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材料的图画特征对儿童故事复述的影响
——基于东巴经和图画的比较研究
2018-03-14许姗姗张积家
王 娟,许姗姗,张积家
(1.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江苏徐州 221116;2.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221000;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北京 100872)
一、研究背景
叙事,通常被称作“讲故事”,是儿童口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它要求儿童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经历或经验按顺序清晰地表达出来,是儿童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重要表现〔1-2〕。叙事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儿童不但需要启动记忆系统中与叙述故事相关的知识,选择合适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描述,还需要合理地组织叙事内容,因而叙事能体现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3〕。除此之外,叙事还能体现儿童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诸多信息,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核心作用〔4〕。
对叙事内容的分析多从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水平进行。宏观结构指从较高的组织分析叙事样本,通常关注叙事中的故事语法组成和情节构成的复杂性;微观结构分析叙事的内部语言结构〔1,5〕。叙事的微观结构指标包括产生性因素(叙事产生的总字数、词汇丰富性等)和复杂性因素(平均句长等)〔6〕。此外,根据关注内容的不同,还可以采用其他指标对叙事展开分析。
在已有的儿童叙事研究中,除自传类叙事外,多数研究采用图画故事作为诱发材料。研究发现,图画特征会影响儿童的叙事。李甦等采用呈现性、程序性和蕴含性三种不同类型的图画作为材料考察儿童的叙事,结果表明,抓住画面形象之间的主要关系是图画引发叙事发展的关键,图画画面形象的特点以及图画意义的隐含性和深刻性均影响儿童的图画讲述能力〔7〕。还有研究明确指出,儿童所讲述的故事往往会因为刺激物的不同而展示不同的水平〔8〕。目前,儿童普遍使用图画作为绘本材料,除图画外,是否还有其他适宜儿童阅读的故事材料呢?与传统的图画相比,新型叙事材料将对儿童叙事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材料的特征对儿童叙事的影响。
东巴经是纳西族东巴教的经书,记录了古代纳西族先民的语言、文字、哲学、地理、历史、经济等内容。东巴经主要由东巴文写成,东巴文大约产生于11世纪之前,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霖灿提出:“麽些象形文字,既是文字,又是图画,正在由图画变向文字的过程中。”〔9〕李静生指出:“纳西东巴文具有图画的性质,是图画文字向文字过渡的活标本。东巴文的象形程度高,描摹细致逼真,似一幅简单的图画。”〔10〕正如清人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所道:“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例如“山”为“”,“云”为“”,“家”为“”,“举”为“”等等。其象形特征是当代任何其他文字体系所不具备的。周有光认为东巴文“既具有图画的形象性和表意性,又具有汉字的某些构造规律,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11〕。近年来,以张积家为代表的研究者采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对东巴文和东巴经展开研究。总的研究发现,东巴文是一种靠近图画文字阶段的正在初步转型的语段文字〔12-13〕,东巴文在表意上还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东巴对东巴经的解读和翻译具有看图说话的性质〔14〕。同时,王娟等通过系列实验验证了东巴文对汉字学习的促进作用〔15-16〕。东巴文具有独特的表意特性,与图画相比,东巴文的线条更为简洁和抽象,但却能勾勒出丰富的内容,由东巴文构成的东巴经在表意上比图画更具模糊性,东巴经的高结构性特征可能会促进儿童对故事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使得故事内容更为完整和丰富。无论有无东巴经的阅读经验,对东巴经的解读都类似于看图说话。那么,东巴经是否能成为儿童故事讲述的材料,其作为故事讲述材料与图画相比有何特异性,目前尚未有研究对之进行考察。同时,东巴经被喻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对东巴经的关注和推广有利于祖国优秀文化遗传的保护,值得提倡。
