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后的三种可能”讲评
2018-03-13姜有荣吴建刚
姜有荣+吴建刚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生活现象类材料,材料叙述的情境是“迷路”,并提供了三种可能解决的方案。前两种方案属于寻找外在条件,“寻找引路人”指希望得到“高人”指点,走出困境;“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指希望与“同陷困境之人”合作,走出困境。第三种方案属于寻找内在因素,总结反思,依靠自己,走出困境。这则材料立意的关键点是对“迷路”中“路”的内涵挖掘与定位,要从本义层面上升到喻义层面。大而言之,如“中国革命之路”“人类文明之路”等;小而言之,如“成长之路”“求知之路”等。要将思想向深度开掘,必须思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会“迷路”?要清醒敏锐地发现问题。二是“迷路”后可以利用的内外在条件或主客观条件还有哪些?要沉着冷静地分析问题。三是怎样才能不再“迷路”并走上正路?要因势利导地解决问题。
本文的参考立意如下:⑴从“寻找引路人”的角度:①善用导航,把准方向。②得人引路,少走弯路。⑵从“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的角度:①抱团取暖,共渡难关。②同病相怜(患难与共),携手前行。(3)从“寻找自己”的角度:①与其求人,莫若求己。②依附他人可能排一时之忧,依靠自己才能解一世之难。(4)从三者的角度:①要他渡、同渡,更要自渡。②要借助外力,更要自己发力。
【作文示例】
流年里的光辉
刘静深
初夏,烈日当空,树影斑驳,微风轻拂,泡桐花紫色的花蕊缓缓坠落,勾勒出不一样的流年。
淙淙流水,青砖红瓦,勾勒出小镇的古老风华。镇上的人熙熙攘攘,热闹却不失安静。
小镇以钦器闻名,镇上很有几個手艺不错的铁匠,他们整日里琢磨着自己的手艺,怡然自乐。走进古镇,就沉浸在这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里。
塑料与先进技术的引进,打破了小镇原有的宁静,如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铁器的生意日渐清淡,昔日手艺精湛的铁匠,竟开始了讨价还价、吆喝谩骂的生活。不少人放弃了自己世代相传的手艺去寻找新的谋生手段,以应付一家老小的生计。
望着昔日一起切磋技艺的伙伴们纷纷离去,老人迷惘了,如风雨中飘摇的小舟,哪里又是栖息的港湾?
伙伴们劝老人也放弃,跟自己一起去寻找新的出路。老人权衡再三,没有放弃,他割舍不下这世代经营的手艺,即使在风雨中飘摇,他也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到心中的港湾。
走进老人的铺子,表面朴实无华,只书“铁器”二字,里面却别有洞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已经成型的铁器,旁边赫然写着“请勿触碰”四个大字。是啊,这都是老人血汗的结晶,这每一件铁器背后都隐藏着老人在风雨飘摇中的苦苦寻觅,又怎能随意触碰?
“呼呼”,老人又打铁了。看着老人右手拿锤,左手拿着一件不成型的铁器,一下,一下,有规律地锤打着,烈火映照着老人那在岁月里饱经沧桑的脸庞,不禁想起凤凰浴火重生的传说,而眼前的这件铁器也应在烈火中重生了吧,因为老人赋予了它灵魂和生命。这件铁器在锻造好了之后被立即放入凉水中,在水与火的交融中,我似乎看到了老人微微上扬的嘴角。
老人看到我说:“丫头,爷爷坚守几十年终于有了今天的局面,其实当年同行们纷纷放弃时,爷爷也动摇过,但爷爷还是要寻找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
的确,老人也曾在风雨中飘摇过,但他最终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港湾。
树影斑驳下的流年,闪耀着光辉……
[点评]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为了凸显老人“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工夫”的工匠精神,作者将老人置于三重严峻考验之下,一是时代风雷的激荡,二是伙伴改行的震荡,三是自身内心的摇荡。经此三重历练,老人浴火重生,从“在风雨中飘摇——坚守几十年——寻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港湾”。对比、烘托等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让老人的工匠形象形神毕见,跃然纸上。
古炉之思
陈思远
在堂屋的一隅,有一只倾圮的古炉。
它是用胶泥垛叠的风炉,炉膛内积着厚厚一层炭灰,炉面如陈逸飞笔下的双桥,斑驳而多孔。我每次看到这只曾迷失了路径却终又找到自己的炉子,总唏嘘不已。
伸手抚摸古炉,触手便是亲切的粗輕感。苏北人家,家家都常备一只古炉,清晨烧水,傍晚烹茶,请客时焖肉,年节时蒸煮。古炉如同勤劳的女工,协助主妇将日子过成一阕温馨的长短句。到了冬日,雪压屋檐,炉上烫热了黄酒,问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正是围炉夜话的好时候。
欲问古炉,可曾在漫长的生命中迷失过路径?当目睹别的炉子烹调玉粒金莼,可自己只能烧热清汤挂面时,可曾失意、彷徨?
古炉不答。我明了,它已于迷路后涅槃重生,在烟火人家寻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可今日今时,我们却迷路了。
余秋雨说道:“我在人类精神的残枝败叶中看到了人类文明的深秋。”步入文明深秋的人们,在文明深秋的十字路口迷了路,充斥城市的唐宋建筑,千篇一律的太平文章,甚至千万人共同追赶一种潮流,失去了自己的文明,一切都不复精彩。
冯骥才曾言:“当中国六百多座城市变成一种样子,我仿佛看到了文明的悲剧。”诚哉斯言!从前啊,若向北京人问北京,他一定会用一口由冰糖葫芦和大碗茶、什刹海的蜻诞和六必居的酱菜陶冶的纯正京腔,告诉你何处是念慈庵,何处是雍和宫。可如今,我们已失去了用一口井、一棵老树甚至一个独特的屋檐来定位自己的能力。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连城市中的狗都会在高楼大厦的迷宫中迷路,怎能不令人警醒失去自我的可怕?endprint
今曰今时,每当我看到货架上的炉子,总忍不住伸手抚摸,精致的火锅炉、小巧的电磁
炉、专为煲汤而设计的炉子……每一件都包蕴着一个独特的故事。身为陶土时它们也曾迷惘过,但经历锻造后却勇敢地寻找自己,终于发现了独一无二的“我”。炉子尚且如此,更何况身为万物灵长的人呢?
