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评介

2018-03-14刘岩

高教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者国际化研究

刘岩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非常丰硕。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现状,了解未来研究方向,对后续研究工作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2010年-2016年WOS数据库的660篇相关文献包括了4个域(制度域、教学域、文化域、理论域)10个方面(政策战略、动因影响、国际化评价、学生、教师、课程、文化、合作交流、理论研究、综述),体现了国际学者研究成果的分布、主要研究方法及理论。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出不同的研究侧重点、选取视角及写作范式的特点,但也存在局限性及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对国内该领域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综述;WOS数据库;2000-2016

从“国际教育”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渡时间并不明确,“国际化”这一名词的使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一些出版物中。但直到90年代在讨论高等教育国际维度形成的不同方式时,“国际化”才真正代替了“国际教育”。这种转变反映了国际维度的重要性,国际活动也逐渐从高等教育的边缘转向核心,形成更综合的过程。[1]更有学者提出国际合作应该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国际化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高等教育国际化也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得到迅猛发展,各国不仅在高校国际化的实践中勇于探索,在理论研究中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随着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关注度逐年上升,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我国学者曾基于WOS期刊文献对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其结论认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国际化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化。[3]因此,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明晰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及研究的局限性,对后续研究工作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与以往研究综述不同,以往综述更多强调的是研究成果的数量统计分析,对研究内容的分析较少,即便进行了研究内容的概括,分析得也并不深入。本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主题为研究基本出发点,不仅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更建立了分析框架,对该领域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

WOS(Web of Science)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数据检索平台,其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了12000多种世界权威且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本研究基于核心合集数据库(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选取SCI和SSCI两子库,利用基本检索方式,检索式设定为:以“internationalization”和“higher education”为主题词(topic)进行搜索,时间范围从2000年-2016年,共有660篇相关文献。由于选取数据库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发表的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代表国际上对于该领域研究方向的最前沿及最主流的研究动态。因此本研究以这660篇论文为统计对象,应用WOS数据库的统计工具,从数量、研究领域分布、引用情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研究特点及研究局限性,以期对后续研究抛砖引玉。

一、研究成果总体概况

(一)成果發表时间及数量分布

检索结果如图1及图2所示。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8年期间,发文数量保持较低水平,从2009年到2012年,发文数量增长较为明显,尤其是从2013年开始,发文量比重从2012年的7.273%上升到14.394%,增幅将近100%,2014年-2016年每年的发文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图2显示了660篇发表的论文中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其中我国的发文数量排在第四位,证明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步入世界前列。对我国发文情况进一步精炼,以机构为分析条件,得出我国在该领域研究较多的机构如图3所示,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位列前三甲,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国内大学发表1篇论文,在此未列出,这也说明了香港高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研究较为关注。

(二)期刊范围

本次分析的660篇文献共涵盖了220种期刊,有15本杂志发表论文数量超过50%,发表数量最多的期刊是《国际教育研究》(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共发表105篇,占15.9%;其次是《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共发表71篇,占10.8%。具体如表1所示。

(三)研究领域分布

在660篇发表的论文中,涵盖了教育研究、商业经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数十个研究领域,图4列出了发文数量超过5篇的主要研究领域。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学科的高等教育都在进行国际化的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高校间、区域间、国家间的学科合作与交流。教育研究发文数量占绝对优势,达461篇,占比将近70%;占第二位的是语言学,这也说明了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从图5看出,从2000年-2016年,发表论文被引4647次,引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其中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章“Dynamics of national and global compet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被引203次。被引次数越多,说明该领域受重视程度越高,关注的人越多,越是研究热点,因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研究领域已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研究内容及分析框架

2000年到2016年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在数据上不仅出现了绝对的增长趋势,在研究内容的广度及深度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本文对660篇论文进行梳理,对文献进行三轮筛选,第一轮是针对题目与摘要,将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进行剔除;第二轮针对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泛读,即浏览主旨;第三轮对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章进行精读,对其主要内容进行记录以作为支撑本文观点的主要论据。依据其研究侧重,将研究内容划分为以下主题,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对制度的研究最多,达到125篇,占比18.9%。其次是文化维度,其中对语言的研究也占了较大比例,对文化研究、教师国际化及国际化评价也是国外学者特别关注的方面。再次是对学生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教学方法、学科、课程的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问题的研究及国际合作的研究体量基本相当。除此以外,部分学者对性别、宗教、地理与国际化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论文筛选是以国际化与高等教育为主题进行的,在660篇文章当中有些论文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题偏离较远,因此不作为本次分析的主要内容,归类其他选项之中。下面我们将就这9类论文主要的研究观点进行详细梳理,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开发了包含10个方面,4个域的分析框架,如图6所示。