本研究采用叙事比较研究法,拟选取幼儿园大班儿童为研究对象,向儿童口头讲述故事,要求儿童借助东巴经和图画进行故事复述,通过文本分析,揭示两种材料类型在促进儿童叙事能力上的特点和差异,以期为丰富儿童的故事阅读材料提供证据。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目的
考察幼儿园大班儿童在东巴经和图画条件下故事复述的特点。
(二)被试
选取徐州市某公立幼儿园大班的40名幼儿,年龄跨度为58个月到70个月,平均月龄(62.5±8.7)个月。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智力正常,无语言障碍。将40名幼儿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借助东巴经和图画进行故事讲述。东巴经组幼儿20名,男女各半,平均月龄(61.5±5.8)个月;图画组幼儿20名,男女各半,平均月龄(63.5±7.5)个月。t检验表明,两组儿童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P>0.05)。实验前,通过与家长、主班教师沟通,了解儿童日常讲故事的能力水平,通过1~3等级评定法界定幼儿的叙事能力:“1”表示儿童自己能够流畅、完整地讲述故事,“2”表示儿童需要教师的偶尔引导才能完整地讲述故事,“3”表示儿童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根据教师的评定,将儿童分为两个组。t检验表明,两组儿童在叙事等级和水平上相当(t=-0.67,P>0.05)。调查表明,被试对实验材料、故事情节均不认识。为了进一步排除记忆水平的差异,运用数字记忆广度测验对两组儿童分别测试,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在记忆广度上匹配,东巴经组儿童的记忆广度为(6.2±1.2),图画组儿童的记忆广度为(6.5±1.4),配对t检验表明,东巴经组与图画组的记忆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实验材料
①东巴经《创世纪》的故事片段(以下简称《创世纪》)。《创世纪》是纳西先民追问世界本源,记录其寻觅祖先踪迹的远古神话思维记录。在实验前选取20名不参与实验的大班儿童,向其讲述东巴经《创世纪》的故事,选取儿童感兴趣、比较容易理解的故事段落作为故事材料。节选故事片段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44个有效句子,平均需要3分56秒的讲述时间。②请美术专业的3位同学根据《创世纪》故事的主题情节分别绘画相应的图画版本《创世纪》,要求图画具备形象、具体、简单的特点。最终选出1幅较贴近儿童生活,容易被儿童理解的版本。在实验前,选取10名不参与实验的儿童,根据图画的故事材料猜测故事内容,结果显示,儿童根据简笔画版的《创世纪》所产生的故事情节与东巴经版本的故事情节较为一致。③东巴经故事版本的电子演示稿以及图画版本的电子演示稿,供故事讲解使用。④东巴经版本和图画版本的纸质材料,供故事复述使用。
(四)仪器与设备
采用索尼ICD-TX50录音笔和索尼FDR-AX100E录像机,置于幼儿不易观察到的隐蔽处进行故事讲述和故事复述的录制。采用多媒体设备在活动教室集体讲述故事,采用东巴经与简笔画的《创世纪》纸质材料,供儿童故事复述时使用。音频和视频数据的采集均得到儿童父母的许可。
(五)程序
实验包括学习、测试2个阶段,对幼儿进行集体教学、个别施测。为了减少陌生感和紧张情绪,实验前与儿童进行简单交流。
1.学习阶段
东巴经组和图画组分别进行故事的学习。对东巴经组,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幼儿呈现东巴经版本的故事图片,由一名学前教育系研究生担任主试,向20名幼儿讲述故事,被试边观看东巴经版本的《创世纪》边听故事;对图画组,向幼儿呈现手绘图片,由同一名主试通过多媒体设备向20名幼儿讲述故事,被试边观看图画边听故事。指导语如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小故事,小朋友们要认真听,听完之后把故事讲给老师,看哪个小朋友讲得最棒,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2.测试阶段
个别测试,用摄像机和录音笔记录。听完故事后,幼儿进行20~30分钟的餐饮休息活动。然后进行故事复述。两组被试均利用纸质材料叙述故事。测试主试为另外两名学前教育系研究生,在正式施测前接受统一培训。指导语如下:刚才故事讲了什么,请你看着故事书再讲给老师听吧。
(六)评价指标
参照前人研究,从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产生性和创造性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分析东巴经与图画条件下儿童叙事的特点。
1.宏观结构分析指标
