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2018-03-14宁波
宁波
【关键词】 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1—0054—01
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对青少年要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那么,如何将这些要求落实到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中,让青少年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生发出爱国情怀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意识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爱国意识为重点。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以认识汉字为主,可以在汉字的认知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中华汉字的别具一格,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汉字都凝聚着中华之美,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则要求要高一些,可以通过正确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的结构艺术;诵读中国经典古诗词,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精彩片段,体会中国古典作品的魅力,以增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感知。
二、了解中国历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中国历史,可以让学生对中国的国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认识中国地图,了解中国地图从古到今的演变,现在是什么形状,有多少个省,多少个民族,哪个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我国的自然风光图片,把祖国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他们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此外,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坐在一起聊聊国旗、国歌的由来,学生虽小,但是对国旗、国歌的尊重也会慢慢积淀在他们心中,内化为一种爱国意识。
三、聆听爱国故事,培养学生高尚人格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像一幅浩瀚的画卷,无数爱国才俊就是镶嵌在这幅画卷上最耀眼的明珠。如果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那么杨利伟历经磨难征服太空,奥运柔道冠军冼东妹忍受离别女儿一年之久艰苦训练,北京学生梁帆参加“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活动时要求升起中国国旗,这些既平凡却又震撼心灵的爱国华彩,就足以唤醒学生对于榜样的最深刻的记忆。小学生的年龄小,教师要尽可能把爱国主义的榜样生活化、艺术化、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可以采取讲英雄故事、看爱国电影、读伟人传记、唱爱国歌曲等多种形式,让这些爱国英雄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让学生从小就对英雄人物的行为有一种认同感,从而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四、利用傳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内涵,感悟不同节日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如,在清明时节,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扫墓活动,让学生自己制作小白花、花圈,向已逝的先烈庄重地送上思念与敬意,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安心地学习。国庆节是祖国的生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鞭策学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激励自己,规范言行举止,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立下“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的志向,做新世纪的小主人。
五、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
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并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传统文化的知识,而应该是将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它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包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 “五常”教育,让每一位青少年都懂仁爱、晓大义、讲礼貌、辨是非、讲诚信。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让学生意识到这既是对自己负责,又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了解基本国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