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合作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8-03-14燕楠
[摘要]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加深,但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合作转型升级仍面临很多制约因素,既包括中俄双方的经济因素,如人才、经营秩序、交通运输能力、非关税壁垒、贸易政策等;还包括双方的非经济因素,如“中国威胁论”、俄罗斯排外问题、双方文化兼容性较差等。这些因素制约了黑俄贸易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黑龙江省应加快推动对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知名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对接、实现多元文化的参与及融合等,推动双方贸易合作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俄罗斯;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1-00-0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Russia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Russia Trade Development prospect is not optimistic,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Russia Trade coope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faces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 including Chinese and Russian economic factors: talent, management order,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Non-tariff barriers, trade policy, etc Also includes the economic factors of both sides: such as the 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China threat theory, Russian exclusion issues, poor cultural compatibility and so on These factor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Russian trade better and faster, therefore,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ould 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ultivate superior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erfect the layout and function of port channel, optimize the soft environment of Russian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 cooperation.
Keywords:Heilongjiang province; Russia; Restraint factor
[作者简介]燕楠(1986-),女,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2017年度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编号:UNPYSCT-2017212);2016年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团队支持项目(项目编号:2016TD015);2017年度哈尔滨商业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7XN083)。
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合作规模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稳中有升。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倡议的提出,一方面为黑龙江省承接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转移、开发沿边地区产业基地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推动黑龙江省成为对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黑俄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合作现状
作为中俄边境线最长的省份,黑龙江省在中国对俄罗斯经贸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黑龙江省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贸易投资活动,对俄进出口总值一直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3左右,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值近1/4。近年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与发展,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級,成为引领和牵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1—2014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体上呈稳定增长的态势。但2015年对俄贸易实现1085亿美元,同比下降534%,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17%,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16%,列全国对俄贸易第二位(见表1)。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虽然下降幅度较大,但进出口货运量实现2610万吨,同比增长49%。2016年,对俄贸易实现919亿美元,同比下降153%,占全省进出口的556%,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132%。2017年1-10月黑龙江省实现对俄贸易90亿美元,占全省对外贸易的599%。