a.介绍(introduce):故事的开端,示意故事即将开始(如很久很久以前等);b.主题(theme):叙事中对故事的总结(如这只蛋很奇怪,总是孵不出来);c.人物关系(relation):根据关系或定义角色的词(如神仙、鸡妈妈、鸡爸爸、小鸡等);d.结尾(coda):故事对叙述者产生的作用或启示(如世界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的这个样子)。上述每一项有则计1分,没有计0分。得分范围为0~4分。
2.微观结构分析指标
a.语言样本总句数:计算录音转换成文字后的有效句数,含有一个动词或几个连续动作的动词算一句话,各种关系的从句按此规则拆成几句话;b.语言样本总字数:样本有效句子含有的总字数;c.以字为单位的平均句长=总字数∕总句数;d.词汇使用的丰富性(NDW):无重复的动词数量(NDW-V)和无重复的形容词数量(NDW-A);e.词汇使用的变化性(TTR):动词变化性(TTR-V)=无重复的动词数(NDW-V)∕使用的动词总数(TNW-V);形容词变化性(TTR-A)=无重复的形容词数(NDW-A)∕使用的形容词总数(TNW-A)。
3.叙事的产生性和创造性
东巴经与图画产生的命题数与标准篇一致的命题个数、不一致的命题个数。Ericsson和Kintsch认为命题由关系词和主题词组成。命题可视为构思和表达中一个有意义和有组织的基本单位。只要从意义上能构成一个判断或传达一个较完整的信息,或能说明时空变化的短句,即为一个命题〔17〕。将东巴经和图画材料下儿童产生的命题数,与标准篇的命题数进行比较,考察儿童叙事的产生性与创造性。
4.叙事的逻辑思维
计算东巴经与图画故事样本中的因果句、转折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总体上看,东巴经与图画两种材料下的幼儿叙事在多个指标上产生了显著差异,表明故事材料的特征对幼儿的叙事产生了影响。下面将从故事结构、产生性和创造性以及叙事逻辑思维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本研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实验材料儿童叙事结构的得分(M±SD)
(一)东巴经与图画条件下儿童叙事的故事结构差异
表1中t检验的统计分析表明,以东巴经为叙事材料的宏观结构得分显著高于以图画为叙事材料的宏观结构得分,t(19)=5.480,P<0.001。这一结果表明,与图画相比,东巴经对幼儿叙事宏观结构的把握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微观结构得分上,东巴经条件下产生的总句数与图画条件下产生的总句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381,P>0.05)。东巴经条件下产生的总字数显著多于图画条件下的(t(19)=2.774,P<0.05)。在平均句长方面,东巴经与图画两组条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43,P>0.05)。在词汇丰富性方面,东巴经条件下产生的动词词汇丰富性与图画条件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248,P>0.05);而东巴经条件下产生的形容词丰富性显著优于图画条件下的(t(19)=3.787,P<0.05)。在词汇变化性中,图画条件下的动词词汇变化性显著优于东巴经条件下的(t(19)=-2.122,P<0.05);而东巴经条件下的形容词词汇变化性显著优于图画条件下的(t(19)=2.562,P<0.05)。这一结果表明,在叙事句数、平均句长方面,东巴经与图画条件下产生的幼儿叙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画材料能够更好地促进动词的使用,东巴经材料能够更好地促进形容词的词汇丰富性和形容词的词汇变化性,在产生字数上东巴经也占有相对优势。
(二)东巴经与图画条件下儿童叙事的产生性和创造性差异
从与标准篇一致的命题数目,与标准篇不一致的命题数目两个维度来探讨东巴经与图画在诱发叙事的产生性和创造性上的特征。见表2。
表2 不同实验材料下儿童叙事产生的命题数(M±SD)
表2中t检验的统计分析表明,东巴经条件下产生的总命题数与图画条件下产生的总命题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495,P>0.05);东巴经条件产生的与标准篇一致的命题数显著多于图画条件的(t(19)=2.683,P<0.05);而图画条件下产生的与标准篇不一致的命题数显著多于东巴经条件(t(19)=-5.048,P<0.001)。由此可见,东巴经材料能促使儿童产生更贴近原版故事情节的内容;但是,图画条件下产生的新命题数显著多于东巴经组,图画更有利于儿童对叙事内容的创造性发挥。
(三)东巴经与图画条件下儿童叙事思维的差异
通过对叙事中产生的因果句、转折句数量两个指标的分析来考察东巴经与图画条件下叙事逻辑思维的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实验材料下儿童叙事产生因果句、转折句数量(M±SD)
表3中t检验的统计分析表明,东巴经条件诱发叙事产生的因果句数量与转折句数量均显著多于图画条件(t(19)因果=2.557,P<0.05;t(19)转折=2.449,P<0.005)。这一结果说明,与图画相比,东巴经的画面特征更有利于促进儿童对故事内容逻辑思维的掌握。
