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
2018-03-13王艺
王艺
(包头市中心医院血液科 内蒙古 包头 014040)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为再障,是由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性疾病,主要致病原因是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存在缺陷、造血微环境受到破坏、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下降等。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有感染、贫血、出血等。该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相对较轻、病情发展相对较慢,所以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对5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及治疗疗效进行调研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础资料
对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5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50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从6岁至69岁不等,18岁以下、18岁至45岁之间、45岁至60岁、61岁及61岁以上患者例数分别为16例、28例、4例、2例。将患者随机平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例数为:贫血36例,出血13例,发热等感染12例,关节痛7例,皮下瘀斑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检验且确诊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示将积极配合治疗、调研。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十一酸睾酮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环孢素A与十一酸睾酮联合治疗。对患者血象进行全面检查和分析,观察组患者采用十一酸睾酮口服治疗(药剂量为80毫克每天),对照组患者联合治疗,口服十一酸睾酮(药剂量为80毫克每天)与环孢素 A(药剂量为3毫克至5毫克每千克每日)。针对两组患者的不同个性差异和病症同时采取输血治疗等。治疗周期为半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分为四个等级,基本治愈、缓解、明显改善、无效。总有效率为前三项之和与总例数的百分比比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专门的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并引入t、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半年后治疗效果如表所示。
表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基本治愈3例,缓解4例,明显改善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52%。对照组患者基本治愈6例,缓解7例,明显改善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治疗效果对照组明显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尤其随着各种建筑装修材料中滥用粘合剂以及有机磷农药中毒、加上生活工作压力增大等情况,大大增加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概率,且有逐渐上升和年轻化趋势。通过研究分析再障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骨髓造血功能衰弱,而出现这一病症的原因与活化细胞毒性T密不可分,进而表现为外显的造血抑制活性,产生造血负调控因子。当前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依据是全血细胞的减少、骨髓穿刺,当然需要结合具体的病因和病症,排除局灶性增生等情况,这就需要化验时进行全面分析,尤其是对于特殊的表现要提高认识,尽可能检查全面,从而做出更加全面、精确的诊断分析。临床分析,环孢素A能够抑制人体内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抑制T细胞生成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影响造血功能的因子的产生,所以可以引入介入治疗再障。
本文探究与常规的十一酸睾酮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通过对单纯的十一酸睾酮治疗相比,联合治疗有效率更高,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针对患者的具体治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提升和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和技术的力度,进而进一步提升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
[1]毛培美,郭玉香,刘艳.43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02):71-72.
[2]孙红,张淑娟.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临床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3,(06):37.
[3]苏尔云,汪克英,林美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后妊娠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0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