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和平统一的六次秘密接触
2018-03-13浑拥军范进忠
□ 浑拥军 范进忠
1949年下半年,蒋介石率领国民党残兵败将逃亡台湾,立足未稳,人心惶惶。美国杜鲁门政府公开声明不支持台湾国民党政权,斯大林承诺帮助大陆尽快建设空军,国内外形势呈现出武装解放台湾的良好机遇。但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紧急调集海军第七舰队协防台湾。此后,蒋介石依靠美国的庇护固守台湾,期望伺机“反攻大陆”,妄图对大陆进行军事冒险,但没有得逞。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不断向蒋介石伸出“橄榄枝”,国民党也多次与共产党就两岸和平统一进行秘密接触。根据最新解密的《蒋介石日记》和其他史料,国共两党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曾就两岸统一问题,传递信息,试探底线,并达成了六项“秘密协议”。只是由于美国干预、“文革”等因素,最终没有实现。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讲话
1951年夏解放军攻台在即,蒋介石派特使赴大陆求和
1950年5月,解放军攻占海南岛,剑指台湾。毛泽东亲自点将粟裕担任攻台战役总指挥,计划投入兵力12个军约50万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美国政府不采取导致卷入中国内战的方针”,将“不对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预测共产党将在夏季攻打台湾,美国政府宣布从台湾撤侨。
蒋介石紧急派人赴大陆,欲发起国共和谈。他选中了黄埔六期高才生李次白。李次白的哥嫂都是中共党员,其胞妹嫁给了陈毅的哥哥陈孟熙。此时的李次白正在台湾高雄靠开饭店谋生。
6月1日,蒋介石给李次白写去一封亲笔信,希望他能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蒋经国亲自向他交代:“现在台湾危在旦夕。陈毅是上海市长,又是华东军区司令员,拥有重兵。你和他是至亲,你去大陆与陈毅谈谈,实现国共再次合作,最低限度,希望共产党不进攻台湾。”
李次白即刻动身,秘密到达上海,找到了妹夫陈孟熙,请他帮忙约见陈毅。
当时,陈毅正准备赴京参加七届三中全会,得知消息后,他在家中热情接待了李次白。李次白直言相告:台湾方面想与中共重开谈判,解决两党之争,将来走美国两党制的道路,最低限度要求不进攻台湾。陈毅感到十分意外,因为华东军区的战略任务就是攻击台、澎、金、马等岛屿,而且做好了攻击准备。此时谈国共合作是不切实际的。陈毅说:“国共合作的话题,现在提为时尚早,以后会有机会的。”并表示会将信息转告毛泽东。
李次白通过秘密渠道,将陈毅的意见和在大陆的情况转告给了蒋介石。
朝鲜战争的爆发,让毛泽东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得到喘息机会的蒋介石指示:“国共合作之事不必说了。”
1956年毛泽东给蒋介石写信,抛出“橄榄枝”
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这时,美国正加紧同台湾磋商《共同防御条约》,企图以法律或国际裁决的形式使台湾与大陆永久隔绝。
毛泽东敏锐地感到,如果坐观美国的预谋得逞,将铸成不可挽回的历史大错。但是,面对美国将第七舰队摆在台湾海峡,协防台湾的现实,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靠武力统一台湾难度太大。
同年7月23日,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共一定要解放台湾。
1955年3月16日,周恩来在会见即将赴台的李济深前卫士长时,请他给蒋介石捎个信:“任何和谈的机会我们都欢迎。”4月,毛泽东又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5月13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首次公开提出:“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和平解放台湾的愿景,让一些爱国人士跃跃欲试,愿为国共两党的谈判牵线搭桥。前国民党高官,曾担任1949年国共谈判南京政府代表的章士钊,向周恩来请缨担当“和谈专使”。
1956年7月,章士钊带着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写给蒋介石的一封信来到香港,秘密会见了国民党驻香港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毛泽东信中提出了两岸统一的具体办法:第一,除外交由中央统管外,台湾的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掌握;第二,如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补助;第三,台湾社会改革从缓,有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第四,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信尾还特别说到:“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希望蒋介石能在祖国统一后回故乡看看。
许孝炎立即飞回台北,亲手将信件交给蒋介石,并将他与章士钊会谈的情况向蒋作了详尽报告。蒋介石注意到,毛泽东在信中不再称他是“头号战争罪犯”,也没有要求他“投降”之类的语言,这封信对蒋介石触动很大。
曹聚仁
蒋介石与蒋经国商议,与中共展开接触,以摸清其真实意图。蒋经国推荐曹聚仁担任特使。曹聚仁是浙江兰溪人,原中央通讯社记者、作家,后为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与蒋介石是同乡,蒋经国对他以“老师”相称。曹聚仁与周恩来也交往甚多,是当时非常合适的穿针引线之人。
1956年夏,曹聚仁向中共中央传递了国民党的接触之意,周恩来迅速安排曹聚仁进京面谈。