2017年1—10月,黑龙江省对俄出口的商品中,鞋类占比226%,跃居出口第一位,之前一直处于出口第一位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占比145%,同比下降567%,在2017年变为第二大对俄出口产品。其次是蔬菜、水果、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所占比重在10%上下波动。由此可见,纺织品仍是对俄出口商品的主流。从整体来看,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中多为初级加工品,所占比例达一半以上。2017年1—10月,黑龙江省主要自俄罗斯进口前三位的产品有原油(占比712%)、原木(855%)、锯材(72%),主要是能源矿产类产品。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方式中,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占比较高,附加值高的加工贸易占比较低。2017年1—10月份,黑龙江省对俄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为592亿美元,占比657%,同比上升346%;边境小额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259亿美元,占比288%,同比上升207%。2017年1—10月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为21亿美元,占比只有23%,同比下降416%。
二、制约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合作的因素
目前,中俄战略对接为黑龙江省优化对俄贸易合作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总体趋势发展良好,对俄贸易额稳定增长,但贸易合作中仍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一)中方的制约因素
1既懂俄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中俄语为一外的学生比例低于1%,这使得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缺少人才基础。虽然黑龙江省高校都設置俄语专业,像黑河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几所大学都会招收俄语专业的学生,但招收的学生仅开设一到两个班,俄语人才供不应求。据2015年评估报告指出,黑龙江省只有黑龙江大学和黑河学院登上了中国最佳俄语专业排名榜。黑龙江大学的俄语专业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6年俄语专业招收60人,翻译15人,总计75人,俄语人才出现的“赤字”是阻碍双方沟通及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障碍。
2经营秩序混乱
20世纪9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进行边境贸易时,许多企业为了牟取利益,进行不正当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扰乱经营秩序。同时,这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短期内的超额回报,生产大量假冒商品流通至俄罗斯市场,因此,在俄罗斯市场,中国商品成为“质量低下,仿冒品”的标志。针对这一问题,政府每年都会出台关于依法管理贸易及边境经营秩序方面的条例,但是执行力仍待加大,打击力度仍待加强。
3交通运输能力相对不足
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之间货物贸易主要的运输方式。虽然双边的铁路和公路已经基本形成了运输网,但部分道路路面出现破损,道路等级整体较低,导致商品运输效率低甚至有时无法外运。部分口岸与俄连接的铁路还需转轨或换车,操作流程复杂,商品运输时间拉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黑龙江省口岸都受到季节影响,多数水运口岸只能是季节性开放,虽然黑河、漠河等水运口岸开发了冬季的冰上汽运方式,但黑龙江省对俄边境口岸的整体物流通过能力仍显不足。
(二)俄方的制约因素
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俄罗斯对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投入严重不足,例如建于1897年北满铁路(今称滨绥和滨洲铁路)和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建筑群多数己逾百年历史,建筑结构老化,使用环境恶劣,运行速度慢,实际运输能力有限。
2加入世贸组织后实施更严格的非关税壁垒
俄罗斯加入WTO后,对农产品进出口的质量检测水准有日益国际化的趋势,在俄消费的农产品经过重重安全检测达标后才能进入市场流通,特别是在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出口到俄罗斯的蔬菜水果类加工品已经被强制“身份检验”,必须持有原产地和俄罗斯权威机构的双重认证才允许流通,这就使得黑龙江的部分农副产品因为检测没有达到标准而被拒之门外,先进技术垄断和绿色贸易壁垒成为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实施更严格的非关税壁垒。
3贸易政策不稳定
俄罗斯频繁整顿贸易秩序,实行严格的贸易限制性措施,降低了黑龙江省企业开发俄罗斯市场的积极性,给双方经贸合作带来消极影响。2008年以来,出口方面,俄罗斯对部分商品实行关税上调政策,包括石油、原木、铜等;在进口方面,俄罗斯对部门商品实行配额限制政策,包括机电产品、肉类商品、服装、鞋等。俄罗斯出台的20多项贸易保护政策使得对俄经贸的门槛提高,不确定性提高。2010年,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食品、酒精、非酒精饮料及其纺织原料及其制成品、机器设备和音像器材等部分进口产品都增加到需强制认证的进口产品名单中,对进口商品的认证管理进一步加强。此外,自2012年起,俄罗斯政府又颁布两条强制性条例:一是出口到俄罗斯的商品必须粘贴俄文标签说明;二是限制“二无”商品(无防伪标识及无统计信息条)进入俄罗斯市场。
(三)其他非经济因素
1“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
自20世纪50年代起,俄罗斯的部分学者提出“中国威胁论”,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对俄罗斯的本土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方面,俄罗斯社会对中国打算在俄罗斯远东投资设厂的计划,据2016年俄罗斯媒体调查表示只有13%的人表示支持,而87%的人担心“中国威胁”。另一方面,俄罗斯绿色和平组织称,中国所转移的一批工业制造企业(包括农业、金属、水泥、化工、建筑、纺织、电讯、造船、机械制造等12个领域)是对环境有污染的制造性企业,而且中国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导致双方经济增长不平衡。“中国威胁论”的再次升温使得中俄双方经贸政策对接受阻,更会影响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长远发展。
2俄罗斯排外问题严峻
