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华好传统”教学策略探究

2018-03-14沈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沈娟

【摘 要】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必然要求课堂作出相应的变革。 “中华好传统”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新增的版块,因其内容多来自于传统经典古籍,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而难以理解。本文探索出“改变呈现形式、亲历活动体验、贯通融合于行”等有效策略,以达到理解、内化、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华好传统”;教学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综观浙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最大亮点在于渗透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亲、勤俭、贵和、好学”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机融入于“中华好传统”版块。然而在教学中发现, “中华好传统”的内容大多选自《三字经》《弟子规》《礼记》等经典古籍,远离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对于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旨归的“中华好传统”教学,教师需进一步思考其意义和价值,积极探索教学策略,以架好“中华好传统”知识传递与建构之间的桥梁。

一、改变呈现形式,理解中华好传统

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突出学生是课堂学习和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强调必须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這就要求把远离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华好传统”改变成其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引发内心真实的情感,深入理解中华好传统。

(一)故事演绎

故事有一定的情节,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中华好传统”版块所呈现的很多内容,也是源自历史故事、典故等。如果将这些深奥的“好传统”内容,改编、创作成一个个小故事进行表演或者制作成微视频播放,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看懂了故事,对这些经典古籍内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一年级上册《我自己来》一课中,“中华好传统”所呈现的内容为:“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穿戴礼仪,感悟穿戴整齐是对别人的尊重。笔者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创编成故事视频:有个秀才,饱读诗书,很有才华,只可惜不修边幅,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有一次,一户人家举行盛宴,邀请他参加。他由于衣衫不整,被当成乞丐赶出了宴席。

学生看完故事后,立刻相互检查穿戴,拉拉衣角,挂正红领巾,系上脱落的鞋带……传统文化的根通过故事深深扎进孩子心里,此时再齐声诵读“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了然于胸,学生学习穿戴整齐的方法,就显得积极主动。

笔者对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中出现的“中华好传统”进行了整理,发现能用故事的形式呈现“中华好传统”教学内容的还真不少(见表1)。

(二)音频欣赏

“中华好传统”的内容来自古代典籍,句子生涩。学生直接读文字,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但如果改编成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并录制成音频,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浏览了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下册教学参考用书的光盘,其中有六处以音频的方式呈现(如下图)。

以《兴趣与坚持》一课为例,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为荀子《劝学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句子中有很多生字、冷僻字,读通顺都困难,更何况理解。所以,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难点处,播放了教学参考配套光盘中相应的音频资料:“没有一步步的积累,是行不了远路的;没有一条条小溪流的汇入,是不会有大海的。”

学生顿时恍然大悟,理解了兴趣就是需要坚持每天做,走向成功需要持之以恒地积累。学生还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起感悟:我要坚持每天练琴,天天练才能进步;我的书法进步很慢,原来是没有每天坚持啊……音频通过解释古文的意思,揭示文本的道理,巧妙地突破了难点,真正引领学生的道德生长。

(三)儿歌诵读

儿歌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简短诗歌。它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儿童的朗诵特点,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易于理解。把“中华好传统”中的内容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内涵,感受传统文化,涵养核心素养。

如下册《多彩的课余生活》一课中,“中华好传统”所呈现的是“读一书,增一智”。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健康积极的课余习惯。学生诵读儿歌《读书好》:“读书好,读书好,读书不问迟和早。读书好,读书好,读书不问老和少。读书好,读书好,知识无价学问是宝。”不需要说教,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到读书的重要,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并为养成从小读书的好习惯奠定认知的基础。

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华好传统”教学,选择恰当的呈现形式,促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建立在乐于探索、主动建构和自然习得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二、亲历活动体验,内化中华好传统

真正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学生只有亲历活动才能获得真切体验,实现情感与理性的直接对话,为内化中华好传统奠定坚实基础。

(一)游戏体验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活动之一。通过游戏,以最自然的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在真切的游戏体验中内化“中华好传统”。

根据学生道德认知的规律和“中华好传统”的主题,可以选择角色扮演、竞赛等游戏,在体验中学习。在上册《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中, “长者与物,双手奉接”讲的是传统节日中的礼仪。笔者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同桌合作演一演,赛一赛。在游戏中树立了当长辈递东西给晚辈时,晚辈必须双手接,同时态度要恭敬的意识。学生感受到中华礼仪之美就渗透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中华好传统的传承要从小事做起。

(二)模拟体验

杜威认为,理想的课堂是以孩子的经验和兴趣为基础,并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模拟体验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真实事物或过程的虚拟,让学生亲历并引领其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心感悟,用语言表达,在此过程中由内而外地形成道德认知与行为。

在下册《班级生活好习惯》一课中,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学习,单纯说教显然行不通。于是笔者通过模拟“下课了”的情境活动组织教学。学生模拟自己平时课间的活动,有的聊天,有的打球,有的追跑,还有的下棋。模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交流自己不喜欢哪些课间活动。有的学生提及课间打球、追跑不仅活动剧烈,还会打翻文具、撞疼身体,影响到他人。大家討论后感悟到自己不喜欢别人开展这样的活动,首先自己不能做。这就是一个学生良好德行自主内化、自主建构的过程。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自主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逐渐成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

三、贯通融合于行,传承中华好传统

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贯通性,意味着学习、生活及各学科存在关联性。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须积极探寻“中华好传统”与各学科教学的交叉点、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中融会贯通,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例如《我是小学生》一课中,“中华好传统”要求学生养成“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良好行为姿态。笔者尝试将同一学习内容贯通于各学科教学中,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中,深刻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睿智和隽永。

(一)学科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观看解放军的坐、立、行训练视频,感受良好的身体姿态不仅有利于健康,还能体现美感和精神风貌。师生讨论练习过程的困难,分享坚持的秘诀。体育课上,大家练一练,通过体育老师标准动作的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相互纠正、相互学习。班会课上,班主任组织开展“我是小军人”的评比活动,选出榜样,激励学生克服困难。

(二)行为落实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笔者基于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将“中华好传统”的学习与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将常规的上课前、课结束时的师生问好的指令改成“中华好传统”。铃声响,学生一边齐喊 “站如松”,一边全班起立像小松树般挺立;师生问候毕,学生再次齐喊“坐如钟”,全班端正坐下,一堂课就此开始或结束。学生每节课都要以这种形式反复实践训练,真可谓“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再印于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华好传统”教学,理解、内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深化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引领学生自主建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1]赵婀娜.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教师该怎样变[N].人民日报,2016-11-24(17).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朱小曼.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一年级上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6.

[4]王晓燕.传统文化教育莫止步于学校[N].中国教育报,2017-3-22.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山小学314500)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