该分析框架以多位作者开发的分析框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及修正。教学域的确定以多米尼克(Dominique G.J.)[4]的研究框架为基础,他在研究影响跨境课程合作的因素时,将学生、教师及课程作为同一维度进行了分析。对制度域、理论域及文化域的划分借鉴了多里亚(Doria Abdullah)等人的分析框架[5],作者将研究国际学生的论文分析层次划分为个体、课程、部门、机构、国家、制度及国际化,并将理论研究视角单独列为一个研究维度。

(一)制度域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理念的创新,更是制度的变革,需要一系列的规范、准则、政策、评价标准体系的支撑。在该研究域内,学者的关注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政策战略、动因影响及国际化评价。

1.政策战略

政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者已达成了共识。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变成了重要政策及研究议题。在国家层面,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响应,有些国家变得更加开放。[6]自2000年,俄罗斯政府将促进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参与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使俄国参与高等教育国际系统成为可能。[7]博洛尼亚进程的目的是使高等教育对其他国家的学生更具吸引力,促进欧洲间的学生流动。欧盟合作计划(ERASMUS)是90年代国际化战略与政策质的飞跃的触发器,实现平等的合作和流动,系统和战略的国际化。[8]为了在全球知识社会中促进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虽然有一些日本大學在国际排名中比较靠前,但许多人认为相比其他工业化国家,日本教育机构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国际化。但是,国际化的动态性及结构有很大区别,需要有政策去引导及培育。[9]国际化是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议程之一,最终目标是2020年变成卓越的高等教育国际中心,马来西亚需要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建设国际化能力。[10]没有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很难从全球知识经济中获益[11],高等教育是中国国家建设项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通过科学和教育强国战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将高等教育系统上升到国际高度[12]。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很多突破,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也制定了一些政策,包括高校入学考试系统改革,改进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现代大学系统,促进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质量保障系统。[13]

国际化已经变成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关注点,而且在院校范围内有明确的优先权。现有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案例研究或关注于直观的动机和战略上的分歧。通过对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17所旗舰大学的政策制定者的调查,发现在驱动高校国际化,发展国际化战略,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方法上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点,这些相似点可以构建高校国际化的整合性架构,这并不是说高校国际化在不同的国家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理解和实施[14],但可以从这些共同点中借鉴优秀经验,以发展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2.动因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程度无庸置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有多种驱动因素,既影响着高等教育诸多因素,也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学者们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国际化几乎成为每个高等教育机构的主流目标,这些教育机构期望主动实施国际化这个过程。[15]国际化作为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对于实现高校创业是有重要贡献的,高校国际化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力资本,也可以增加有利于学生创业的传统高校支持和培训机制。[16]有学者认为竞争的加剧是国际化政策及实践的主要驱动力,政策及实践的经济原因并不是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就被调查的组织而言),它们参与国际化也包括了学术原因。[17]也有学者认为发展国际化的原因包括环境(如高等教育机构所在国家),组织层面(如高等教育机构的目标)和组织内层面(国际化进程中不同的内部参与者所起到的作用)。[18]还有学者提出国际化动因受到大学主管个人性格及大学环境因素的影响,除此以外,二流大学希望通过国际化提升其地位,成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一员。[19]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国际化的动因也是有较大差别的,教学型高校主要扩大招生,这是校园最积极的国际化活动,应用跨国高等教育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对于研究型大学,尤其是排名靠前的研究型大学,跨境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高级的专业学位提供学术机会。[20]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国际的、出国的学生及其访问的亲朋好友的航空行程会排放有害气体。国际学生及其亲朋好友的飞行排放量是巨大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对碳管理及国际战略有一个精确的计划。[21]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有很多要素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信息科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贡献很大,图书馆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可以帮助不同文化的学生,支持跨国教育。[22]信息通信技术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及国际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全球化及新技术已经为教育打开了全球市场,有许多新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参与其中,这对传统大学是很大的威胁。[23]