在俄罗斯“俄罗斯人的俄罗斯”是社会普遍态度,这种自我意识助长了极端右翼分子的暴力情绪,俄罗斯的安全环境不断恶化。2013年,莫斯科人权委员会表示,“光头党”在6个月期间仅莫斯科一地就杀害了35个人,并袭击了200多人。他们表示受到“不可逾越”文化差异的刺激,形成的“排外风尚”根深蒂固。据俄罗斯政府统计,定居在俄罗斯境内其他国家公民的数量在逐年降低,80%的人称自己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这种来自公民的忧虑态度直接影响到对俄投资和旅游业的发展,间接地危害民族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经济状况。
3双方文化兼容性较差
文化交流不仅仅是人民之间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更是企业之间协同合作的重要纽带。由于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共同渲染,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相对于俄罗斯,中国的“东方文化”根深蒂固,具有单一性、被动型和纯粹性的特点。因此两国企业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以及运作模式都会因文化的差异而大相径庭,使得双方都很难融入到对方的关系网和商业圈中。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中由于存在不同的商业文化、宗教文化、价值观念、行为文化等的差异,因此对企业的定位发展都会持有不同的看法,并由此引发的冲突是制约双方经贸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突破黑俄贸易合作制约因素的建议
(一)推动对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黑龙江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对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是企业加大对加工贸易的科技投入,借鉴发达国家的科技优势,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转变单一的加工贸易方式,延伸企业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参与到加工产品的设计与销售环节上,从根本上克服对俄经贸合作层次低的问题。三是政府增强对加工企业的扶持,加大对其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植,例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并保持与企业良好的沟通。四是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一批对俄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提升加工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
(二)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知名度
产品始终是销售的核心,商品质量不佳以及企业诚信问题却制约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合作发展,要改善这种局面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第一,保证产品质量,不断创新思维积极研发高技术含量的对俄出口的产品,提高现有产品的附加值;第二,创新市场营销策略,注重品牌营销。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树立自身品牌优势可以縮短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突出黑龙江省特色,在政府主导下建立黑龙江特色名优产品经营区,举办黑龙江特色品牌展销会等,有效推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合作发展。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对接
在现有的边境贸易口岸中,大部分口岸都存在设施老旧、基础设施不完备、交通条件较差的问题。首先,应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优化边境口岸的运输网络和完善道路运输条件;其次,加快黑龙江省大中城市的机场建设进程,完善中俄空中运输网络;第三,加快跨江跨界陆地交通设施的建设;第四,加强对边境口岸自由贸易区建设和通道建设,提供更便捷的经贸条件,进一步缓解与俄罗斯合作基础设施匮乏的现象。
(四)加强复合型经贸人才培养
技术和人才是黑龙省对俄贸易合作发展的关键,先进的技术要与复合型人才相匹配。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对人才培养的物力和财力支持力度。其次,黑龙江省各大知名高校应扩大俄语招生比例,加快俄语课程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入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等相关经济课程,着重培养重要合作领域亟须的经贸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沟通与交流
政治上的互信为黑龙江省深化对俄经贸合作提供稳定的基础。中俄两国应高度重视和深化两国青年间的交流,高校应积极搭建“交流会”等平台,为青年间提供言论自由的空间。重视举办“国家年”和“语言年”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使两国社会和民意基础更加牢固。
(六)实现多元文化的参与及融合
对俄经贸合作中仍存在着文化冲突和文化碰撞的现象,要想突破这一制约因素企业必须要做到接受“文化融合”。第一,中俄双方企业必须建立多元文化融合的管理模式。以东道国特色文化为主,以外来文化为辅,大力倡导和谐的文化氛围。第二,企业应多举办关于“文化融合”的相关活动,员工相亲在于心相知。文化的交流会潜移默化地促使员工接受并尊重对方文化,推动企业凝聚力的加强和新型企业文化的建立。第三,文化的融合提升企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升级,为企业“走出去”奠定牢固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振军中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与双边经贸合作研究[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4):41-47
[2]项义军,张金萍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的障碍与冲突[J]国际贸易,2016(1):33-38
[3]于立新,裘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思考[J]中国经贸2016(1):14-20
[4]蒋菁俄罗斯经济现状与中俄经贸合作新动向[J]经济贸易2016(1):50-55
[5]张梅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新形势及对策建议[J]西伯利亚研究,2015(1):13-17
[6]龚文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路径分析[J]价格月刊,2017(09):62-66
(责任编辑:郭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