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构式的泛时立体研究
——评《现代汉语常用构式的共时与历时互动研究》

2018-03-13余俊宏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历时构式现代汉语

余俊宏

(南昌师范学院 文学院,南昌 330032)

虽然构式(construction)一词在构式语法理论中首先由Fillmore[1]提出,但真正推动构式语法大步向前迈进的是Goldberg[2]。她在《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路径》一书中提出了构式的经典定义,即构式是一种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记作〈Fi,Si〉),其形式Fi 或意义Si 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从其他已有构式中得到严格预测。自此以后,研究构式的学者渐多,进而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构式语法观,即伯克利构式语法、认知构式语法、认知语法和激进构式语法。我国学者对构式语法也颇感兴趣,且成果丰富。一方面,学术论文层出不穷,这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可见一斑。在“中国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中,篇名含有“构式”的语法论文最早始于沈家煊、王冬梅[3]的《“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此后,关于构式的文章越来越多,从2014至2016年每年都有300多篇论文发表,可见构式语法研究在我国已经十分广泛。另一方面,国内关于构式研究的著作近几年也逐渐增多。据我们统计,当当网所售书籍中含有“构式”一词的语法著作共计有44部,我想这是其他语法学派在当代语法研究中所无法比拟的。而在这些著作当中,张爱玲[4]的《现代汉语常用构式的共时与历时互动研究》(下文简称《构式研究》)一书出类拔萃,特色鲜明。

一、 研究框架系统化

语法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一方面,无论是语素组成词,还是词组成短语,或者是短语构成句子,它们都是逐层组成的;另一方面,研究客观语法的各种学说也是自成系统,每一个学派的学说都不例外,都要有一个完整体系来描述或阐释语法现象。《构式研究》在语法学派上定位于构式语法,当然在理论体系上也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众所周知,著作不同于单篇论文,著作必须要有系统性,而单篇论文可以就某一个方面的发现进行论述。因此,在研究架构上,《构式研究》首先对学界已有的构式定义进行合理评介,并用准确的语言给出自己的定义,即“只有具有结构复杂性(即内部可以进行分解)的语言表达式才是构式,语素、单纯词不是构式”,且“构式的内部组织模式必须相对固定,典型构式必须具有心理现实性(即被当作整体来记忆),所以自由短语、句子、语篇不算构式”。这个定义避免了 Goldberg[5]、Croft[6]和Langacker[7]115等学者界定外延过大的毛病,同时也避免了Bybee[8]37等人界定外延过小的弊端。

《构式研究》依据界定,从形式入手将现代汉语的构式分为两大类,即图式性构式和实体性构式。图式性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即框架式构式,它具有常项和变项,常项构造框架,变项填充内容。实体性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即没有变项的构式,它通常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习用语。在图式性构式中,作者又根据变项是否相同将其分为特殊图式性构式和常用图式性构式两种。特殊图式性构式即同语反复构式,这种构式的变项由两个相同的词语充当,因此作者将其称为同语式。常用图式性构式即变项并不固定的构式,它可以有一个变项,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项。如《构式研究》中具体论述的属性大量构式“不要太A”、动作大量构式“V他个C”、特殊比较构式“S比N还N”等,这些构式中都有变项,且变项的数量、位置、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作者采用形式标记区分的方法,避免了不同构式语义上相互纠缠不清的弊端;同时,按照这种方法分出的类别也自成体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划分。

二、 研究内容精细化

如果说研究类型的划分是属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的话,那么在具体内容的论述上,《构式研究》侧重于精细化的描写和解释。综观主体部分内容,第一章考察现代汉语特殊图式性构式,第二章考察现代汉语常用图式性构式,第三章考察现代汉语实体性构式。每一章都分别论述了几种具体的常用构式,将研究内容予以具体化、精细化。

(一)精细化描写构建构式承继网络

当代语言研究正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向宏观方面拓展,一个是向微观方面深入。前者主要是在理论体系上有所建树,后者则在具体内容上精细挖掘。当然,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宏观理论上的指导,微观上的精细分析也就难以进行;同样,没有微观上客观事实的支撑,也就没有宏观理论分析的基础。《构式研究》在对现代汉语常用构式进行分类时,并不是理论的空洞表达,而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在《构式研究》中,作者对每一类构式都进行精细化的描写和解释,由此构建了构式的承继网络,这些承继网络形成一个体系支撑起作者对现代汉语常用构式的界定和分类。

