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建设打造“法治空港”
2018-03-13陈俊伶陈静
本刊记者/陈俊伶 见习记者/陈静
四川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勇(前排右三)视察西航港街道综治中心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以国际视野、科学谋划创建法治空港示范区,把法治空港作为双流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抓手和载体,明确以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和双流机场为重点,以营造一流法治环境、提供一流法治服务,建设一流法治保障为基础,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建成法治空港示范区,使之成为依法治国的“成都品牌”。
开创“四化”联动基层治理新格局
为有效破解专业市场多、流动人口多、交通车辆多与基础配套弱、公共服务弱、执法力量少之间的发展矛盾,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街道以综治中心建设为载体,以联动联勤为保障,依托综治中心信息平台,聚焦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六个方面,逐步构建起“信息处理一体化、指挥调度扁平化、视频巡查专题化、服务管理日志化”“四化”联动智慧治理体系,开创了发案率大幅下降、应急处突加快提速、民生服务有效改善的基层智慧治理新格局。
信息处理在综治中心设置专职信息处理席,全方位、全时段、全领域收集、研判、处置各类信息。构建综治、城管、信访、司法、武装、流管、网格“七位一体”综治中心阵地,整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大联动微治理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等33个信息平台。同时将辖区的小区楼栋、重点人员、流动人口等36项基础数据也一并纳入,实现数据信息智慧共享、智能分析、智能管理,构建形成了信息多个渠道收集、一个平台受理的一体化格局。
指挥调度层级清晰,以“1+N”方式设立综治联动指挥中心,同步建设多个社区级指挥工作站,与双流区“大联动”指挥中心共同构成上、中、下三级指挥体系,构建层级清晰、反应迅速的指挥模式。合理配置,在平台中心设置指挥值班席位,建立交警值班、民警值班和指挥值班岗实时互动联系机制,实时下达处置指令。方式多样,通过中心指挥电台、电话、车载视频、手持终端、一键报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指挥,确保事件快速发现、快速处置,构建“呼得通、调得动、跑得快”的扁平化调度机制。
视频巡查设置河道、违建、重点部位、移动视频、环境治理等5类专题视频,设巡屏专席,采用日常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相结合、全面巡屏和重点巡屏相结合、重点关注和全屏抽查不间断的巡屏方式,及时发现各类异常情况,精准管控即时事态。分早、中、晚三时段,对辖区已接入35个社会点位值守进行在线督查,随机对324个视频进行列巡,特别是对当前重点区域以及矛盾问题易发地进行重点关注,确保视频监控全时段、全方位、全领域、高精度覆盖,有效提高案情主动发现效能。
四川省依法治省办主任杨天宗(左二)视察志愿者协会
服务管理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日志化管理,做到服务、管理、考核有痕迹。指挥中心设置了信息处理工作日志、视频巡查工作日志、街面巡查工作日志、事件派处登记、值班记录等日志与系统数据相互印证,推动日常工作台账化。针对一线队员,通过智能系统“队伍管理”功能版块量化工作日志,推动工作日志台账与系统数据无缝对接,实现一线队员签到、签退、越界报警、事件巡查处置台账化管理。针对三级网格员,对专职网格员实行考核绩效日志管理,对兼职网格员实行巡防日志管理,对义务网格员实行系统记载管理,确保每级网格员日常管理台账化。西航港街道综治中心自运行以来,共受理处置各类事件49872件,联动联勤9583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6件,其中85%都化解在基层,调解率达95%,极大化解了基层不稳定因素,群众投诉明显减少。各类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1.92%,发案率呈逐步降低趋势,确保纠纷在一线调处,矛盾在一线化解,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安全感幸福感逐步增强。
成都双流机场女性旅客在专用通道排队安检
建立完善联动管理信息大平台
成都市双流区结合中央省市推进市场监管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创新探索、先试先行,在全省率先开发出市场监管执法事中事后全覆盖的市场执法联动管理平台,实现全区部门间市场监管信息共享、联合监管、联动执法,提高监管效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实施细则,在全区范围内创新推广“双随机、一公开”工作。
建立完善“两库两单”,建立完善监管对象信息库,将66587户市场主体纳入监管,分类分组建立全区383人的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发布全区行政执法2020项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并增加了检查表单,实现检查工作“规范化操作、清单式记录”。
构建“双随机、一公开”信息平台。开发了全区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信息平台,全面录入和动态更新环保、房管、市场监管等19个部门的“两库两单”信息,并将抽查事项、执法人员和抽查结果等信息自动对外公开。
法治空港示范园区创建启动以来,双流国际机场创新推出了多项服务举措,推动乘机服务水平向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目标靠近,进一步强化旅客的法治获得感。
双流国际机场专门开设“女性安检通道”。针对女性旅客安检时需要脱外套、开包检查的特殊情况,开设了3条“女性安检通道”,安排“沁心”女子班组进行检查,在尊重和保护女性旅客隐私的同时,实现检查效率的较大提升,高峰期放行速度比普通通道快15%。
