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母的钱俗语与民俗风情

2018-03-13田家香

钟山风雨 2018年1期
关键词:铜钱俗语祖母

田家香

昔之南通州属于“大越小吴”的地域,古人雅称静海、崇川、紫琅。位于长江口的南通具有“襟江带海,三面皆距川”的特殊地理形势,自然在经济生活与民俗风情中形成独具一格的钱俗语,《金瓶梅词话》《红楼梦》等明清文学古典名著中,富含钱文化韵味的火树银花名色多多,如“金盏银台”“银蛾金弹”“迭落金钱”“滴滴金”等与之相映成趣印证互动。

铜钱的俗语歌谣和以金钱命名的风味小吃

江南把拿薪水叫“关饷”,将钱称做“把侯”“马叶子”“铜钿”。前者在《西湖游览志余》可左证,“钱为把儿”,实际可推论当时把钱串成一把把的,而“马叶子”的来源系始于明代中叶的四十叶纸牌“马吊牌”,其中索子、文钱两门画钱索图形。我们家乡的“笃子胡”里的三饼图案,恰恰是《西游记》里的二师兄猪八戒形象。

明代有一首《驻云飞》说得好:“你是铜钱,里头方来外面圆。住在铜山面,普天下铜钱遍。嗏,眼儿着绳穿,人人在手中掂。四字分明,通宝儿当中现,南北东西我向前。”思亲怀旧,我们执笔写寓含江风海韵和民俗文化钱的俗称、歇后语、童谣、掌故时,十分想念我那光绪丙申猴年(1896年中秋次日)诞生的祖母潘洪贞大人,去年恰好是猴年即丙辰年,是祖母诞生120周年纪念。慈祥的祖母在世时可称清末民初文化的活文物,口口相传的钱俗语,印证民俗风情。她教育长孙王树堂(号恬庐,现为南通淡远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社友)、二孙王二侯、三孙王三侯兄弟三人,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争取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不在经济生活中走弯路。因为家乡俗称铜钱为“荷花儿钱”,因其外圆中有方孔,所以不要做“见钱眼开”的“看财童儿”,乃至“一钱看到磨盘大”“一头攻(钻)到钱眼里”“铜钿银子连心肺”,形象的俗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笔下的人物长廊,见到那些为钱六亲不认而沦落为“孔方兄”的虔诚拜物教者,成为钱大人小的吝啬鬼阿巴贡。

祖母在世时喜欢用外形“铜钱大”来比喻小巧玲珑的器物。家乡旧俗正月半放哨火的顺口溜,属于以利己为中心的利市民谣,可为佐证且颇为有趣:“正月半,放烧火。人家的菜还在栽,我家的菜上了街。人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人家养了个豁豁儿(女阴俗称),我家养了个八八儿(男根俗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各地又有以形似铜钱而命名的“金钱饼”小吃,其中最为有趣的当属陕西凤翔的“腊钱肉”,用不典之物公驴鞭腊制而成,其肉长不足一尺,粗似红萝卜,色泽金黄透亮,制作精细,味道鲜美,原料奇特,切片后中有小孔,形如古銅钱而得名。传说清代末年,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彻夜难眠,饮食难安。时任陕西巡抚端方,将此特色菜献上,老佛爷品赏后胃口大开,赞不绝口,每餐不离腊钱肉。因之,当地流行“要品西凤酒,离不开腊钱肉”,成为宴席待宾时引以为豪的美味佳肴。祖母也品赏过腊钱肉,颇有心得地告诉我们:驴鞭合酸醋。值得一提的是,也有爱此不典之物而送了卿卿性命的,光绪前朝道光时,清江浦(乾隆时,清河县移治清江浦,今江苏淮阴西南),有家名门望族的寡妇,食性非常奇特,嗜好驴的阳具,“其法使牝与牡交合,俟其酣畅之时,使人急以利刃断其茎,即自驴牝阴中抽出,烹而食之,谓其味嫩美无比”。可惜好景不长,此食色性也的嗜好传到清河县(今淮阴市)长官吴清惠公蓉那里,坚决维护礼教风化的县官下令,将这位爱好观看动物交合,又以驴阳具满足口腹之欲的风流寡妇“执而诛之”。

大千世界里的金钱众生相

祖母常常说:荒年饿不煞手艺人。明代《八能奏锦》又有小曲可以对应:手艺人的实在妙,幼而学壮而行手段精高,白手能攥钱和钞。不用爹娘本,安分过一生。祖母还用口口相传的谚语向我们兄弟三人灌输理财观念:“家有千金,抵不到日进分文”,系从古代戏曲书里的“家有(床头)千贯,不如日进分文”变化而来。“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可见如有资产,应当盘活流通盈利,不然会“坐吃山空海也干”的。同时提倡“凭十个指头”的劳动,创造合法收入。