3.国际化评价

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大学排名,国际化环境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课程国际化评价。研究影响,国际化及领导这三个指标,在世界范围内关于研究质量及影响政策的讨论对于高校来说已经变成重要的标杆,中国高校显示较低的国际合作水平,这和研究影响较弱相关。[24]数据显示中国“985”大学应用国际化来保持两个目标——精英教育和质量创新研究,因为有三个国际化指标的高度一致:学生和教师的流动,国际化课程和项目,国际研究合作和伙伴。在“211”大学,数据显示国际化活动与课程改革和教师流动高度相关。而对于其他层次的学校,国际化机会较少,他们通过国际实习机会来实现高校国际化。[25]

(二)教学域

在该主题中,本研究将其分为三方面:学生、教师及课程。

1.学生

对学生国际化的相关研究是国际化相关议题中成果最为丰硕的研究方向,也说明了学者对其的关注程度,侧面反映了学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点包括学生流动的原因,学生能力评价与建设,世界公民教育等方面。

近年来,国际学生数量有了很大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外国学生的流入已经变成高等教育提供者的主要收入和经济来源之一,外国学生的流入间接或直接地受到这些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26]到目前为止美国是国际学生流动中最核心的国家,其次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印度。[27]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教育国际化,其中就包括了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到中国大学学习,实证结果表明招收国际学生对中国高校来说不仅能扩大规模经济,也能扩大范围经济,中国高水平大学应多招收国际学生来响应国家战略。[28]海外留学来的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使英国高等教育校园变得国际化,使所有学生从事全球事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政策制定者认为国际化的大学会增加英国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机会,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会培养学生世界公民和责任意识。[29]国际学生交换计划作为提升跨文化能力及理解力的手段在高等教育中被广泛推广,影响国际交换计划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早期认识到国外学习益处的发展,对学生的持续支持,社会、文化、语言能力,海外学习如何整合到学位计划中。[30]对出国学生与未出国学生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灵活性,团队合作,共治,创造性,合作,开放性,竞争力,批判性思维,认知技能,知识及创业精神,结果表明有国外出国经历的学生这些技能要强于没有出国经历的学生。[31]在工作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也能帮助其未来就业。[32]流动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国外毕业的学生相比非流动学生更多具有国外的工作经历,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流动学生中的大多数在毕业后回国,相比非流动学生有更多国际性的工作机会。[33]高校和雇主对大学毕业生的智力和全球思维的需求要高于学科能力,高校目的是培养全球公民,培养学生成为全球公民就应该和教育国际化及就业能力联系的更为紧密。[34]影响学生出国留学的因素有很多,以美国为例,其影响因素包括父母收入及教育,性別,种族,专业,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态度,离家远近的程度。[35]

2.教师

国际化是一个大工程,影响大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师的发展及职业回报[36],教师是国际化教育中的重要资源[37],参与国际活动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积极价值[38]。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下,教师能动性在不同专业学习方面是不同的,社会建议,权利关系,教师专业及社会地位、身份、社会角色相互作用形成了教师能动性[39]。

3.课程

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教学方法也会调整适应,如增加学生参与度,增加课程入口及语言工具,增加教师跨文化的理解,增加深入学习的机会,持续监管学生的满意度,增加完成的机会,评价的多样性,慕课的应用来解决课堂规模及多样性的问题。[40]研究表明,通过国际化的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对其自身价值及理想有更好地理解,对其他文化有更好理解及尊重,对其职业有更广地认识。[41]通过课堂活动,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互动,这也是发展跨文化能力必要的第一步。[42]

(三)文化域

在这个领域内,学者们较为关注的是跨文化能力,文化融合,文化流动,国际合作等方面。在不同环境下许多学者认为国际化与文化变化之间存在关系。[43]多数高校认为国际化是与其他国家伙伴进行合作或参与区域及全球网络,指出国际化是学生及教师的国际性及跨文化构成,认为国际化是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校园外的研究与教学中心。有些人认为是高校任务和目标的国际和跨文化维度。还有些人将其主动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研究的努力看作是国际化。近年来,教育者们认为国际化代表在国际上共同建立和共同合作新的独立院校。目前有三种国际大学的模式,第一种是经典模型,它指国际化的大学,具有国际合作、国际学生和教师的多样性,在国内外有多种国际和和跨文化的学术、研究、服务和管理合作活动。第二种是卫星模型,指高校集中发展校外研究中心,国际分支机构,校友关系、学生招募及咨询办事处。第三种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共同建立模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合作者共同建立或共同发展的独立院校。[44]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应尊重个体的社会及文化,面对全球化时,应主张理解及在学术层面进行合作。[45]不断增加的高校间合作,已成为国际化的标志。[46]高校都在寻找机会进行合作,不仅在高校间,也在其他领域的公共实体及私有实体间进行合作。欧洲高等教育区及高校国际化使合作及伙伴变成未来的价值。在高竞争的环境下,增加合作机会在吸引高层次学生,教育及高校研究者及改进高校活动结果方面是至关重要的。[47]高等教育跨文化对话能够增强全球连通,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国际学习项目的发展,为促进高等教育政策、课程和实践提供方法。[48]学者们都强调了跨文化能力的基础是学习者或演说者对其他文化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如何接近其他群体,如何看待他们与其他人群的世界观。[49]

