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

2018-03-13雒霞丽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教育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和负面影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创“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的“新”内容;以自由为原则的学习的“新”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的“新”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的题中之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群体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对象,也是大众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主要接收者,是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力量。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和创新,有利于改善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立足于当前社会背景和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即高校思想政治之“新”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是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2]

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社会大众,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受过系统的、完备的教育,同时,他们正處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特殊时期,既要接受知识、接受教育,又要接受社会的洗礼,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面对物欲和金钱的诱惑时容易走偏而萌生错误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填鸭式”教学,知识单向传递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和以少课时完成整本书的教学要求,使“填鸭式”教学成为必然。老师说学生听、学生上课记录笔记,对一些社会性问题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缺乏思考,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在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并未转变;同时考核以单纯的课题考试方式也形成了学生学习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知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单向传播的现象。

2、皆采用大班授课方式,教育结果不佳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数量激增,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我国高校在校人数在2014年就已接近2500万人,目前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学生人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数减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以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高校课程不同于初高中的普遍化教育,高校课程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又各有特色,国内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是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教师难以兼顾各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典型的考试模式,部分高校予以开卷考试,不管哪种形式都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不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考试而学习。

3、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道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部分都开设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刚结束“中学式”教育,处于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中,缺乏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回应学生的这一短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脱节,二者不能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德育,德育最能影响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只重知识积累而不重育人效果。所以有人说,五天的学校教育会在两天的周末中被社会风气影响所抵消。[3]

三、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的息息相关。相比于传统报纸广播等媒介,新媒体的传播不仅具有海量性、时效性,而且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授关系也发生着变革,媒体不再是单独的信息传输者,用户也不再是单独的信息接收方。信息已经实现双向传播,新媒体使得社会人群也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发布者。同时互联的网络传播模式使传播源增加,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辐射范围成级数增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的发展也不例外,它在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影响。

网络信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互联网有利于改进课堂讲课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按照指定教材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来操作,导致学生热忱度不高。互联网的出现及在高校课堂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理解晦涩枯燥的理论知识,为单调枯乏的课堂注入新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深入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方式日趋多元化;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断侵蚀人们的思想,降低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便利也带来挑战。如微信、QQ、知乎、微博等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在言论上具有一定的自由;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巨大,但稍有不慎便会浏览到一些不良信息侵蚀尚未完善的思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各种信息以网络为传播途径,以电脑和手机等硬件设施和微博、微信、qq等软件为载体,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加浏览量,在无形中“偷”走了学生学习的时间、降低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坚定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长此以往,大学生道德品质就会下降,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催化剂。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补自己的短板,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1、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新”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介及时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糅合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这些丰富绚烂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一些缺乏自控力的大学生会沉浸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开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即“新”内容。追溯历史,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重视,培养德育双全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传承过去、与时俱进、放眼未来。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路环境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成就感。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新时代的新思潮、新动态以及前沿问题,及时补充最新的方针政策、理论前沿问题、理论热点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质上贴近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并接触到最新的教学内容,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而且还要将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内容。

2、转变教育理念,主张以自由为原则的学习——“新”观念

罗尔斯主张以自由为原则的学习,他认为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4]结合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这个“新”观念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转变传统教育学中教师的定位,创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想法并对其潜力进行挖掘。在工作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将自己与学生地位等同起来;更要积极合理利用互联网这个兼具全球化、开放性、信息资源丰富且多样化的信息平台,创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创造轻松的教育環境,建立相对轻松并可以随时和教师相互交流想法的网络互动课堂,改变以点名、打卡来督促学生上课的状况。从而确立并落实全球化、民主化的德育观念。

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全球化趋势相呼应来调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养成主动收集、分析、整理学习信息的能力,养成完整健康的的价值观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在大的方向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新”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遍及,网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形象的讲出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超链性和开放性进行学习,就必须学会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采取个别化的教学活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因人制宜,依据学生自身特点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并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提高自身搜集网络信息的能力,对网络信息加以筛选甄别,选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案例或社会热点问题。将自身能力与网络教学资源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工具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新的平台。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将收集到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成文字、图像、音乐、动画等数字形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促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新”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新”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时代发展潮流必须要相适应。这一改革任务巨大,在继承部分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要吸收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 冯达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初探[J].学术论坛,2002(3)140-144.

[3] 杨纯婷.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67.

【作者简介】

雒霞丽(1993—)女,甘肃天水人,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