我们从同语反复构式承继网络来看,作者将该类构式分为三类,分别是强调共性同语式、存同示异/求同存异型同语式和强调个性型同语式。在精细化描写的操作下,每种同语式又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如强调共性同语式可分为不遗余力的批评型和毫无保留的称赞型两种,存同示异/求同存异型同语式又分为有所保留的认同型和强调各有表现型两种,强调个性型同语式又可分为凸显差异型和强调特点恒定型两种。但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进行精细化描写,如将有所保留的认同型的同语式再次分为“(TOP,)NP(倒/确实)是NP,CONJt……”“(TOP,)NP(倒/确实)是VP,CONJt……”“(TOP,)NP(倒/确 实) 是AP,CONJt……”等。当然,这里的每一种小构式也可以再次细分,直到细化为一个个更小的构式。这是一种精细化的描写方式,也正是在这种描写方式下,作者构建了现代汉语同语反复构式的承继网络,而这种复杂的承继网络也进一步支撑了作者对现代汉语常用构式的整体把握和论述。

(二)精细化解释阐明构式互动理念

正如作者所倡导的施春宏[9]先生的精致还原主义/精致整体主义的互动构式语法分析的方法那样,作者在其著作中也对有关构式进行精细分析,并由此阐明构式成分与构式整体的互动理念。

我们以“真是(的)”习语化的条件与动因来看,《构式研究》将“真是(的)”习语化的条件细化为四种:(甲)发生在对话语境而非叙述语境中;(乙)发生在作出负面评价的语境中;(丙)负面评价指向的对象是作为交际对象的对方;(丁)所在话语意在正面批评,而不是意在讽刺。“真是(的)”在这四种语境中是逐渐出现的,作者通过详细的考察,还原了该实体构式的历时演变过程,由此作者得出“真是(的)”习语化的动因是由言语交际中的交互主观化促动的结论。这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避免了仅由推理得出结论的不足。

精细化阐释的互动理念还体现在作者对构式形成过程的总体规律的概述上。作者认为,构式化本质上是一种语法演变,涉及语言表达式的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语法关系。构式化最开始是由语用创新(innovation in language use)驱动的。语用创新又会产生语义的重新解读,语义的重新解读再导致语法结构的重新分析,最后导致某个结构发生语形或语音的演变,至此构式得以产生。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社团成员的模仿/复制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促进语用推理意义的规约化,最终致使构式的形式得以固定下来。因此,《构式研究》将构式化的路径概括为:语用创新→语义重新解读→语法重新分析→扩散/传播→语形/语音演变。如作者论述“S比N还N”构式时指出,说话人用“S比N还N”表示“S比N还A”义,这是一种语用创新;而这种创新引发听话人对“S比N还N”中后一个N的语义进行重新解读,而这种语义的重新解读进一步导致听话人对后一个N的语法性质作出重新分析,即可以将其分析为名词临时活用为动词,甚至可以将“S比N还N”作为一个整体储存在心智当中。这样,当“S比N还N”作为一个格式首次出现时,如果听话人觉得其新颖别致,那么他就会在以后的交际中有意使用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以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最终这种格式通过大众的模仿传播形成构式,这也就是构式“S比N还N”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构式的互动分析也离不开精细化的描写和分析,精致还原主义/精致整体主义正是精细化分析的思想内核,在探究构式成分与构式整体意义组配过程中,精细化的描写和解释必不可少,它实现了对构式形义配对体形成动因与机制的深入探究。

三、 研究视角多样化

对于一种语言现象,要想深入透彻地分析研究,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如果仅限于某一个方面的考察,往往并不容易把其中的道理论述清楚;因此,多维度、多视角的考察是必要的,也是深入探讨问题的必由之路。这在《构式研究》中有非常充分的展示。