至于“钱不露白(外露)”,来自元剧里的说法:自古道,出外做客,不要露白。善意告诫理财应注意安全,增强防范意识,以免谩藏诲盗。“一钱逼死英雄汉”与“自有自便”显明哲理的对比,《水浒传》里的杨志卖刀就是明证。家乡俗语“亲眷不共钱钞”,表明世情势利与冷暖。《三国演义》里的关羽也成为俗语中调侃的人物,比如“关老爷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即“腰里货不硬挣”,又符“钱是人之胆”之语,如同《金瓶梅词话》五十七回的俗语:关王卖豆腐——人硬;确实证明硬通货的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旧时代里,谴责嘲讽金钱与贪欲等腐败畸形现象的则有:有钱得生,无钱得死;得人钱财,与人消灾;驼子跌跟斗——前(钱)心重;钱心重,情分少;棺材里伸手——死要钱;钱就是命;落水顾命,上岸顾财。

“沈万三打煞人——钱偿命”,则指用钱来买通封建官府,在权钱交易下,天大的罪行也可“一板揭过”,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竟然使“金钱不是万能的”成为悖理,这应当成为奉公守法的善良人们永远警惕的。《金瓶梅词话》三十三回有俗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湾——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在明代富可敌国的江南巨富沈万三,据说系得了聚宝盆或乌鸦石或北斗七星神仙所送马蹄金而骤富,又说是开垦滩涂或经营致富,而歇后语则生动刻画了贫苦人民面对无法无天不义敛财的现实,表达了不满与愤懑。

铜钱中关于勤劳致富

与一诺千金的寓意

祖母教诲我们兄弟三人为人应心正,“处公断直”,互相关爱,“不要你窝金瞄银,只要你见眼生情”,应由《金瓶梅词话》十三回中的“养儿不在屙金溺银,只要见景生情”而来,提倡灵活应变,不能“板板六十四”。旧时铸钱每一板六十四文,乃成定例,如“老板”及“板枝板叶”都是由此派生而来。通俗以“板板六十四”此语褒意为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贬意为讥讽人做事呆板者。货真价实就是“一分行货一分钱”,至于《金瓶梅词话》里的行货则是另外的引申用法了。勤劳才能致富,才能“富贵不断头”。endprint

《金瓶梅词话》的七十八回提及合家过除夕时,西门庆与妻子吴氏俱有手帕汗巾与银钱赏赐,可见是压岁钱。祖母在除夕也会给我们兄弟三人每人一个红包,通俗语称“压金钱”。“行走行走有三分财钱”,诚如《西游记》里所引“古人云:行有三分财气”。光讲义气不事管理会造成“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如果盲目消费,过度开支而不“量入为出”,就会成为“捞钱阁债”的人,俗称以干没人钱者谓之“捞钱”,若借贷人钱者谓之“捞钱阁债”。在江东俗语中的不言不语、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人叫做“闷头老儿”,可见提倡低调做人,而人们对其刮目相看则为“闷头老儿发大财”。也有谓发财为“发广东财”与“发洋财”的,可见旧时对外通商口岸地区经济生活的发达。谓事情不知分晓为“不晓得是个字还是个缦”。家乡俗语有“猜字幕”說,即江浙沪等地称钱的文面为字(面)背为幕(缦),《东皋杂录》云:时人掷钱为博,戏以猜中钱的背面、文面为胜负,曰字(面),曰幕(缦),而这种方法在现在仍然广为采用。众所周知,足球开赛前,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决定哪队首先开球。

祖母崇尚古人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她在世时常勉励我们兄弟三人,“养儿胜似父,要钱做什么”;家虽清贫,然而要苦学文化勤读书,最要紧的是保持自尊自强,自立自强,所谓“穷虽穷,还有三担铜”,意指家中有秀才底子,有货不为贫,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就是财富。

我们涉猎地方文献后,才知道这句话源自建于宋代的江东宝刹天宁禅寺的庙宇文化。珍稀古籍《崇川咫闻录》里记载有天宁寺僧相传说:“穷着穷,寺内还有千石(担)铜。”原来毗卢阁内铜佛甚多,曾有一座高五尺许的地藏王坐像,两肘节袖上各有铜钱的字与缦线纹,左肩上有丁香环一,俱未化。据传铸像将成,众施主各以金银铜锡等投炉中以助圆满。有妇人仅有两铜钱而自惭其少,脱耳上丁香环益之。她回到家里后却遭不明事情真相且不讲道理的丈夫怀疑、盘诘乃至捶打,结果不堪其辱愤而自杀。其夫悔而询诸寺僧,可惜众寺僧不及记忆此细节。其夫拜祈铜像前,只见钱、环二物之迹仍存。据说以后看到铜像上即使有了尘埃,也独独只有这二物迹上无尘。这或许是昭示人间真相终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人命关天,千万不能冤枉好人吧。