由是观之,寻找自己才是行者手中的指南针,徒然地寻觅引路人或迷路者,很难走出人生这座扑朔迷离的迷宫。
望着这只搬了多少次家都舍不得丢弃的炉子,我心潮起伏。古炉已俨然成了寻找自己的象征。既然它在烟火人家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那么,我也将拨开重重迷雾,在人生之路上寻找自己。从此,我的生命便有了过尽千帆后的坦然和江上数峰青的自在,悄然淀放。
[点评]
这是一篇有烟火味而无道学气的议论性散文,其特色在于“大俗大雅”。作者從苏北人家的一只古炉中领悟出了“寻找自己”之理,并由此生发出对人生乃至人类文明的深邃思辨。文中这只古炉不趋炎,不赶潮,在烟火人家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可谓得其所,尽其用。以一只古炉的前世今生把“寻找自己”之理演绎得明晰通透,乃大手笔也。其实,“大俗大雅”也是一种“尚大上”。只是它“尚”在标格独出机
抒,不随俗流;“大”在智慧——取材切近,言旨深远;“上”在性情——随兴驱遣,妙化无痕。为文何以能臻至“大俗大雅”的境界?“大俗”须“入乎其中”,因为只有“人”,方有生气;“大雅”则须“出乎其外”,因为只有“出”,方显高致。
(以上姜有荣供稿)
【作文指导】
紧扣“迷路后”的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可能”,或者从整则材料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在不脱离“迷路后的可能”这一前提下,能提出新的选择,能自圆其说且合情合理的,也视为符合题意。具体而言:
“寻找引路人”的角度:迷途中寻找引路人象等),就像暗夜里寻找光;走出迷津,需要引路人指点
“寻找同样迷路的人”的角度:身处迷途,集思广益比刚愎自用更明智;迷途之中需要搀扶而行……
“寻找自己”的角度:求人不如求己;只有找到自我(找回自信,找准方向,找回坚强,等),才能真正走出“迷路”……
整体角度:在借鉴别人意见和获取别人帮助的基础上反思自我,才能真正走出迷途;一味依赖外在的引导与帮助,缺乏向内的自我反思,往往是盲从;究竟怎样“寻找”,取决于“迷路”的原因……
【作文示例】
做自己的摆渡人
一考生
近日,一部名为《摆渡人》的电影正在热播,只是咀嚼这名字,便让人回味无穷。
人生无疑会遇到许多迷津,是与同样陷入迷津的人一样束手等待摆渡人前来渡你出迷津,还是自己扎个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
我更愿意做自己的摆渡人。
因为人生很多时候是孤独的,尤其是在坠入谷底,陷入迷茫时,更是只觉“天地间佘舟一芥”,无所依靠,也没有方向。
贬谪至黄州的苏轼正是陷入这么一个境地。从前自己才高八斗,不可一世,是众人目光的焦点,天之骄子,一朝被诬,身陷囹圄,亲朋无一字,回顾心茫然。他也曾想要人指引,也曾寄信给同病相怜的友人以求安慰,可这显然都无用处,于是,他终于平静下来,沉心一处,反思自我,在儒道佛三学中寻找自我全新的价值观,终于“雄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河流汇成了湖”,他扎出了属于自己的木筏,悠然驶出人生迷津,抑或是心灵的迷津。
正是这样,只有做自己的摆渡人才会让自己免于陷入焦灼的等待和无尽的苦闷,收获坦然的心境。
而今,许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成功学的书山书海淹没了一个个企图从别人那里获得前进方向的迷途的年轻人。殊不知,别人扎出的木筏,不一定适合你,不是过大,就是过小,总难合适。更何况去过沙漠的人都知道,在沙漠中最忌讳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因为被踩过的沙子,往往只会更加松散难行。
由此看来,做自己的摆渡人不只重要,更是必要,一个人总要成长,总要承担,踩着别人的脚印是不会获得成长,走向成熟的。
然而,要做出这么一个决定也着实不是件容易事。需要过人的胆识,不论迷津多深,也不惧落水的勇气;需要自信与智慧,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扎出一个能抵挡风浪的坚定的木筏。最后,更需要实战的毅力,无论过程多么艰辛,也永不放弃。
“世上所有的路口,不是尽头。”《摆渡人》
主题曲中如是唱道,走吧,乘着自己的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让我们无惧迷茫,无惧风浪,转过下一个路口,渡过每一条迷津,寻求自我,轻嗅彼岸的花香。
[点评]
考生审题准确,迷路后,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而是“寻找自己”,扎出属于自己的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文章巧借电影《摆渡人》切入,快速转入正题“做自己的摆渡人”。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分析,举苏轼渡出迷津的例子,力证自己的观点。再说到而今“成功学”泛滥,对迷途年轻人的误导,进而论述做自己的摆渡人的必要性。然后,从“怎么做”的角度,指出做自己的摆渡人,“需要过人的胆识”“需要自信与智慧”“需要实战的毅力”。最后,再引电影《摆渡人》的主题曲,发出号召,收束全文。文章思路清晰,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说理令人信服。
(以上吴建刚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