(一)共时多维视角

在共时层面上,作者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某种构式进行全面描写和解释。如对现代汉语同语反复构式的句法和语义的论述、对属性大量构式“不要太A”的句法和语义的论述。不过,作者在对句法语义进行探讨的过程中,也会适当涉及语用功能。如作者在论述不遗余力批评型同语式句法结构与表义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就运用了结构与功能互动的研究方法。她认为这种同语式连用句与对应的话段之间存在结构相似性,每一个话对都是从原来的话对压缩而来,每一个次话题都是从原来的发起话轮演化而来。这实际上就是从语用的角度分析问题。作者这种三维分析的思想在研究构式“S比N还N”时体现得更为明显。她在句法上主要探讨了构式的句法可变性问题,具体阐明了常项“还”的不可替代与不可删除、S和N的相对语序等问题;在语义上主要探讨了构式对N的语义选择限制、两个N的指谓内容,以及该构式的构式义等;在语用上主要探讨了构式的辞格运用及其形式证明、构式“S比N还N”的修辞效应等。当然,还有一些内容作者虽然在共时层面没有明确指出句法、语义、语用,但实际分析当中这三个方面或多或少还是会有所表现的,如对人称代词反先用结构“PRs+PN人”、 好评/爽应构式“没的说”、以及反讽构式“美得你”等构式的探析,都体现出三维分析的思想。

(二)历时动态视角

与共时多维视角对应的是历时动态视角。如果说对某一个构式的共时分析是就其句法、语义、语用的分析的话,那么历时的分析实际上就是溯源的分析,是探究某一个构式形成过程的分析,因此也是一个对动态过程的分析,它有助于从根源上探究一个构式是怎样形成的。

历时分析的研究思路在《构式研究》中体现得也十分明显。除第二章第五节人称代词反先用结构“PRs+PN人”探析外,其余各章节每一种构式作者都或多或少进行了历时分析。这种历时探源分析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画蛇添足,而是作者研究深入的一种表现。如作者对同语反复构式的历史起源研究,尽管作者谦虚地说是“初步的、尝试性”的,但通过作者详细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类型的同语式其历史来源并不相同,而且不同类型的同语式其语义也并不相同,这样我们从作者的历时考察中就可以总览这种构式的发展演变历程。再如,作者对构式“‘没的说’历时演变”的研究。通过考察文献,作者发现“没的说”最早出现于宋元,表示“没有话说”,这属于短语用法,但言说内容经常隐而不见,这就为它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句法条件。到明代,“没的说”短语用法依然是主流,但已发展出认识情态用法和爽应语用法,以及元语否定用法。清代“没的说”已经发展出好评用法,并且还出现变体“没得说的”。但作者对“没的说”演变过程的论述,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语料的整理,而是在收集整理语料的基础上探讨现代汉语“没的说”多种用法的成因,即其是“没的说”历时演变的共时投影,这就从历时的角度深入地阐释了“没的说”在共时层面多种语义的来源,结论十分可信。

(三)类型对比视角

世界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构式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现代汉语常用构式,但论述涉及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构式。作者旁征博引,尽力通过其他语言或汉语方言的相关现象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关注不同语言或方言的差异,努力挖掘不同语言或方言的特点。这在第一章第三节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该章节主要在类型学视野下考察现代汉语同语反复构式,文中涉及到的语言有六种之多,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波兰语等。作者考察深入细致,不乏新见。如对有所保留的认同型同语式的汉俄、汉波、汉日对比中,作者指出该类型下的俄语和波兰语都不使用系动词连接两个名词,这也说明说话人并不认为该名词是某个集合中的典型成员;而在汉日对比中,作者指出该类型同语式在日语中必须要加助词,同时在第一名词后还要加话题标记,这些都能充分地证明作者关于现代汉语同语式研究的观点。

《构式研究》还大量使用方言材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如在论述汉语方所存在结构向进行体结构的演变时,作者先从其他语言入手说明世界上很多语言在历史上用方所存在结构“Aux+VP+LOC”来表示进行体意义,然后论述现代汉语中“在VP”和“VP在”等结构的进行体用法。但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举了大量的方言例证,如广西玉林方言、湖北武汉方言、湖北蕲春方言、福建建瓯方言、河南鹤壁方言、湖南沅江方言、湖南益阳方言等,这些方言材料的加入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也深化了文章的研究内容。