一带一路服务机制成都办公室、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都调解室挂牌仪式
除了“女性安检通道”,双流机场率先在国内开通“军人依法优先”通道,对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证》等有效证件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证》等有效证件的军人及随行家属(含军人本人三人以内),在其乘坐国内航空公司的境内航班时提供优先服务,落实军人权益保障法律规定。其次在国内率先实现各通道扫描二维码乘机,针对乘坐国内航班出行的无托运行李的成年旅客,在所有安检通道、登机口新增扫描二维码电子登机牌登机服务,免去排队打印登机牌的流程,实现了乘机出行全程无纸化,方便了旅客出行。
创建法院诉非协同“大超市”
成都市双流区法院积极创新工作举措,搭建诉讼与非诉讼法律事务工作的综合平台,引入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和法律志愿服务组织等资源,创建双流区法院诉非协同中心(即诉非协同“大超市”),增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引入社会力量,引入公证处参与公证替代诉讼、纠纷调解和取证式文书送达工作;引入律师、人民调解员等向办事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讼指导、纠纷调解、信访申诉化解等服务;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引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交调委)、区保险行业协会参与交通事故纠纷的处理化解;引入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医调委)合力化解医疗纠纷;引入经统一培训的志愿者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导、流程咨询、引导分流等服务。
优化运行机制,深化推广交通事故纠纷“一庭通”联调联动机制,建立道交事故案件“四位一体”全程电子化、信息化软件共享平台,确保法院、交警事故处理中队、交调委、保险行业协会信息共享;推行“三方联动”医疗纠纷化解机制,与区司法局及辖区内多家医院联合成立医调委,通过“三方联动”合力化解医疗纠纷。探索“多方联动”劳资纠纷化解机制,组建全市基层法院首个劳资纠纷专业化审判庭,推行“类型化审理”等工作模式,并延伸审判服务职能,指导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目前已与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区人社局、区总工会等十家单位对接,探索建立“仲裁为主、诉讼为辅、诉前联调”的劳动争议处理新机制。强化运行保障机制,引入评估、拍卖机构,协同开展网络拍卖工作;引入顺丰快递公司,进一步优化邮寄送达,提高送达效率和有效性;引入建设银行,方便当事人办理诉讼费交纳和退还、执行案款交纳等。
工作人员到高校为留学生提供签证离线受理服务
创新工作方法,运行民商事案件“30日诉前调解”制度。在全院设置37名专职调解员,选聘13名特邀调解员,选任2名陪审员组成诉前调解工作队伍,在尊重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下,通过调解员等多方联动,共同协作,将矛盾纠纷在诉前化解。开展“和合智解”网络调解。在立案大厅和交通事故审判庭打造专门的调解工作室用于互联网调解,与线下调解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司法确认。对当事人在“大超市”运行机制下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积极引导其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达成人民调解协议书、并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的“流水线”机制固化调解工作成果。
开创法治空港法律服务新思路
成都市双流自贸区联合境内外精英律师事务所和知名法律人士,设立跨地区、跨国境的“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体。通过创办法律服务论坛、法律实践研讨会、涉外疑难项目与案件专家咨询论证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活动,打造集法律服务、法律研究、法律高端人才培养等于一体,成员遍及五大洲的世界知名法律服务品牌。建立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首先引进专业律师事务所,引进具有市场资源、业务实践、研究及实务人才储备的律师事务所为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提供法律服务,研究中国法律与境外法律的对接点。目前 “一带一路”法律联盟已有13家律师事务所成员。其次是搭建专业服务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选聘一批法律界知名的智库学者、企业高管、法律咨询、法制服务等专业人士,成立服务团队,为自贸试验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已有智库学者15名,并组建了一支约80人的拥有重点产业专业知识的律师团队。目前,双流区“一带一路法律联盟”案例已由省自贸办上报国务院,作为备选全国复制推广经验案例。