(四)理论域

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国际教育已经接近了教育研究的中心。目前国际教育有六种研究途径:比较与国际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学校,教学与教师教育的国际研究,K-12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全球化。在每个途径中,历史背景和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轴形成了研究途径和主要的研究轨迹。国际教育研究领域将越来越重要且有影响力,因为很明显,全球化进程将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教育界的实践,也是全世界教育学者的研究议程。[50]

在跨境课程合作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了4个研究领域和13个影响因素。这4个领域分别是学生、教师、课程和项目管理。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习行为的差异,入学水平差异和语言差异。教师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差异,归属感差异。课程的影响因素包括当地环境差异,评价态度及方法的差异,学习资源与支持系统的差异,时间区和工作周的差异。项目管理包括软管理和硬管理,软管理指的是交流,个人关系和教师承诺;而硬管理指的是管理,规则,文件和记录。其影响因素包括合作者间的关系和交流,国内高校的内部承诺,合同和商业途径,质量保证程序。跨境课程合作的成功取决于对国内外高校的合作及其差异进行管理,文献显示大多数合作恶化是由于不信任干扰了合作关系,尤其是国内的高校,在所有层面要予以指导、管理、监控。[51]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

在该研究领域,学者们应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既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还包括混合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最常用的方法包括问卷法(5.8%)、访谈法(15%)、数据分析(9.1%)、案例研究(18.1%)(注:与主题无关的53篇论文不在计算范围之内)。具体的研究方法还包括比较研究方法、现象学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方法等。

文献应用了大量的理论,也包括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理论,主要有:世界体系理论、生态学理论、扎根理论、组织理论、元理论、批判理论、全球集群理论、点断平衡理论、治理理论、网络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跨国主义理论、跨文化发展理论、定位理论、群际接触理论、去殖民化理论等。

四、结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发了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探讨。基于WOS数据库660篇相关文献分析得出结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政策紧密相关,受到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导向不同,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也大相径庭。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学术动因、竞争动因等,动因不同,其运作模式也有较大差别。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到各利益主体,最核心的就是学生和教师,这也是学者探讨的焦点。值得强调的是,学者对学生与教师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跨文化能力特别关注,“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这三要素是评价国际学生相关研究的基准。当今的高等教育在第一和第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第二个方面“跨文化”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52]国际化不仅要有人员流动、全英授课、跨境合作等这种表象形式,还要追求真正的国际化,即通过表象国际化寻求文化融合与理解,学术共识与交互,伙伴合作与双赢,实现多样性共存。

(一)特点

总体来说,这些相关文献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侧重实证研究

本研究分析的很多文献重视实证研究,学者们从大量的调研观察中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数据量较大,有针对210个国家的统计分析,有针对600多所机构的统计分析,也有针对2万多名学生的统计分析。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有针对某国的分析,有针对某个区域的分析(欧洲)。研究方法也呈现较为多样的形式,如调查问卷法有线上问卷、线下问卷,访谈方法有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叙事访谈等。数据来源较为广泛,有一手调研数据,也有各研究机构、高校的数据。

2.视角广泛、新颖

国际学者的选题范围不仅广泛,且视角独特,有较强的创新性。如从国际学生及其亲朋好友的飞行排放量的角度,说明高等教育机构在促进低碳经济转变中起重要作用;强调国际化对创业型大学的贡献;探讨国际合作与科研生产率的关系;国际教育与国际经验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行政管理人员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态度和作用;通过国际学生无法理解英语学术演讲中的幽默说明互动与跨文化的问题;通过婚姻选择来探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机。除此以外,国际学者将高等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和效果,如高等教育地理学,尝试用地理学理论解释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文献数量众多,无法一一列举,通过一些小众举例,反映国际学者的视角与创新之处。

3.注重写作范式

国际学者的写作都遵守一定的范式,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从调查的这600余篇文献来看,其应用的理论多种多样,使其论证有据可依,且论文注重分析框架的建构。论文逻辑严谨,所有的分析、推断并非凭空想象,要么有翔实数据支撑,要么有前人研究成果的支持,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及可靠性。

