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欢化视角下的《钦差大臣》

2018-03-14杨晓云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狂欢化巴赫金

摘  要:果戈里的戏剧《钦差大臣》被别林斯基称为“俄罗斯文坛的一种稀有现象”,它充溢着狂欢色彩,洋溢着狂欢精神,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语言、情节、人物形象、笑四个方面来探析作品的狂欢化色彩。

关键词:《钦差大臣》;巴赫金;狂欢化

作者简介:杨晓云(1989.11-),女,汉族,四川省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1

巴赫金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化理论家,狂欢化理论是其通过对拉伯雷和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狂欢化源于狂欢节,在形式上具有狂欢节的特点,在意蕴上体现的是狂欢式世界感知。在建构狂欢化理论时,巴赫金曾对果戈理的作品进行过研究,并称果戈理的创作是狂欢化文学的典范。

《钦差大臣》以“脸歪别怪镜子斜”为题词,始终贯穿着一种轻松、幽默的谐谑格调,绘出了俄罗斯外省某城官场的一副百丑图。果戈理通过“笑”否定一切丑陋,同时也借诙谐文化来提醒、劝诫世人,这明显是狂欢精神的一种体现。作品在以下四个层面表现出了浓厚的狂欢化色彩。

1.狂欢化语言

文学狂欢化源自狂欢节,狂欢节取消了一切等级制度,人们在狂欢广场上自由接触,这造就了狂欢言语的特殊形式和风格。巴赫金分析了狂欢化语言的形式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广场吆喝和吹嘘,赌咒和发誓、诅咒与骂人话、粗话与脏话等言语体裁形式,《钦差大臣》中也包含了这些狂欢化言语体裁。

吹嘘这一言语体裁对于伪钦差大臣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他是来自彼得堡的小官员,在被当做钦差大臣之后,不断地吹嘘自己:认识许多漂亮的女演员,和普希金交情很深,家庭舞会的汤是装在锅里直接从巴黎用轮船运来的,社交圈子包括各国公使。这一系列自吹自擂的表达方式带有明显的广场吹嘘风格。诅咒和脏话在人物言语中运用得也十分广泛。例如,铜匠妻诅咒市长一家“过不上一天好日子”,市长骂商人是无赖、坏蛋、骗子手,其他官员以内心独白的形式骂市长是“蠢猪”和“母牛”。伪钦差在信里用粗俗的表述来描述官员:“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骟马”,“医院院长像一个戴便帽的猪”等。

这些言语题材是语言冲破官方正统言语限制,摆脱束缚之后的表现形式,它们对森严的官方体系进行贬低和降格,隐含着浓烈的狂欢化精神,也正是借助这些言语体裁,喜剧作品才能更形象地传递它的笑文化。

2.狂欢化情节

该作品中最重要的特征是蕴含了狂欢节的“加冕-脱冕”仪式。巴赫金认为,这种仪式具有毁坏一切与更新一切的新旧交替意义,而且加冕从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性,因为加冕本身就蕴含着后来的脱冕。作者通过情节转变来给人物加冕和脱冕,人物命运在一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营造出了一种狂欢氛围。

小官员被误认作钦差大臣,即骗子被加冕为钦差大臣,又随着“钦差大臣”喜欢上了市长女儿,并向其求婚,市长一家因为婚姻而暂时被加冕,但又因骗局被戳穿,他们都被脱冕。通过“加冕-脱冕”仪式,展示出了官僚世界的基本准则就是官阶崇拜和弄虚作假。

狂欢广场是狂欢的象征。在巴赫金看来,文学作品中一切能成为各色人物相聚和交际的场所都具有狂欢广场的意味。《钦差大臣》的狂欢广场是外省的小县城,具体场所有旅馆、医院,甚至包括市长的家、主人公的卧室,在这些场所里,人物的对话无不体现了狂欢化。例如:无钱支付房费的主人公在旅店里同旅店老板以及仆役之间周旋。第四幕中,众官员、商人、告状的人等齐聚市长家,市长的家成了狂欢广场,各色人在这里发生摩擦,剧情也到达了高潮。

3.狂欢化人物形象

巴赫金曾指出,中世纪社会底层文学推出了对后来欧洲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三类人物形象:骗子、傻瓜和小丑。在狂欢化作品中,这三类人物几乎是必不可少。剧中伪钦差大臣是带狂欢色彩的骗子,他被阴差阳错“加冕”为钦差大臣后,就开始如同狂欢节上的骗子一样,利用官员们对职位的迷信来捉弄他们,他尽情地用骗子的看家本领——吹嘘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他接受贿赂,用发誓和赌咒获得了市长妻子及女儿的爱慕,被加冕之后,他的世界顿时处于一种狂欢的状态中。

剧中的狂欢国王既有骗子,又有傻瓜。骗子在小城做了“国王”,真正的“国王”却成了被戏弄的傻瓜,即市长在经历了“加冕-脱冕”仪式后,成为了这场狂欢骗局中的傻瓜。此外,两个包打听、传瞎话的地主鲍勃钦斯基和多勃钦斯基带有明显的小丑形象特征,这不仅指他们的外表形象,还包括他们的性格:喜欢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总想表现自己的聪明,展示出的却是小丑般的荒唐。

4.狂欢式的笑

巴赫金认为,民间笑文化与严肃的官方文化相对立,而狂欢式笑的雙重性是民间笑文化的精髓,它既是轻松愉悦,也是冷嘲热讽,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催生。

果戈里用滔滔不绝的幽默对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嘲笑,他甚至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的赫列斯塔科夫。该剧引发的笑是欢悦的,同时也是充满讽刺,轻松中带着沉重,欢乐中夹着忧伤,这种双重性的笑贯穿于作品始终。

此外,作品的创作手法也具有狂欢化色彩,作品结尾以哑场结束,在安静的一瞬间,狂欢达到极点。综上,果戈里在《钦差大臣》中借用狂欢式的世界感知,用狂欢化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和笑展露丑陋,表现出了强烈的狂欢精神和狂欢力量。

参考文献:

[1]果戈里.果戈里全集·第五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沈华柱.对话的妙语: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

[4]夏忠宪.拉伯雷与民间笑文化、狂欢化[J].外国文学评论,1995,(1): 120-125.

猜你喜欢

狂欢化巴赫金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从某娱乐节目看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的狂欢特性
浅析巴赫金的转折人生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