搭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一是挂牌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都调解室。2017年9月29日,双流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服务机制成都办公室、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都调解室挂牌。这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后引进的第一家专业国际商事调解机构,更是全国首个以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为特色,由自贸区、法院、专业调解中心共同推进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载体。二是主动聚集仲裁资源,双流自贸局参与2017年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挂牌成都仲裁委国际商事仲裁咨询联络处,与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建立友好关系,邀请全球五大仲裁机构中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赴双流区考察。双流区还将与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合作,举办条款演习会(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庭审演练),这将是国际著名仲裁机构在成都举办的首次演习会。三是与双流法院自贸审判团队深度合作,双流法院已成立全省首个自贸区审判团队。自贸局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室与双流法院签约合作协议,调解室的调解结果可获得法院司法确认。“一带一路法律联盟服务中心”,吸引德恒、大成、隆安等全球布局、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惯例的律师事务所进驻,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述平台部分专家被双流法院聘为特邀调解员;自贸局法治部的同志兼职自贸审判团队的陪审员、特邀调解员,深度参与涉自贸案件的审判、调解。
目前自贸局和法院正在全力推进将自贸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室纳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合智解”大平台,吸引成都市国际商事纠纷在双流自贸区调解。
双流区人民法院自贸区审判团队成立揭牌
自贸区还将邀请第三方提炼法治空港《示范创建指标体系》,与港仲合作举办条款谈判演习会,与上海航空仲裁院深度合作,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共享飞机租赁合同模板,共享国际行协资源,共享航空法律服务平台,为飞机融资租赁等项目提供法律服务以及其他资源的支持。
成立全省首个独立自贸区审判团队,2017年7月,双流区法院自贸区审判团队正式挂牌并受理案件。这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改革试验区成立后首个独立的自贸区审判团队,将为辖区内自贸区建设和运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辖区内自贸区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为四川自贸区司法提供经验。根据自贸区的纠纷特点,团队由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丰富的审判经验、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进取意识的干警组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8岁。其中,两名员额法官均是80后,就连前台引领工作人员都是英语专业八级。
双流自贸区审判团队主要承担以下职能:
一是通过专项审判、集中审理等方式,发挥司法审判的规范作用,确保涉四川自贸区双流片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案件得到公正、高效的审判,为辖区内自贸区建设和运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是通过专题研判、阶段总结等方式,对辖区内自贸区范围内的案件开展专项研究,统一裁判尺度和法律适用,形成符合双流特色的审判模式,为四川自贸区司法提供经验。
三是通过司法建议、前瞻调研等方式,积极参与辖区内自贸区的纠纷化解和社会管理,为辖区内自贸区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决策参考。负责办理上级法院或双流区法院交办的涉辖区内自贸区的其他事项。
创建全省法律志愿服务新模式
为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建设,成都市双流区整合法律志愿服务资源,于2016年11月在中西部率先成立了法律服务志愿者协会。协会致力推动法律志愿服务专业化、一体化、精准化、品牌化,探索出了法律志愿服务新模式,成为双流区志愿服务和依法治区工作一大特色亮点。
双流区法律服务志愿者协会双桂三期法律服务工作室开展“普法欢乐行”活动
突出“专业化”,着力建设专业型法律志愿服务队伍。先后吸引著名法治人物、法学专家、骨干讲师29人成为协会会员,构建了协会精英人才库。招募政法系统志愿者46人、律师75人、法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476人,建立了法律志愿服务骨干队伍。目前共吸纳志愿者会员800余人,会员单位4家。
聚焦“一体化”,着力构建法律服务闭环系统。整合业务主管部门、政法力量、法律咨询机构、法学院、人民调解员等资源,采取协同协作的方式,建立法律志愿者服务队伍,集众家之长,专业开展法律文化研究、法治宣传教育、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等“六位一体”的法律志愿服务,形成了“1+6”法律志愿服务载体闭环。
紧扣“精准化”,着力推动法律服务无缝对接。法律志愿服务紧扣服务社区群众,在居民集中居住区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安排协会专职工作人员驻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司法公证预约、法律援助预约、办事导航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法律服务。针对疑难法律问题,工作室设有远程视频设备,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与律师志愿者即时通讯,确保来访居民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紧扣诉非协同在区法院诉非协同“大超市”中设服务点,开展“诉非衔接”工作。协会采取“1(一名法学大学生志愿者)+1(一名人民调解员志愿者)”方式,开展诉讼指引、人民调解、信息查询、法治导航等,有力地缓解了法院立案的压力。紧扣诉访分离在区信访局设立法律服务志愿者工作站,以社会第三方身份参与信访局维稳工作,主动为“涉法涉诉”案件的上访人提供第三方调解服务;开展“法治指引”服务,派遣志愿者“一对一”协助上访人员依法维权;开展咨询服务,无偿为信访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文书代写等服务;提供实时专家顾问,依托即时通讯软件建立信访局与法律专家库的快速联络机制,针对非涉密案件的法律疑问,第一时间提供法律意见,提高信访案件处置效率。紧扣政务服务优化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法律服务岗,由协会专职工作人员解答来访群众咨询,积极引导群众到相关窗口或其他行政部门依法依规办事。
