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防菌对茄子青枯劳尔氏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研究
2018-03-15李茹李师默熊战之赵峥王宏宝
李茹 李师默 熊战之 赵峥 王宏宝
(1.淮安市农科院 223001,2.淮阴师范学院 223300)
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顽固性土传病害[1]。发病植物维管束遭到破坏,茎叶萎蔫下垂直至全部枯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2],在我国青枯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该病以茄科作物受害最为严重,另外马铃薯、花生、辣椒、烟草、甘薯和姜等作物都有不同程度受害[2,3][l2]。由于迄今尚未找到防治此病的有效药物和抗病品种,而生物防治一直是解决土传病害的重要途经,并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生产投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防治该病害的重点发展方向[4,5]。
我国从60年代初就已开始研究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目前,青枯病拮抗菌集中在无致病力青枯病和内生菌的研究。迄今为止,筛选出的生防菌株主要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菌根真菌及链霉菌等少数放线菌[14,15],但绝大多数拮抗菌株的筛选均是针对茄科劳尔氏菌的某一株,因此防治范围较小,并且存在拮抗能力退化快,定殖能力弱,效果不稳定,使用方法复杂等问题。
国内外对茄子青枯菌生物防治的研究取得不少进展,但目前茄子青枯病生物防治方法大都处于试验阶段,进入实际生产的很少。采用拮抗细菌、无致病力青枯菌菌株、链霉菌等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茄子青枯病起到防治作用[2],但是在田间条件下的防治效果却不太稳定[16]。农业生产上现主要采用化学农药、农业防治等传统防治方法防治茄子青枯病,但是其效果都不尽理想,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增加农产品有毒化学物质的残留量;其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不杀伤天敌、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有利于人畜安全及环境保护,符合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要求,受到人们广泛重视[6-8]。如何筛选理想有益的生物防治菌株在田间使用,是生物防治面临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生防微生物的环境和生态适应能力是决定生物防治效果的关键环节,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有效控制青枯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防治效果的持续和稳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菌株:HY-123、HY-113、HY-7、HY-1、HY-6、HY-601,均来自本实验室。
茄子品种:万利3号黑紫长茄。
1.2 方法
1.2.1 培养基 初始培养基(1L):玉米粉10克;大豆蛋白胨5克;CaCl22H2O 1克;MnSO4H2O 1.39克;K2HPO41克,pH=7.0;放大培养基:麦芽糖 :0.25%;玉米粉:0.5%;黄豆粉:0.5%;胰蛋白胨:0.5%;CaCl22H2O:0.05%;MnSO4H2O:0.05%;K2HPO4:0.1%pH=7.0 接种量:5%;最适发酵温度:28℃ ;发酵时间:48小时。
1.2.2 接种及培养 发酵菌液离心5000rpm收集菌体,0.85%无菌生理盐水悬浮,调整浓度为5.0×109CFU/ml。
1.2.3 田间试验 田间试验时间从2017年9月12日—11月7日,检测的菌剂分为 A、B、C、D、E、F;A为HY-123菌株、B为HY-113菌株、C为HY-7菌株、D为HY-1菌株、E为HY-6菌株、F为HY-601菌株,清水处理为对照。定植时每株浇灌不同处理菌液250ml,6个处理与对照按随机区组试验,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为3.2×6.0米,田间管理措施一致。
分别于药后于33天、39天、47天统计病情,统计时进行采摘,记录茄子的总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除HY-123处理未出现青枯病症状外,其余处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青枯病症状;各处理相比CK处理来看,除HY-123处理外,其余处理发病率均高于CK处理,其中HY-7处理和HY-6处理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HY-7处理发病率为10.20%,HY-6处理发病率最高,为14.89%,说明除HY-123处理外,其余处理总现阶段无明显防治青枯病的效果。
图1 药后33天不同处理后茄子青枯病的发病率比较
从图2可以看出,相比一周前的统计比较,HY-123处理出现青枯病症状,各处理相比CK处理,仍除HY-123处理外,其余处理发病率均高于CK处理,其中除CK、HY-113和HY-6处理发病率保持不变外,其余处理的发病率都有所增长,HY-7和HY-6处理的发病率仍明显高于其他处理,HY-6处理发病率仍为最高,为14.89%,说明HY-123处理有一定的防治茄子青枯病,但其他处理现阶段仍无明显防治效果。
图2 药后39天不同处理后茄子青枯病的发病率比较
HY-123处理发病率最低,为6.17%,CK处理发病率最高,发病率高达46.88%,相比一周前的统计比较,CK处理青枯病的发病率十分迅速的增长,其余各处理相比上一周的统计比较,除HY-7处理外,其余处理发病率仅有略微增长,说明六种处理均有一定防治茄子青枯病的效果,在作物成熟后期防治效果较为明显,且HY-123处理防治效果最好。
2.2 产量统计
从图3可以看出,HY-123处理产量最高,为392.20g,HY-601处理的产量最低,为156.73g,各处理相比CK处理,除F6处理外,其余处理平均产量均高于CK处理,其中除HY-113和CK处理的平均产量基本相同,HY-123和HY-6处理的平均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说明除HY-601处理无明显提高产量的效果,其余处理现阶段有一定提高产量的效果。
图3 药后33天不同处理后茄子平均产量的比较
从图3可以看出,相比一周前的统计比较,CK处理和HY-1+HY-6+095001处理的处理增长最为显著。各处理相比CK处理,CK处理的平均产量有明显增加,除HY-1+HY-6+095001处理外,其余处理平均产量均低于CK处理,其中F6处理的平均产量仍为最低。说明HY-1+HY-6+095001处理有明显增加处理的效果。
图4 药后39天不同处理后茄子平均产量的比较
从图4可以看出,HY-1处理产量最高,为623.40g,HY-601处理的产量仍为最低,为273.40g,各处理相比CK处理,除HY-1处理外,其余处理平均产量均略低于CK处理,其中除HY-113和HY-601处理的平均产量明显低于CK处理外,其余处理的平均产量与CK处理基本相同,说明除HY-113和HY-601处理无明显提高产量的效果,其余处理现阶段有一定提高产量的效果。
图5 药后47天不同处理后茄子平均产量的比较
从图5可以看出,HY-1处理产量最高,为925.60g,CK处理的产量为最低,为673.60g,各处理相比CK处理,各处理平均产量均有所高于CK处理,其中相比上一周的统计数据比较,CK处理的增长量有明显降低,说明六种处理对有提高茄子产量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HY-1处理提高最为显著。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使用A(HY-123)处理可明显抑制茄子青枯病的发病率,且有较高的茄子产量,D(HY-1)处理虽抑制茄子青枯病的发病率无HY-123处理的抑制性显著,但可以较高的提高茄子的产量。另从实验整体来看,青枯病在作物生长前期并无明显症状,但在作物生长后期突然爆发,导致作物大量死亡,使作物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从而防治青枯病在农业生产上必不可少。
青枯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关系密切,青枯病的发生是土壤有害生物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微生物组成及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的理化特性和营养状况等都会对病害的发生和为害程度产生影响[9,10]。因此我们在田间喷施生防菌防治植物病害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生防菌与土壤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保证生防菌能更好地发挥生防作用,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从生态水平上抑制了茄子青枯病的发生[11,12]。加强生物防治,进而实现土壤稳定、适度的生态肥力,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高效、简便、经济地防治植物青枯病的目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