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2018-03-14张慧敏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外来语网络语言汉语言

张慧敏

摘要: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是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可谓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化身。然而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交融与渗透,以网络语言和外来语为代表的“新兴事物”,对我们的汉语言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与影响。这种冲击与影响具有双面性,让我们的汉语言学习变得生动、形象、有趣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更是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鉴于此,本文将从一名高中生视角,对汉语言文学在双重冲击下的现状以及其对我们高中生学习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汉语言的规范发展及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中华文化;网络语言;外来语;弘扬

一、网络语言与外来语对汉语言的冲击与影响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新兴事物及外来事物的不断涌现,可谓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语言的兴起以及英语文化的传播,让我们的母语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与影响,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国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反而还乐此不彼。

就以网络语言为例,在媒体与互联网的传播下,其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体中,被广泛推崇与使用。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都开始将网络语言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以表达自身的情感亦或是对事物的态度。他们在网上交流时,一改以往认真打字的态度,经常用一些数字、字母或符号来代替,如“555”代替“呜呜呜”、MM”代替“妹妹”、“(ToT)”代替“哭”。在学习中,他们同样大量使用网络用语,前几日看一则新闻“一名5年级学生在表达对某件事的惊奇时,就用到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样一句流行语;也有一些中学生在作文中用到“很有feeling”“超有范儿”“好欢型”等新潮的表达,这种将英语直接嵌入汉语的荒诞语言风格,竟然受到了大力的追捧与跟风。笔者虽对上述现象有些不解,但同时也看到了其对我们汉语言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由此引发笔者深思,该如何有效推动汉语言及中华文化的传承及持续发展。

二、被“冲击”的汉语言对高中生学习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一方面,网络语言在本质上有失规范,有些追求标新立异的表达更是对汉语言进行着曲解,误导着我们的学习。就以我们经常看到的广告为例,广告商家为了赢得社会的关注,故意在广告中使用能够达到语义雷同的“错别字”,打破了语言应用的规范,使得广大青少年在读写能力、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方面都深受误导和影响。药品广告(咳不容缓)让我们忘了“刻不容缓”的正确表达,电影《从天儿降》让我们更加难以区分“从天而降”与其的正确性;网吧广告(一网情深)更是让我们将“一往情深”抛之脑后……传统语言功能就这样在冲击下不断的弱化,让我们在错别字混用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严重影响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此外,还有一些很新潮的网络短语“纳尼(什么)”“赶脚(感觉)”“酱紫(这样子)”“你造吗(你知道吗)”“你真是淫才(人才)啊”,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正确发音,让我们在与人交流时愈发的口齿不清,制约了正常交流。

另一方面,很多高中生急于与国际接轨,过分重视“英语”,汉语表达开始英语化,这种行为就好比寿陵子“邯郸学步”,非但没有真正搭上“国际班车”,反而还忘了自己的本真,使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汉语)被没落,国学被我们高中生所遗忘。很多人在写作时不再使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中秋团圆之传说,转而沉迷于抒写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很多人在阅读时,更是已经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为何物,更答不出其内涵及时代价值。在我看来,这就叫做“数典忘祖”!

三、高中生如何看待汉语言及中华文化的传承

汉语言,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工具,它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母语,是我们民族思维方式的载体,也是我们文化软实力及综合国力的象征。作为一种共同语,它将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并促进着我们民族不断的发展。一旦这种语言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被遗忘而消失,中华民族都将难以在世上立足。历史上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消失以及吉普赛民族的消亡就是最好的证明,民族文化的丧失让一个国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唯有像犹太民族一样,极尽全力去捍卫自己的文化,方能让文化在严峻挑战面前依旧生生不息。

让笔者庆幸的是,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试着去改变,去努力传承中华文化。“汉字听写”、“成语大会”被搬上电视荧屏,影响着千千万万人;“高考改革加大语文的权重”让教育界充分重视汉语,也让我们高中生开始改变对待汉语的态度,一度掀起一股“国学热”和“阅读风”,越来越重视国学和阅读的重要性。这不禁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希望。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弘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并不是办几场汉字、成语大会,或者是开几门国学课程、读几本经典书籍就能实现的。在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新兴事物和外来文化,更不能一味照搬、全盘吸收,而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寻求一条适合中华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和外来语为我们汉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在丰富汉语表达的同时,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并不断净化汉语,排除其对我们学习造成的干扰和影响,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让文化发扬光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而要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应义不容辞,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廖敏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J].南方论刊,2017(06).

[2]王艳红.论汉语言文学的优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

(作者单位:乌兰浩特一中)

猜你喜欢

外来语网络语言汉语言
原来它们是“外来语”
从中韩外来语发展看全球化时代外来语对文化的影响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浅析英语外来语的规范使用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也谈“诈马宴”——兼议汉语中外来语译名词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