7月16日中午,周恩来在颐和园听鹂馆宴请了曹聚仁。下午,周恩来、陈毅与曹聚仁一起到颐和园划船。曹聚仁问周恩来:“您许诺的‘和平解放’的票面里有多少实际价值?”周恩来说,“‘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价值完全相符。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周恩来接着说,“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是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席间谈论的内容,曹聚仁写了题为《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的文章,发表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上。这被视为北京第一次公开向海峡对岸发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呼吁。蒋介石高度重视,他密约曹聚仁,希望他进一步与中共方面进行接触。
10月3日,曹聚仁再次进京,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亲自接见了他。毛泽东说:“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照旧’,台湾可以实行三民主义,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毛泽东还说,“台湾只要与美国断绝关系,可派代
毛泽东告诉蒋介石密使“台湾回归后一切照旧”
表回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对于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安排,毛泽东表示,“蒋介石当然不要做地方长官,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蒋经国安排在人大或政协是理所当然的。台湾还是他们管。”
蒋介石派密使赴大陆打探,中共提出“四点具体考虑”
为深入了解中共对两岸和平统一的真实意图,蒋介石决定再次派人到北京,这次他选中了宋宜山。宋宜山是蒋的学生,一直在国民党党部工作,时任国民党立法委员,跟随蒋介石20多年,对蒋介石一向“忠贞”。其胞弟宋希濂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中共俘虏后,关在北京战犯管理所改造。
1957年4月,宋宜山以探亲的名义抵达北京。周恩来在东兴楼饭店秘密会见了他,将中共中央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主张坦诚相告。宋宜山转达了蒋介石的意见。之后,周恩来安排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与宋宜山进行实质性商谈。
李维汉阐述了中共四个方面的具体考虑:一是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二是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三是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参与,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权的领导;四是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在北京的两周时间里,宋宜山游览了石景山钢铁厂、四季青农业合作社、故宫、颐和园等地,对生机勃勃的新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经李维汉安排,他会见了弟弟宋希濂,并从弟弟那深入地了解了中共的政策。
回到香港后,宋宜山立即起草了1.5万字的报告,向蒋介石汇报了他与周恩来、李维汉的会谈情况和中共的具体意见,以及他赴大陆的所见所闻和对国共和谈的看法。报告结尾写道:应该响应中共的意图。同时,向蒋转交了周恩来赠送的茅台酒、中华烟等礼物。
蒋介石对北京提出的和谈方针很感兴趣,但宋宜山对大陆的颂扬之辞却让他大为不悦,他认为短短半个月宋宜山就被赤化了。
毛泽东向蒋介石捎话,支持他连任“总统”
国共两党秘密接触的消息传到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担心一个统一的中国,会使他们包围社会主义阵营的整体战略遭到严重破坏,于是全面阻挠两岸的和平谈判。此后,美国怂恿台湾方面不断出动飞机深入大陆内地,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空投特务、散发传单,甚至对福建沿海地区进行轰炸。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炮击金门,刹一刹美国的威风。毛泽东说,金门炮战,意在击美。炮战前毛泽东专门接见了曹聚仁。1958年8月23日,曹聚仁化名“郭宗羲”,在《南洋商报》刊出一条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当天下午17点30分,金门炮战正式爆发。9月10日,金门炮战持续到第19天时,周恩来在京秘密会见了曹聚仁,托他尽快转告台湾方面,大陆准备停火7天,意在让蒋军补给金门、马祖。蒋介石则对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心领神会。
美国奉劝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固守台湾,制造事实上的两个中国,但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很是坚定。10月13日,毛泽东会见了曹聚仁,毛泽东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门、马祖的方针。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湾、澎湖、金门、马祖都可由蒋管,不论多少年。”
10月25日,我军向国民党金门驻军宣布:今后,“单日打炮,双日不打”,“以利你们长期固守”;在给养方面,你们“如有不足……我们可以供应”。此后海峡两岸默契配合,虽然炮战依然硝烟弥漫,但双方炮弹的落点都是对方海滩。
1960年春,台湾进行“总统”改选,毛泽东说,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可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办,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逐步地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当蒋介石想连任“总统”时,毛泽东、周恩来派人捎过话去,表示支持他连任“总统”。
