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8-03-14敏旭
敏旭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1—0105—01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更是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可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保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
一、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计算也是如此,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小组开火车,同桌競赛;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计算”时,可以出类似1+2+3+4+……+99+100的题目,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钻研题目、勤于思考的数学习惯,使得机械单调的计算练习变得有声有色。
二、长期进行口算练习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常用的口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日积月累训练口算能力。每天用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易出错之处突出练,同时还要注重口算训练形式的多样性。
2.运用“凑十法”口算。根据算式的特征,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运算数据“凑整”。如,27+5+15=?启发学生思考: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
3.运用“分解法”口算。“分解法”口算就是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如25×32,原式变成25×4×8=100×8=800。
4.运用一些速算技巧进行口算。如,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两个数相乘积的百位、千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14×16=224(4×6=24作个位、十位、(1+1)×1=2作百位)。口算训练的方法很多,要结合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口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积极性,坚持不懈地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多种形式开展笔算训练
1.估算训练。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进行的大概推断或估计,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种近似的口算。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使得估算策略不同,估算结果也不同。
2.对比练习。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3.改错练习。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计算错误课,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改正过来。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如果学生仅有计算的兴趣,而没有端正的计算态度,总是以“粗心”、“马虎”作为出错的借口,练习效果就会很差,计算能力也得不到真正提高。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一是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看错”等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批改作业要及时、规范、认真;教学板书要清晰分明,不出差错。二是认真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更要审计算方法,能简便算的要简算,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三是细心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写下来的部分都要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四是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