(四)认知析因视角

当代语法研究的一个转向就是从描写转向解释,而在解释理论中认知语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从人的具身体验出发,识解周遭事物,使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在人的关照下存在或发生,因此事物是人关照下的事物,现象也是人识解中的现象。《构式研究》在阐释某些语法现象时,采用认知分析的方法合理而准确。如作者在分析方所结构向进行体转变的认知动因时指出:汉语方所存在结构表进行体意义的认知动因是[事件—处所]隐喻。事物的存在空间可以是具体的物理空间,也可以是抽象的事件模框。抽象的事件模框可以被概念化为事件参与角色的一种存在处所。在事件模框中定位事件的参与角色,正如在空间处所中定位存在物一样。把抽象的事件(模框)概念化为一个处所,这是一种本体隐喻现象。它的上位隐喻是[事件是东西]。再如,作者在对构式“V他个C”的意义生成进行认知阐释时列出三组句子,即客观A组“睡两天就好了”,主观大量B组“睡它两天就好了”,主观极大量C组“睡他个两天就好了”;并认为从A组到B组,再到C组,语义上主观性的强化是距离象似动因驱动的。作者解释清楚、论证严密,结论自然也是十分可信的。

四、 研究范式形式化

在语法研究中,表达思想、阐明观点既可以单纯使用语言,也可以借助形式简化语言。当然,最好是在运用语言阐释观点的同时,辅以形式的演示,这可以使研究内容相对集中,也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明白作者的研究思路。这在《构式研究》一书中得以完美体现。

(一)逻辑推理形式化

语言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门人文学科,而科学研究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因此在语言研究中,要使自己的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道路,逻辑的方法必不可少,因为逻辑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运用。拜读张著,我们时时可以感受到她逻辑思维的缜密,处处可以体会到她形式推理的精妙。如作者在探究主观大量构式“有的是”的语义生成过程时运用了如下推导式:

作者认为:主观大量构式“有的是”的语义获得是足量准则指引听话人从说话人的S1句推出S2:“S有的仅是NP”这种会话含义的;然后再运用认知上的视角转换,从S2推出S3:“S有的都是NP”义;最后,在“都”类词主观化的影响下,从“S有的都是NP”中引申出“S的NP很多”义。可见,作者的理论分析配合逻辑演算,科学而合理地阐释了主观大量构式“有的是”的语义产生过程。

(二)演变关系形式化

语法是动态变化的,不同句式在历时发展中往往存在着演变关系。《构式研究》从共时和历时层面探讨现代汉语的常用构式,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相关句式的演变问题。但是作者并没有大量使用繁文缛节的表达方式,而是尽量使其形式化。在纷繁复杂的演化中,各种句式的演变关系让人一目了然。如作者在描述强调特点恒定型同语式之间的关系时就采用了如下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通过这种形式化的表达方式,简洁了语言,浓缩了内容,厘清了关系,把繁杂琐细的演变过程表达得条分缕析,使文章的研究范式更为新颖,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五、 结语

一部好的学术著作自然具有许多精妙独到的特征。张爱玲的著作《现代汉语常用构式的共时与历时互动研究》一书新颖别致、特征鲜明。该书在研究框架上强调系统化,在研究内容上力求精细化,在研究方法上追求多样化,在研究范式上注重形式化。就系统化特征而言,该书无论是对构式的分类,还是对某种构式的划分,实际上都是在架构一个完整的构式语法的网络体系,这便于读者对构式语法的整体把握。就精细化特征而言,作者通过精细化的描写和解释,构建了现代汉语常用构式的承继网络,阐明了互动研究的理念。就多样化特征而言,作者从共时多维视角、历时动态视角、类型对比视角、认知析因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十几个常用构式进行具体研究,真正地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研究思路。就形式化特征而言,作者无论是在逻辑推理中,还是在论述相关构式的演变时,都特别注重将语言内容转变为形式演绎,这种简洁精致的表达方式不仅浓缩了研究内容,而且也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充分而完美地体现了作者互动研究的精髓。当然,该书只是作者多年构式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予以深入思考。如既然图式性构式与实体性构式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认知上的连续性?如果是,这种连续性是如何体现的?再如,构式化形成的必要环节之一是扩散/传播,那么这种扩散/传播是否也存在一个频度问题?即一个语法形式究竟扩散/传播到什么程度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构式?相信通过作者的辛勤努力,将来一定会有更为精彩的论著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1] Fillmore Charles J. The Mechanisms of “Construction Grammar”[J]. BLS, 1988(14): 35-55.

[2] 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s: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3] 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4):25-32.

[4] 张爱玲.现代汉语常用构式的共时与历时互动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 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s in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6] CROFT William A.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7] LANGACKER Ronald W. 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Grammar by Ronald Langacke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8] BYBEE J L, PERKINS R, PAGLIUCA W.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9] 施春宏.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J].当代修辞学,2016(2):12-29.

猜你喜欢

历时构式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