四、讨论
本研究比较了儿童在东巴经和图画条件下的故事复述。研究结果发现,东巴经在叙事结构的把握、与标准篇的一致性和逻辑性维度表现出优势,而图画在产生性和创造性方面表现出优势。这一结果的出现,与东巴经的外形特征和文句组织的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材料的新异性特征也会影响叙事的表现。
故事复述需以故事理解为前提。在结合材料进行故事理解的过程中,儿童需先建构画面与故事内容之间的联结,这一过程既包含着对故事材料画面所示内容的理解,也包含着对主试所述故事文本的记忆。在联结过程中,两种故事材料所产生的作用存在差异。东巴经描绘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时表现出抽象和简约的特征,较难直接从东巴经画面获得清晰的故事梗概,只有借助主试的讲述才能将东巴经所表述的故事情节合理化,这就需要儿童在结合东巴经进行故事理解时,更多地关注故事内容的发展脉络和情节的逻辑关系。在儿童看来,东巴经类似一幅简易连环画,只有在抽象的东巴文本间获得故事的逻辑才能较好地实现对故事的理解,完成复述。相比而言,图画形象鲜明生动,能较为直观地观测到故事的内容梗概,因此,儿童较易实现图画与文本内容的匹配,这也使得儿童在故事理解中,不需在组织故事结构上耗费过多的精力,在故事复述时,则会有更多创造性的发挥。与图画相比,东巴经的形象性稍显逊色,儿童对东巴经的故事复述更多地忠实于对原版故事的记忆,因而其创造性也较差。但也正是由于图画的简洁明确,东巴经图画的复杂抽象,才使得儿童对于东巴经版本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使儿童在叙事的产生字数、词汇变化等多项指标上都优于图画。
Craik和Lockhart的记忆加工水平说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分析由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加工深度愈深,就有愈多的认知和语义加工参与其中。”〔18〕他们还提出:“记忆痕迹是认知加工的副产品,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充分注意的、被联想和表象丰富了的、加工到语义水平的信息,能够导致更好的记忆。”〔18〕东巴文是一种新异图形,带有神秘色彩,这种新异性和神秘性能激发儿童强烈的兴趣,使儿童对东巴经产生更多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从而对东巴经和故事内容的联结产生更多的有意加工及较深的加工深度,从而促进其叙事结构和叙事逻辑思维的发展。
除了上述因素外,熟悉性也是影响儿童叙事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必须决定需要知道什么,他们必须追随讲述的故事线索,然后运用一般故事知识建构或重构一个故事〔19〕。由于幼儿对图画更为熟悉,同时图画具有更强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生动性,在学习阶段,儿童将更多地关注图画中生动的形象,追随片段式的图画,较难追随讲述者的故事线索,所以在叙事中也很难考虑故事的内在逻辑思维,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图画的表面意义。而东巴经的陌生感和新异性,吸引了儿童的观察和注意,儿童不单单只是关注东巴经所呈现的形象,而且也试图通过主试的讲述去理解故事本身,厘清故事线索,因而在把握故事结构和逻辑思维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对儿童叙事的阅读指导有一定的启示。故事材料的图画特征影响儿童对叙事的组织,儿童对低结构的具体形象的图画较为熟悉,较易理解画面间人物和事件间的关系,因而在故事产生的创新性上较为突出;结构性程度较高的图画类型比如东巴经更有利于激发儿童对故事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同时由于其新异性的特征,更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因而产生的故事叙事在结构、叙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上相对较好。由此可见,采用东巴经作为儿童的叙事材料具有可行性,东巴经的特异性特征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儿童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将东巴经作为儿童叙事的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开展儿童故事阅读时,家长和教育者应关注故事书图画的类型,对于5~6岁的儿童,其认知加工能力已经达到可以理解低结构图画的水平,因而适当选择低结构类型的图画将对儿童的叙事结构、叙事的逻辑性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仅针对5~6岁儿童进行考察,而未考察其他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画面类型诱导下的叙事特征及差异,同时对于同年龄段但不同叙事水平的儿童,不同画面特征的故事书对其叙事有何影响也并不清晰,后期研究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仅仅在实证层面验证了东巴经作为叙事材料的可行性,但是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东巴经的促进作用是否得以体现,也需要通过教育实验进一步验证。
