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国工匠” 服务地方经济
2018-03-14陆建华
【摘 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立足海门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海門职业教育为服务地方经济而努力培养“大国工匠”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2-0054-03
【作者简介】陆建华,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海门,226100)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职校教师专业成长。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重视职业教育,经济才能繁荣,社会才会发展。近年来海门职业教育的发展表明,海门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职业教育为海门行业企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项要长期坚持的政策。海门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奠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推行人才强市战略,注重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从学校层面看,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海门中专”)为例,学校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表现为:专业设置围绕需求,教学过程结合需求,社会培训服务需求。
一、反思:存在问题剖析
尽管海门职业教育与海门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实现了良性互动,但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海门地方经济进入了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劳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型、“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更多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分析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地方有新需求
国内外经济发展虽然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变,海门经济也将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开发”、沪苏通经济圈建设等机遇,以提高经济质效为中心,拓展发展空间,推进高端家纺、现代建筑、电子信息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三大战略新兴产业。
海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需求非常强烈。据统计,海门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是制造业类,比如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生物医药化工等;二是现代服务业,比如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物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三是海门的传统优势产业——建筑业,对人才需求量仍然在扩大,并向中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发展。
(二)雇主有新要求
毕业生是职业学校最重要的“教育产品”,就业的最主要方向就是本地区的各大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但当前存在着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企业、用人单位招工难,另一方面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这反映出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不能满足用工单位需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6年开展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雇主(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总体处于“不太满意”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发展相对满意,说明学校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二是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对满意,肯定了岗位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对毕业生工作中的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也比较认可;三是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满意度较低,并认为学生了解国外相关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四是校企合作机制仍然不通畅,企业与学校开展订单培养的信心不足。这些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必须加强职教内涵发展,从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升。
(三)学校有新困惑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虽然这在观念上得到认同,但是现实中却并未体现: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依靠行政调控,在中考录取批次中垫底,初中毕业生进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的“分流”成了事实上的“分层”,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困难群体的被动选择。一些职业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迎合家长的口味,将升学当作法宝,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另一种“应试教育”。从本校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招生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对口单招”来的,升学成了学生毕业的主要途径,直接就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
同时,教师队伍,特别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表现在:一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二是专业教师质量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十分欠缺,有些拥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含金量不高。这些状况的出现有多重因素:一是高等教育的缺失,现在几乎没有专门培养技术型师范人才的学校,造成师资源头的枯竭。二是专业教师观念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自我身份认定存在偏差。三是学校管理还缺乏力度和区分度。专业教师培训系统尚未完全构建,对于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形成的实际促进作用有限。
此外,“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很多职业学校的办学文化积淀不深,校企合作陷入“校热企冷”的尴尬境地,学校文化对接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深度还不够,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均成为职业学校内涵发展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展望:应对策略聚焦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面对问题和困惑、机遇和挑战,中职学校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必须走新质量发展之路。“等、靠、要”做不出辉煌的成绩,唯有行动起来、主动作为,才能使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作为海门“职教航母”的海门中专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学校的存在价值源自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在于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要做到与时俱进,以深度融合吸引企业、以精湛服务吸引社会,从而掌握主动,抢得先机。
(一)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一方面,海门市政府通过政企结对、调查摸底、多元会商等途径,及时掌握紧缺专业岗位人才的需求状况,并通过新浪网、《海门日报》等媒体定期向社会发布,向重点用人单位下发引进人才目录,反馈求职信息,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开发目录的宏观指导调控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人才向沿江沿海开发中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建筑工程、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另一方面,很多中职学校要么一直开办老专业,要么“一窝蜂”地开设新专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完善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将地区人才分布状况、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就职意向等情况进行汇总,形成就业大数据,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招生就业参考数据,以此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南针”。近年来,海门中专紧贴市场设专业,紧跟岗位设课程,做大做强优势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除了数控技术应用、建筑、会计等“大而强”的传统优势专业之外,学校的烹饪、服装、农业等专业也随着新校区的建设成为“小而美”的专业。2016年,学校又新增电子商务、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更好地适应海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回归职业教育本质,构建教育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社会急需的工匠人才为教育方向,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其中,校企合作的质量与深度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与产业发展。学校要放下架子,站在企业立场,主动与企业在联合招生、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实习实训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一方面要建设长效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吸引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探索企业员工培训、教师实践锻炼、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要发挥各自优势,构建“理论学习—基地实训—岗位实习—企业顶岗”的螺旋式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破解现代学徒制的工、学矛盾,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依靠得天獨厚的行业企业背景和深厚的工匠文化底蕴,与海门知名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把行业企业文化、价值观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大国工匠园”等实训基地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才,这些毕业生犹如一张张流动的金色名片,提高了学校声誉。
(三)精准提升师资队伍
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成就一所职业教育品牌学校的力量之源。学校要创新举措,突破瓶颈,造就符合职业学校内涵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精准拓展其能力素养。
一是要采取激励政策,开辟渠道,不拘一格引进紧缺人才。一方面可以从本校毕业生中培养、招纳人才。要加强和本校优秀毕业生的联系,特别是对口单招毕业的学生,关注他们在高校的成长,鼓励他们在大学期间就考取教师资格证,毕业后直接回到母校任教,这既能保证新教师的文化素养,又能保证新教师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吸纳企业技术能手到学校兼职,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二是强化专业教师的职后培训。首先是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双能、双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其次是分离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培训系统,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专业教师培训管理,细化对专业教师培训活动的策划、实施、监督和考核评价过程,将专业教师的培训与文化课等一般教师的培训完全区分开来。最后是将培训与“校企合作”融合,把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中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研发过程,打造知识创新和应用性技术开发的科研团队,促进其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