双流区法律服务志愿者协会专家会员合影
致力“品牌化”,着力创建法律志愿服务新模式。创建普法宣传品牌,创新推出“专家普法”“高亮说法”“手语释法”等普法品牌,深入浅出讲述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小故事”,探索针对少数民族同胞、外籍人士、残障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创优法治科研品牌,推动法治文化“课题科研化”,先后完成《青少年法治教育途径探索——四级课堂》《国学法家精髓与现代法制教育》《法治阵地建设创新》《特殊人群手语教学普法》等课题,着力以法治文化各领域的课题研究,形成能落地可复制的研究模式。创新法治智库品牌,整合法学教授、行业专家、法治人物等智慧资源组建法律志愿服务智库,为双流的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空港示范区创建出谋划策。
打造全媒体普法宣传“升级版”
今年以来,双流区在法治宣传工作中着眼“互联网+法治宣传”矩阵建设,创作并推广一批新媒体法治宣传产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合资源,构建法治宣传矩阵。在充分利用双流区内传统媒体、户外宣传载体开展法治宣传的基础上,动员和鼓励媒体记者、社团及个人创作法治宣传产品。整合双流区内各级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公众微信号、手机客户端等100 余个新媒体平台多元普法,力求提升法治宣传的参与性和广泛性。同时通过线上互动收集受众反馈,线下研究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宣传形式和内容,使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向“互动沟通”转变,从“文本宣传”向“思维塑造”转变。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航站楼
紧扣主题,把准法治舆论导向,以法治宣传为主题,优化宣传内容。以“加强法治教育、提供法律服务、倡导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平台矩阵,及时宣传中央、省市关于法律法规方面的新政策、新解释。动态发布各执法部门的执法情况。形象展示双流区及其他地区的典型案例。紧扣主旋律开展宣传,形成法治舆论正能量。
增强效果,助推线上线下互动。根据传播规律和网媒特性,结合法规内容和具体案例,采用图文解析、图表展示、动漫再现、视频演绎等群众喜闻乐见、传播性强的表现形式创作法治宣传新媒体产品。线上互动中用网言网语寓教于乐、解疑释惑,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与全省首家成立的双流法律志愿服务协会实现网民诉求信息共享,适时提供法律志愿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截至目前,该区网络新媒体共计发布法治宣传信息1000余条(次),网友阅读量近500万次。
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四级课堂”
通过采取专家指导、对外交流、行动研究、实践反思等形式,将“法律进学校”的所有法治教育内容以分级课堂的形式予以细化安排和统筹推进,推动“法律进学校”全面化、系统化、细致化、标准化。
推行法治教育“进课程”,增强一级课堂的理论性。进“地方课程”,在1-6年级地方课程《生命生态与安全》课中间,开设一堂法治课,由兼职教师设计制作教学讲义,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课堂教学。进“校本课程”,成立“大家来说法”社团,根据司法部门统一编印的普法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开发社团课程,开展以学生“说法”为主要形式的法治专题教育。学科渗透,挖掘法治教育内涵,渗透法治教育内容,将法治教育贯穿于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等所有学科教学活动始终。
开设法治大讲堂,增强二级课堂的广泛性。设立“文星法治大讲堂”,邀请省市法治专家、著名法治人物、法治专栏主持人和从事法治教育的校领导和教师,组建法治大讲堂“专家智库”;制定法治大讲堂年度计划,开设每月一个主题的大型法治讲座,通过案例分析、专家现场答疑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
开展法治文艺活动,增强三级课堂的趣味性。结合全年法治教育宣传主题,邀请法学院学生志愿者参与,定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法治知识竞赛等校内趣味活动。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法治故事”讲述和法治知识宣讲活动,在校园开辟法治作品展示专区,集中展示师生有关法治主题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组织开展主题板墙报评比等。鼓励学校戏剧表演社团创编法治校园剧,拍摄法治微电影。
探索校内外法治实践,增强四级课堂的体验性。组织师生走进法庭、电视台《说法》栏目、检察机关,观摩执法流程,了解执法程序,体验法治的公正与威严。在校园内设置交通安全法治体验区和模拟法庭,设立固定的体验日,组织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法治体验和模拟庭审活动,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身体验和感悟相关法律规定及审判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