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探讨
2018-03-15李凤英
李凤英
(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 佛山 528305)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是指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或者腺体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的一类妇科常见病症,多数病例发生在盆腔内,患者常出现慢性盆腔疼痛、痛经甚至不孕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生存质量[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此病发病机制不清,形态多样,常伴浸润、复发或者转移,诊治困难。良好且正确的临床分型能帮助评估患者状况,指导实施治疗方法,目前常将内异症分为卵巢型、腹膜型和两者兼具的混合型,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分型内异症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并经手术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者共80例,其中卵巢型8例(占10.0%),腹膜型25例(占31.2%),卵巢型合并腹膜型的混合型47例(占58.8%)。三组患者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分别为37.86±8.92岁,37.56±8.17岁,36.54±7.95岁(P>0.05),所有患者术前的3个月未接受任何激素治疗,且手术由本院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完成,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不良情况。
1.2 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称巧克力囊肿,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则以腹中线为中线,分为单侧和双侧发病,混合型则是两者皆具。根据美国在1996年修订的rAFS分期(revised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Scoring, rAFS)进行内异症的临床分期,其中Ⅰ期和Ⅱ期为浅表型病灶;Ⅲ期和Ⅳ期患者为子宫内膜异位的囊肿,囊肿为单侧或是双侧,且形状较大。病例均在行腹腔镜术或经腹腔手术时发现,手术治疗方式有:保守手术治疗,即保留卵巢和子宫;半根治手术治疗,即保留卵巢但切除子宫;根治手术治疗:即切除子宫和双附件。详细记录术中和术后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种分型内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同,卵巢型和混合型患者痛经发生率(分别为75.0%和68.1%)高于腹膜型,混合型患者不孕和慢性盆腔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1.3%和29.8%)均高于其他两型。腹膜型和混合型双侧发生率(分别为64.0%和61.7%)高于卵巢型,卵巢型主要以单侧为主。87.5%的卵巢型和97.9%的混合型因诊断出内异症作为手术指征,而92.0%的腹膜型患者则是因为行其他手术时发现内异症的存在。腹膜型和卵巢患者中Ⅰ期和Ⅱ期的早期患者各占100.0%和75%,而混合型早期患者只占31.9%,大部分为Ⅲ期和Ⅳ期。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
表 三种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型患者临床特点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本次研究中卵巢型和混合型患者痛经比例均在75%以上,还伴有不孕和慢性盆腔疼痛,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患有内异症的患者30~50%出现生育力的损害[2],在内异症早期,即Ⅰ期和Ⅱ期,可能是因为盆腔的局部环境发生变化,影响子宫内膜正常代谢,导致卵泡的发育成熟和卵巢其他功能受到损害,致使患者不孕;而在对于Ⅲ期和Ⅳ期的内异症患者,可能因为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较大,合并输卵管出现的阻塞、粘连等情况而导致不孕,不孕的发生易激化家庭矛盾,增加患者心理负担[3]。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1860年由Rokittansky做尸体解剖发现此病后,一直将不同类型的内异症视为同一性质疾病,后续研究才发现不同类型内异症在病理、发病机制、病因等方面均有不同,复杂的发病机制一直被广为探讨。目前公认的学说主要有:(1)经血逆流的内膜种植学说:月经周期中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经过输卵管倒流至盆腔,在腹膜或者器官表面种植;(2)全能细胞化生学说:机体在炎症等刺激下释放出化学物质到宫腔,比如激素作用下发生体腔上皮化生这一现象能解释男性前列腺或睾丸切除术后,在雌激素治疗中会发生膀胱的内异症;(3)苗勒氏管残余细胞学说:胚胎时期的苗勒氏管残余细胞可影响机体产生内异症[4]。内异症也被认为是激素依赖性疾病,且常伴子宫肌瘤或内膜增生过长等疾病,认为内异症的发生于雌激素含量的绝对或相对增多有关[5]。
内异症有卵巢型、腹膜型、深部浸润型等,前两者多见但大部分患者常多种类型并存,与本研究中混合型最多见相符合(58.8%)。腹膜型内异症由经血逆流导致,这一结论已被大量证实;混合型以晚期病变为主,腹膜型以早期病变为主,两者均双侧发生率高于单侧,证明了异位内膜细胞被污染现象的普遍和基础。腹膜型内异症症状轻,多为早期,混合型则多为晚期且症状复杂,表明腹膜内异症的发生先于混合型,可推测是在腹膜型内异症发生后累及卵巢后产生卵巢巧克力囊肿而转变为混合型[6]。卵巢型内异症多为早期且单侧为主,混合型则大部分为晚期且双侧为主,由此推测两者可能有不同的卵巢巧克力囊肿形成机制,卵巢型可能由化生学说解释,混合型则可能经血逆流后发生腹膜内异症,累及卵巢后继发成混合型内异症,增大病变范围[7]。有研究证明行输卵管结扎术阻断经血逆流可预防内异症,这也表明经血逆流学说为内异症的发病基础[8]。
综上所述,经血逆流的内膜种植学说可能为内异症的基础发病机制,作为进展性疾病,内异症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疾病向混合型发展,治疗时也因最大程度切除病灶,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减少复发和促进生育。
[1]潘宁萍,吴婷婷,胡长长,江秀秀,吴瑞瑾.复发子宫内膜异位症二次手术的临床特点[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7,26(02):129-132.
[2]叶德福,李祝有,林小茶,张英根,李佳.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影像特征和临床特点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04):19-20+22.
[3]王澄,赵建飞,周怀君.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附58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15,43(12):1557-1559.
[4]李雅男,王丹波,陈英汉,李妍.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01):34-36.
[5]蔡柏岑,周应芳.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05):483-484+487.
[6]樊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07):37+40.
[7]骆海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05):770-771.
[8]戴毅,冷金花.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