(二)局限性及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1.局限性

本文仅针对WOS数据库2000年以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且受到数据库对文献下载的限制,并未将660篇文献完全通读,对文章的梳理采用的是核心文章精读,重点文章通读,相关文章略读或读摘要及其叙词(Descriptors)。且本文仅选取WOS数据库中SSCI和SCI两个库,并未考虑其他数据库,最终分析结果能否完全反映全球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2.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国际学者在该领域已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且视角新颖,内容全面,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现有研究成果更多关注高校各要素參与国际活动所表现出的状态,如学生与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教学与教法的国际化等,以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国际融入的研究也仅是从某个层面进行的,如战略、课程、语言等。而对高校进行综合研究的较少,仅局限于对高校国际化评价研究(20篇),这其中很多是评价高校质量的,对高校国际化的评价也只是结果的评价,而缺乏对过程的评价。有好的过程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关注结果,也要对过程进行监控,这就需要对国际化过程的评价进行探讨。除此以外,欧美的研究成果很多,国内的研究成果很多也是对外国国际化经验的借鉴。国际学者虽然很关注我国,也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研究,但多数是比较研究或基于国外的视角,从本土角度专门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并不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这也是对我国学者将本土国际化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顶尖教育学期刊的一大挑战,这不仅利于学术交流,更能使国际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也是我国学术国际化的体现。

(三)对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启示

该领域在国内也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以高等教育和国际化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搜索,文章量已超过7000篇,在文章写作规范、选题角度、论述深度等方面,还有很多向国际高水平文献学习的地方。首先,国内学者应广泛重视调研和一手资料、数据的收集,重视实证研究,通过对案例及各种调查结果进行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索。其次,应学习国际高水平论文的写作范式,建立分析框架,追根溯源。最后,研究内容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这些启示希望能够为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点滴参考,仅以此抛砖引玉,以期扩展研究广度与深度,提高国内学者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Jones E, de Wit H. Glob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matic and Regional Reflections on a Traditional Concept.[J]. AUDE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2012(3):35-54.

[2]陳昌贵.国际合作: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5):11-15.

[3]马健生,蔡娟.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WoS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16(10):3-17.

[4][51]Waterval D,Frambach J M,Driessen E W, et al.Copy but Not Past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ossborder Curriculum Partnership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5,19(1):65-85.

[5] [52]Abdullah D, Abd Aziz M I, Ibrahim A.A "research" into International Student-related Research: (Re)Visualising Our Stand?[J]. Higher Education, 2014,67(3):235-253.

[6]Daquila T C.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in Singapor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NUS Experience[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3,17(5SI):629-647.

[7]Meister S. Bologna Porusski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Osteuropa,2009,59(5):59.

[8]Teichler U.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uropean Experiences[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09,10(1):93-106.

[9]Yonezawa A, Akiba H,Hirouchi D. Japanese University Leaders' Perception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Review and Support[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9,13(2):125-142.

[10]Abd Aziz M I, Abdullah D.Finding the Next 'wave' in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ocus on Malaysia[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14,15(3SI):493-502.

[11]Dzvimbo K P, Moloi K C.Globalis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3,33(UNSP 7033).

[12]Yang R, Welch A.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in China? The Case of Tsinghua[J]. Higher Education, 2012,63(5):645-666.

[13]Bie D R, Yi M C.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sponse in China[J]. Studiesin Higher Education, 2014,39(8SI):1499-1510.

[14]Gao Y.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Flagship Universities from the Policy-maker's Perspective[J].Higher Education, 2015,70(3):359-373.

[15]Yemini M,Giladi 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tivations and Strategies of Israeli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rograms[J]. Journal of Studies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5,19(5):423-440.

[16]Minola T,Donina D,MeoliM.Students Climbing the Entrepreneurial Ladder: Does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Pay off?[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6,47(3SI):565-587.

[17]FrolichN.Still Academic and National -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Norwegian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2006,52(3):405-420.

[18]Seeber M,Cattaneo M, Huisman J, et al. Why d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iz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ultilevel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Rationales[J].Higher Education, 2016,72(5):685-702.

[19]Yemini M,Holzmann V, de Wit H, et al.The Drive to Internationalize: Perceptions and Motivations of Israeli College Directors[J].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15,28(3):259-276.

[20]Fang W 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eaching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2,16(1):5-23.

