能增加传承人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打破父子间传承人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学习并发掘其价值。可见,社会创业可有效地解决传承人困境,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认知,动员更多的人参与。
社会创业与政府:相对于政府的单一财政拨款,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社会创业激活了民间资金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对非遗的资金投入来源更广,使非遗保护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但社会创业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由于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人力保障,社会创业在对非遗项目开发选择问题上更加注重选择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性收益的创业项目。由于社会企业的动机及其社会责任观,促使他们在项目选择时除了保护开发对他们有利的非遗项目外,还会选择那些开发难度大、经济潜在价值小的非遗项目,从而谋求一种既追求经济价值,又追求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平衡。社会创业能有效解决政府保护非遗的压力,增加社会保护主体,使政府有更充裕的资金来源,政府的责任也就从直接介入保护过程转向制定保护政策、规范开发行为、打击破坏行为,主导保护与开发的方向。可见,社会创业可有效解决政府困境,使政府作为主导的传承与保护更加高效。社会创业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作用是发掘非遗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收益和地位,从而提高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积极性;同时,可增进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创造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氛围,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保护与传承;开发是积极的保护,可增强政府的保护能力,突出保护重点,提高保护效率。
3.2 社会创业实证研究
基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社会创业概念模型,本文在湘西州选取了从事非遗保护与开发的社会创业企业,对该企业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对案例企业的研究,探讨社会创业是如何打破传承与保护困境的。如一家从事非遗的商业孵化和保护的社会创业企业——古丈心手合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简称“心手合一”)开发的凤凰扎染手工工艺品,较好地解决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凤凰扎染是一项古老的坊染技艺,在“心手合一”公司创立之前,凤凰扎染仅作为一项技艺运用到布料的染色上,且由于扎染技艺要求严格,特别是扎染的核心工序——手扎的制作难度大,蜡染技艺的采用越来越少,逐渐被市场边缘化,甚至遭遇淘汰而濒临失传。由于扎染技艺不能为传承人带来更多的收益,学习难度大,愿意传承的人也越来越少。为了不让失去市场和传承人的扎染技艺消失,政府加大了保护投入,但保护效果欠佳。“心手合一”公司充分利用非遗资源,结合现代文化和营销手段,将凤凰扎染运用到现代服饰上,使其成为大众服饰,带动了湘西扎染刺绣的发展。如今,前往凤凰或湘西旅游随处可见到既具有现代风格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扎染服装,这正是将湘西扎染技艺结合现代服装理念而成的产品。此外,“心手合一”公司还通过微信、淘宝等网络营销手段,将产品远销外地。“心手合一”公司的社会创业项目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该项目在“第一届湘西创业大赛”中获得前三甲的优异成绩。“心手合一”公司的成功,为非遗项目带来了一定的资金,使扎染技艺在市场上再聚光芒,得到了保护与延续;同时,也为传承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解决了贫困问题,提高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了传承人的信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非遗项目创新产品的成功,减轻了政府压力,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其他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或脱贫致富上。“心手合一”公司的非遗商业化产品开发与保护,弥补了政府的资金短缺问题,解决了传承人的脱贫致富问题,达到多方共赢,创造出多重价值[13];同时,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非遗的魅力,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乡愁,有归宿。
4 小结
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囚徒困境”,包括传承人困境、市场困境和政府困境。社会创业可解决这三对矛盾:即在市场困境方面,发现非遗的市场价值,使开发与保护达到融合;在传承人困境方面,增加传承人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地位,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与传承中;在政府困境方面,增加保护主体,使政府有更充裕的资金来源,政府的责任从直接介入保护过程转向制定保护政策、规范开发行为、打击破坏行为,主导保护与开发的方向。社会创业不仅能解决贫困地区的“囚徒困境”,还能解决所有地区的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困境,社会创业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当然,社会创业也可能有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创业必须提高对非遗价值的认识,重视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1]辛儒鸿,吴丽佳,周建华.基于乡愁记忆的历史街区风貌改造研究——以重庆市巫溪县漫滩路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11)∶186-192.
[2]王莉.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游红霞.传统民俗复兴的文化乡愁叙事——以上海浦东三林镇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4)∶72-76.
[4]朱晓婷,李丁,宋丹,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39-44.
[5]易小明,乔宇.民族文化特质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影响探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74-78.
[6]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J].旅游学刊,2002,17(1)∶73-76.
[7]Wim van Zanten.Constructing New Terminology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Museum International,2004,56(1-2)∶36-44.
[8]赖泽栋,杨建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行为主体创新研究——基于社会企业角度[J].学术论坛,2012,35(4)∶171-175,179,177.
[9]Dorado S,Ventresca M J.Crescive Entrepreneurship in Complex Social Problems: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for Entrepreneurial Eng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1)∶98-116.
[10]Zoltan J,Boardman M C.The Social Value of Productive Entrepreneurship[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3,40(3)∶785-796.
[11]王晶晶,王颖.国外社会创业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5,12(1)∶148-155.
[12]薛建宏,汪红梅.中国需要怎样的社会创业[J].财经科学,2015,(2)∶72-79.
[13]田宇,卢芬芬,张怀英.中国贫困地区情境下的包容性商业模式构建机制:基于武陵山片区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6,13(2)∶18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