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8-03-13倪霜万瑶瑶刘刚
倪霜 万瑶瑶 刘刚
(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 自贡 643000)
老年精神分裂患者自身体质比较特殊,对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尤为敏感,因此在针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时,除了关注药物的有效性更要关注其安全性。近年来对于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采用的是新型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奎硫平来治疗[1],现为了了解应用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老年精神分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老年精神分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平均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确诊为老年精神分裂患者。3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为(68.3±1.4)岁;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63~74岁,平均年龄为(67.1±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34例老年精神分裂患者奎硫平治疗,治疗前一周停药进行清洗。患者采取口服奎硫平,早期剂量规定在50mg/d,随后每隔1~3天增加剂量25mg/d,增加到300~400mg/d停止,不再增加,此时剂量每天2~3次平均服用;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疗程,服用期间禁止与其他抗精神药物同用,对于抗胆碱药物可以酌情服用。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34例老年精神分裂患者利培酮治疗,治疗前一周停药进行清洗。患者采取口服利培酮,早期剂量规定在0.5mg/d,随后每隔1~3天增加剂量,增加到,2~4mg/d停止,不再增加,此时剂量每天2~3次平均服用;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疗程,服用期间禁止与其他抗精神药物同用,对于抗胆碱药物可以酌情服用。
1.3 疗效评定指标
疗效评定以PANSS总分减分率进行评定[2]。无效:PANSS总分减分率为0~25%;好转:PANSS总分减分率为25%~50%;显著进步:PANSS总分减分率为51%~75%;基本痊愈:PANSS总分减分率≥6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对照组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便秘2例,恶心3例,口感2例,失眠2例,锥体外系反应7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共计不良反应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2.94%;观察组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头痛3例,嗜睡4例,体重增加1例,共计不良反应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患者对周围环境表现出与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性,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行为懒散、意志缺乏、自知力缺乏、思维缺乏、情感淡漠等,精神分裂症发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但病程持续时间长[3]。临床上多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老年精神分裂患者自身体质比较特殊,对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尤为敏感,用药期间极易出现不良反应症状,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率尤为高,因此在针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时,除了关注药物的有效性更要关注其安全性。临床上治疗老年精神分裂面临着用药的困难,选择既具有高疗效又高安全性的药物对于老年精神分裂的治疗至关重要。
奎硫平是一种继奥氮平、维思通后新研发的新型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4],对于脑内多种受体具有阻断作用,尤其对5-HT2受体具有极强的阻断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的药物,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给予奎硫平治疗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给予利培酮治疗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94%,使用奎硫平治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所以可以选取奎硫平作为治疗老年精神分裂患者的首选药物,既具有高治疗效果,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理想药物。
[1]张彬,东方海,寇金爱,等.探讨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3):92-93.
[2]张耀文.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43-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