1961年下半年,美国采取了拉陈抑蒋的策略,邀请陈诚访美,离间蒋氏父子与陈诚的关系。毛泽东、周恩来洞烛美国之奸,坦诚地向台湾建言:应加强内部团结,也就是蒋氏父子与陈诚的团结;要把军队抓在手里。
蒋介石在稍后的国民党八届四中全会讲话中表示,维护一个中国,反对分裂祖国。
中共提出“一纲四目”,双方达成“六项协议”
毛泽东多次在不同场合向蒋介石传递两岸和平统一的善意。1961年6月,毛泽东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中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问题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周恩来把这些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之举。
在“一纲四目”主张的感召下,蒋氏父子计划与中共进行深入接触,特使仍然是曹聚仁。
1965年初夏,蒋经国邀请曹聚仁来台湾商量要事。曹聚仁连忙到北京面见周恩来,商讨谈判的大纲。7月20日,蒋介石由蒋经国陪同接见了曹聚仁。曹聚仁出示了中共中央写给蒋介石的信,还附上毛泽东写给蒋介石的一首《临江仙》词,其中的“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道出了毛泽东“国共再携手,一笑泯恩仇”的诚意。
据《国共谈判史纲》称,在与蒋经国的会谈中,曹聚仁介绍了中共方面的条件,蒋氏父子也提出自己的意见。之后,曹聚仁多次往返于两岸之间进行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六项协议”。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第二,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权外,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20年为期,期满再行洽商;第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第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4个师;第五,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两岸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第六,台湾现任文武官员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水平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六项协议”引起美国怀疑,因此向台湾方面施压。加之,大陆发生“文化大革命”,蒋介石动摇了决心,中断了与大陆的联系。
蒋介石(左一)和陈诚(左二)在一起
垂暮之年的蒋介石曾邀请毛泽东访台
197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形势对大陆十分有利。毛泽东和周恩来再次把台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谈话中毛泽东称蒋介石为“老朋友”。年事已高的蒋介石也打算继续与中共深入接触,探索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行性。他想起了曹聚仁,但曹聚仁已于1972年7月23日在澳门病逝。
90岁高龄的章士钊尽管已靠轮椅代步,但再度请缨赴港。毛泽东和周恩来认为章士钊的作用别人无法替代。1973年5月25日,周恩来为章士钊派出专机赴港,并亲自到机场送行。
章士钊到达香港后,很快与台湾方面取得联系,经过双方的积极工作,国共和谈的希望重现。章士钊非常乐观地派女儿章含之回北京,要她转告毛泽东、周恩来,他在香港顶多三个月即可完成任务。但不幸的是,年事已高的章士钊由于疲劳过度,于7月1日在香港与世长辞。
1975年,中共特赦了国民党数百名战犯和特务,还给其中的一些人安排了工作。愿意去台湾或香港的,也任其选择。此事,让蒋介石佩服毛泽东的博大胸怀。
或许是对中共多次和谈邀请的回应,或许是对台湾前途的考虑,或许是思乡情切,垂暮之年的蒋介石希望与大陆加快沟通。1975年春节期间,蒋介石向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交代,让他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秘密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
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但他的身体很不好,周恩来更是重病在身,便亲自向邓小平交代: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陈立夫得知邓小平可以来台湾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在香港发表了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说:“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他特别希望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时期国共合作的先例,握手一笑,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但是,蒋介石因病于当年4月5日去世了。他逝前嘱托:日后光复大陆,中正生于斯长于斯,要将遗体移返南京,葬于中山先生之侧。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也与世长辞,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没有收回的那几个海岛”。影响中国半个世纪的两个人带着遗憾走了,把实现祖国统一的未竟事业留给了后人。
毛泽东以博大胸怀和民族情怀,对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只要两岸人民认同一个中国,两岸一家亲,完成祖国统一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