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发力 按需服务

2018-03-14邓立新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职业教育

【摘 要】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紧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产教协同进行专业建设,校企互动进行人才培养,按需服务进行社会培训,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按需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2-0007-03

【作者简介】邓立新,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扬州,225200)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和绿色化学。

“十三五”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和宝贵机遇,作为区域内唯一一所职业学校,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实验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成功的基础上,紧随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方向,立足地方,精准发力,产教融合,按需服务,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从规模办学的“职教航母”向创新发展、特色鲜明的“名优土特产品”转型,成为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供给发力,产教协同,专业建设谋融合

从供给端发力,学校立足地方,紧紧围绕“江都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完善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动态吻合机制,加强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学校着力产教协同,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产学研结合、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提高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产业链的对接吻合度。

(一)产教协同,专业建设创品牌

学校践行需求导向、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学做合一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围绕江都重点发展“两带三区”的生态农业、重点打造“一区四园”的先进制造业、重点构建“三块、三线、三园区”的现代服务业布局,在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车船制造、特钢、新型建筑材料、空港物流、高端商贸服务、总部楼宇经济、电子商务、软件信息服务、高端地产等相关产业,充分调研、论证,瞄准产业,建设现代化专业群,专业建设创品牌。“十二五”以来,学校已建成建筑、数控、会计、电子4个国家级示范专业,机电、建筑、电子、会计、数控、计算机网络技术6个省级品牌专业,数控、建筑、会计3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围绕专业群建设需要,学校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群,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一干多支”的专业发展模式。“一干多支”即一个主干专业加多个专业方向。如建筑专业是一个主干专业,多支的专业方向就有建筑测量、建筑施工、建筑预决算及装配式工艺(绿色建筑)。2016年,机电技术应用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的验收。2017年5月,学校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验收。

(二)合作共建,专业建设添活力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加强国内外合作,使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学前教育等传统专业焕发勃勃生机。我校与德国卢萨蒂亚职业学院结为友好学校,在汽车营销与服务方面培养既有高职业素养又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学校的老牌专业,在招生状况不乐观的情况下,学校与武汉厚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厚溥软件学院,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先进的ECDIO教学模式。2017年9月,第一期招生就达190人。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急剧加大,我校与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合作开设“3+4”学前教育自考本科专业,在教学中引入高校师资,强化教师资格证书培训辅导,吸引了广大学生和家长。

(三)超前布局,专业建设增新军

学校与时俱进,超前布局,瞄准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前沿,增开了物联网、无人机、装配式建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一方面积极锻炼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支撑;一方面与江苏华江集团、江苏江安集团和江苏江建集团等签订合作协议,为未來的毕业生找好“婆家”。

二、供需对接,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求精准

用人单位的需求,就是我们办学努力的方向,作为区域工匠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强化供需对接,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校企互动,培养订单人才

区域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本土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紧贴市场变化,坚持为企业“量身定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培养订单式人才,先后与江苏亚威、中海造船、江建集团、华伦化工、龙坤集团等6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设冠名班,为企业转型升级、技术革新培养输送新鲜血液。

我校与江苏亚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多年,其冲床分厂有1/3的管理干部和员工是校企合作培养的毕业生。2017年又共建“亚威”班,培养企业急需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参照“双元制”办学模式,开展“四融合三对接”的教学改革,“班级”融于企业车间,“课程”融于企业产品,“教学”融于生产过程,“学生”融于企业员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企业将该班学生作为未来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进行培养,并将他们纳入公司高技能人才后备库,丰富和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

(二)校企同心,培养定制人才

江都作为建筑之乡,地区建筑企业急需大批有建筑专业知识的男性会计人才。为此,我校携手江苏龙坤集团、江苏江建集团、江苏江安集团等众多建筑企业举办“建筑会计专业冠名班”。该班只招男生,合作企业每年补助每生2000元。我们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加开建筑专业的必要核心课程,最大限度地保证毕业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为企业培养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定制型人才。此外,江都宏信店长班、江苏华江集团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充分体现了人才定制培养的吸引力。

(三)校企共享,培养储备人才

学校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积极开展“3+3”“3+4”等試点工作,依托江都开放大学平台,鼓励中职毕业生报读大专学历层次教育。目前学校实施“3+3”项目的中职班级共有25个,占到班级数的36%。同时,我校分别与淮阴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高校的应用类专业进行中职与本科衔接,开设“3+4”本科班8个,覆盖物联网、建筑、会计、机电4个专业,为区域企业未来发展培养了储备人才。

(四)校企同台,培养“双创”人才

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建立校外“双创”实景实践基地,建设一支有责任心、热心服务、热心公益的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专家队伍,企业家及相关成功人士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向学生做实战经验介绍,使双创教育更具针对性。

三、按需服务,宽度拓展,学校变身大职教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在职教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大职教”“大平台”的优势,适应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办学的宽度,按需服务,勇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一)面向终身发展,培训按需服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学校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退役士兵培训、社区教育、终身学习、健康保健、文化艺术、老年教育等方面主动作为,按需服务。我校开放教育在籍学员有3000多人,远程网络教育学员有1000多人。联合民政部门,采取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每年的复转军人进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致力将“最可爱的人”培养成“最有用的人”,共计完成1000多名复员军人的培训任务,培训合格率为100%,其中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占到88%。依托开放大学平台,多渠道、多途径拓展办学空间,为江淮汽车、奔宇车身等多家地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学历提升、职业培训开辟“绿色通道”。2015年秋,学校与江苏腾达缸泵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时高温材料有限公司达成培训协议,招收企业员工71人,全面提升其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2016年4月,我校被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推荐为理事单位。2017年11月以来,学校积极参与扬州小微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已累计培训800多人。

(二)面向社区教育,贡献江都方案

2017年3月,全国首家社区教育管理学院在我校正式挂牌。建成后的社区教育管理学院将立足地方,面向江苏,辐射全国,认真履行好社区教育指导服务职能,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业务指导、课程建设、数字化资源和平台建设服务,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提供“江都方案”。

(三)面向“三农”提升,参与乡村振兴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提高区域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不可或缺。学校以江都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以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为载体,联合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成人教育机构,搭建农民培训教育三级网络,送教下乡,进村到户,广泛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村成人学历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培训。2017年9月,我校被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评选为全省优秀成人继续教育校。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当有新作为。作为一所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江都中专唯有立足地方,根植本土,培育办学特色,涵养自身品牌,方能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站稳脚跟,勇立潮头,让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职业教育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