童时,我们兄弟三人在祖母的教导下,小朋友之间也会拉勾,各人伸出小指互相勾住,一边说:“金勾勾,银勾勾,哪个不勾烂指头。”以贵重的金银比喻承诺的一诺千金,如果你不敢承诺就别勾,乃至会烂指头,这是从娃娃时期就提倡诚信的人品。“喊(给)人没得要,磕头三个钞(铜板)”,指送人的东西不能“退礼”的,如果反悔就要赔礼赔损失的,也是提倡讲信誉的俗语。南通民间还有用货币做游戏的旧俗,名为抛打儿,其方法是参加者每人用清代铜板一枚,按石头剪子布决定的先后排序,以右手大拇指与食指相夹,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瞄准下面斜放为45度的砖头,大家依次抛下后相比铜板最远者,可吃近在眼前的对方铜板,如果远的,可以用铜板抛出以打到对方铜板为胜。我们读到明代冯梦龙整理的《山歌》中提及“打瓦抛钱,一方之戏”,可见此游戏是由明代传下来的。我们还用荷花儿钱做踢毽子的底板,冯梦龙收集的《咏部》里提到:毽子儿打扮得多风趣,只爱你铜钱大两片儿皮,俊毛儿三四茎天生伶俐。

金钱文化与童谣民俗相印证

我们在人多时还会玩“数脚绷绷,海阔狼山,狼山脚底,猪头牛头,四摸拳头,五摸浪腿,一只小脚,二弯上翘起来”的游戏。“小脚”即民国学者姚灵犀先生在《采菲录》里研究的主体三寸金莲,据恬庐兄长考证,此童谣开头有性隐喻在内。大家坐下,一主持人以上述童谣循环数之,到最后一字时,轮到者站起。站起来的两个孩子互相以手伸之,摸以手掌,口中同时说:“一摸金,二摸银,三摸古铜钱,四摸城门开,五摸打起来。”旋即以掌抵对方掌,互拍之,《白蒲镇志》称作“小儿花(划)巴掌”。童谣中提到的金、银、古铜钱正是我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用以流通的货币品种通俗称谓,金钱文化与民俗风情交融互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贯穿商品经济。祖母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童谣中饱含耐人寻味的信息:“打个正月正,家家人家挂红灯。打个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打个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打个四月四,掮根木头挑个刺(又作:大麦芒儿好挑刺)。打个五月五,洋糖粽子过端午。打个六月六,认(作者按:宁可之意)吃猪头不吃肉。打个七月七,七个婆娘坐到桥(谐音:巧)上乞。打个八月八,八哥儿生蛋孵小鸭。打个九月九,重阳吃糕又吃酒(又作:九个奶奶会吃酒)。打个十月十,(互相戏言)我做佛来你做贼(又作:奶奶讨汉达达做贼)。”

江浙沿海的民俗大同小异,如杭州的歌谣可见端倪,以供对照:“正月正,看龙灯。二月二,年糕炒豆儿。三月三,荠菜花儿上灶山。四月四,卖花娘子别镜子。五月五,黄鱼粽子过端午。六月六,猫儿儿同洗浴。七月七,七样果子由我吃。八月八,大潮发,小潮发,城里老娘开心煞,城外老娘活气煞!九月造房子。十月生儿子。十一月搬房子。十二月烧年纸。”潮发时,城里妇人好出城看潮,城外妇人要忙于款待,故前者开心,后者气煞也。老娘,系称呼妇人的杭州俗语。

南通北纬32度,在北纬25度的云南昆明,也有与南通相似的月份儿歌:“正月正,狮子闹花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四月四,四个铜椎溜个字。五月五,五支龙船漂花鼓。六月六,家家门前晒红绿。七月七,七个果子甜如蜜。八月八,八芽西瓜献月牙。九月九,九朵菊花泡烧酒。十月十,十个老鼠偷肉吃。”北纬29度的云南昭通的儿歌与昆明及南通也是相同的多,更为简洁自然:“正月正,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圆宝山(山在城南三里,是在旧历三月上巳耍)。四月八,洗太子(浴佛节)。五月五,端阳午。六月六,晒红绿。七月七,漂花针。八月八,八个西瓜献月牙。九月九,重阳节。十月十,上坟吃(上坟是昭通地方扫墓的土话,与南通俗语相同)。冬月冬,宰年猪。腊月八,稀饭煮戛戛(戛戛是昭通称呼猪肉的土语也)。”

以上各地的童谣里提及金钱文化与民俗风情互为呼应,其内涵颇为风雅,我们还可以在《水浒传》《金瓶梅词话》《西游记》《红楼梦》等等文学名著中找到印证。

(责任编辑:刘跃清)endprint

猜你喜欢

铜钱俗语祖母
铜钱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祖母
祖母家的夏天
铜钱草上的小洞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