〔1〕周凤娟,章依文.学龄前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2):181-183.
〔2〕王娟,许姗姗,张积家.学前儿童的叙事能力:特征及影响因素〔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9):27-31.
〔3〕BRUNER J S.Life as narrative〔J〕.Social Research,2004,71(3):692-709.
〔4〕WELLMAN R L,LEWIS B A,FREEBAIRN L A,et al.Narrativ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speech sound disorders and the prediction of later literacy skills〔J〕.Language,Speech,And Services In Schools,2011,42(4):561-579.
〔5〕杨薇.儿童表达性语言能力评定技术:语言样本分析综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JUSTICE L M,BOWLES R P,KADERAVEK J N,et al.The index of narrative microstructure:a clinical tool for an⁃alyzing school-age children's narrative performances〔J〕.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2006,15(2):177-191.
〔7〕李甦,李文馥,杨玉芳.3~6岁儿童图画讲述能力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6,29(1):25-29.
〔8〕王海澜.幼儿的叙事及叙事能力发展特征分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7):25-28.
〔9〕李霖灿.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序〔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1972:7-10.
〔10〕李静生.纳西东巴文的创制及其他〔M〕∕∕赵士红,习煜华.东巴文化研究所论文选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11〕周有光.纳西文字中的“六书”:纪念语言学家傅懋勣先生〔J〕.民族语文,1994(6):12-19.
〔12〕谢书书,张积家,岑月婷,等.从认知角度探查纳西东巴文的性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3-51.
〔13〕张积家,王娟,刘鸣.英文词、汉字词、早期文字和图画的认知加工比较〔J〕.心理学报,2011,43(4):347-363.
〔14〕张积家,王娟,蔺翠珍,等.运用命题产生法探寻东巴文的性质〔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1):16-21.
〔15〕王娟,张积家,谢书书,等.结合东巴文学习汉字对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43(5):519-533.
〔16〕王娟,张积家,谢书书,等.内隐学习中东巴文促进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3,36(1):145-149.
〔17〕ERICSSON K A,KINTSCH W.Long-term working memo⁃ry〔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2):211-245.
〔18〕CRAIK F I M,LOCKHART R S.Levels of processing: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2,11:671-684.
〔19〕SCHINEIDER P,DUBE R V.Story presentation effects onchildren'sretellcontent〔J〕.AmericanJournalofSpeech-Language Pathology,2005,14: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