[21]Davies J C, Dunk R M. Flying along the supply Chain: Accounting for Emissions from Student Air Travel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J]. Carbon Management, 2015,6(5-6):233-246.

[22]Sanchez-Tarrago N,Bufrem L S, Dos Santos R.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of Higher Education[J].Informacao&Sociedade-Estudos, 2016,26(1):73-89.

[23]Thune T,Welle-Strand A. ICT for and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es: A business School Case Study[J]. Higher Education, 2005,50(4):593-611.

[24]Manganote E, Araujo M S, Schulz P A. Visualization of Ranking Data: Geographical Signatures i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Leadership and Research Impact[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4,8(3):642-649.

[25]Ma W H, Yue Y.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Quality in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ies:Student Perspectives[J]. Higher Education, 2015,70(2SI):217-234.

[26]Adnett N.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iends or Foes?[J]. Journalof Education Policy, 2010,25(PII 9276702535):625-637.

[27]Barnett G A, Lee M, Jiang K, et al. The Flow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a Network Analysis[J]. Compare-A Journal of Comparative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6,46(4):533-559.

[28]Li F L.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in Internationalis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J]. 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6,14(2):189-200.

[29]Peacock N, Harrison N. "It's So Much Easier to Go With What's Easy" "Mindfulness" and the Discourse Between Hom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9,13(4):487-508.

[30]Doyle S,Gendall P, Meyer L H,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Study Abroad[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0,14(5SI):471-490.

[31]Njegovan B R,Vukadinovic M S. Serbian Students Assessing Higher Education in Serbia and Abroad[J].Cadmo,2016,24(1):21.

[32]Gemmell I, Harrison R, Clegg J, et al.Internationalisation in Online Distance Learn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n Student Views on Learning Alongside Stud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15,52(2):137-147.

[33]Wiers-Jenssen J. Does Higher Education Attained Abroad Lead to International Job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8,12(2):101-130.

[34]Lilley K, Barker M, Harris N.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Global Citizen Learning and the Student Mind-Set[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5,19(3):225-245.

[35]Stroud A H.Who Plans (Not) to Study Abroad? An Examination of U.S. Student Intent[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0,14(5SI):491-507.

[36]Haigh M J.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ing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 Small World[J].Journal of Geographyin Higher Education, 2002,26(1):49-66.

[37]Svensson L, Wihlborg M.Internationalisation in the Swedish nurs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Involved: An Interview Study[J]. Higher Education,2007,53(3):279-305.

[38]Svetlik I,Lalic A B.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n Academic Staff Development - the Case of Slovenian Public Universities[J]. Studiesin HigherEducation, 2016,41(2):364-380.

[39] Lai C, Li Z, Gong Y.Teacher Agency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Cross-cultural Teaching Contexts: Accounts of Chinese Teachers from International Schools in Hong Kong[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6,54:12-21.

[40]Maringe F, Sing N. Teaching large Classes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ising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 Pedagogical, Quality and Equity Issues[J].Higher Education,2014,67(6SI):761-782.

[41]Horton A.Internationalising Occupational Therapy Edu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2009,72(5):227-230.

[42]Etherington S.J. But Science is International! Finding time and Space to Encourage Intercultural Learning in a Content-driven Physiology unit[J]. Advancesin Physiology Education, 2014,38(2):145-154.

[43]Lumby J,Foskett 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2016,44(1):95-11.

[44]Knight J.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Misunderstandings and Emerging Model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5,19(2):107-121.

[45]Krbec D, Currie D M.Advantages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in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y Programs[J].EkonomskaIstrazivanja-Economic Research,2010,23(3):121-133.

[46]Fang W, Clarke A, Wei Y. Empty Success or Brilliant Failure: An Analysis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in a Collaborativ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gram[J].Journal of Studies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6,20(2):140-163.

[47]Michavila F.From Isolationism to Partnerships[J]. Arbor-Ciencia Pensamiento Y Cultura, 2011,187(AI):67-75.

[48]Lehtomaki E,Moate J,Posti-Ahokas H.Global Connectedness in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Voices on the Value of Cross-cultural Learning Dialogue[J]. Studiesin Higher Education, 2016,41(11):2011-2027.

[49]Prieto-Flores O, Feu J,Casademont X.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Resul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Efforts: A Case Study From the Nightingale Mentoring Program[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6,20(5):437-453.

[50]Dolby N, Rahman A.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8,78(3):676-726.

(責任编辑钟嘉仪)

猜你喜欢

学者国际化研究
聚焦港口国际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