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故事的影像化叙事分析

2018-03-12杨榕刘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叙事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故事

摘 要 我国社会正在进行大发展、大变革,对于世界而言,中国正在更深入、更广泛地参与全球治理,更进一步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国要融入世界,世界也要了解中国。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记录、展示和传播方式,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其中重要的创作与研究课题。2017年10月14日由Discovery Channel拍摄制作的纪录片China:Time of Xi(译名:《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在覆盖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的亚太电视网首播,拥有超过2亿收视用户。文章以此纪录片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从纪录片表现对象的选择、叙事方式的采用、话语方式的运用以及景观化呈现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旨在为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与对外传播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中国故事;叙事方式;对外传播;纪录片China:Time of Xi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4-0121-05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国家媒体的重要责任,也是传媒界的重要“议题”。因纪实性和影像化的呈现形式使得纪录片在说服力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由美国Discovery Channel拍摄制作的纪录片China:Time of Xi展现了2013年以来,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图景,这也是国际主流媒体首次播出全面系统解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纪录片。整部片子时代气息浓厚、节奏明快、语言清晰、制作精良、视角独特,全面客观记录了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既“赏心悦目”,又“悦耳动听”。

本文通过对China:Time of Xi进行分析,从表现对象的范围划分,到明确范围之后叙事方式的采用,进而谈论叙事过程中话语的表述形式,以及作为纪录片的景观化呈现等方面探索我国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策略。

1 中国故事的表现对象范围

中国当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让天堑变通途的桥梁,有可以上观九霄的“天眼”下可入深海的“蛟龙”,还有千千万万为中国发展默默付出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因此,记录片要讲述中国故事,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必须明确表现对象,即选择“谁”来讲述。片名虽然包含“习近平治国方略”,却鲜有直接将镜头投向习近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将一部纪录片拍摄成类似于习近平的一天这样的故事,更没有堆砌呈现中国的建设项目。相反,它从人的角度入手,以人作为表现对象,广泛选择,通过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甚至是不同国籍的人物来讲述中国故事。以人作为表现对象,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鲜活,同时也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的情怀”这一执政理念。在表现对象的选取上,主要有以下几类。

1.1 广大中国人民

广大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发展改革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最具发言权。让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作为叙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真实可信可感,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而且广大中国人民也必须作为中国故事的第一表现对象。片中采访了众多亲历中国发展变化的最普通的老百姓。其中,网店店主娄金娥,她不仅自己通过开店提高了收入,还使自己的店成为当地村民信息的集散中心;喜爱足球的小女孩李春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读好的学校;开出租车的司机王春生利用业余时间拉小提琴等。他们的生活变化就是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缩影,从中看到的乐观向上、努力奋进的状态正是中国人民的现实精神风貌,也从侧面印证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策的有效性。对于中国故事表现对象而言,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行业的普通中国人构成了中国故事最基础、最庞大、最生动的表现主体。

1.2 在华生活工作的外国人

艾尔弗雷德·麦克朗·李与伊丽莎白·布赖恩特·李在《宣传之艺术》一书中提到,“现身说法”的宣传手法,即“请某个受尊重或被憎恨的人来评论某个观点、方案、产品或人物是好抑或是坏。”虽然书中提到的是“尊重或憎恨的人”,本质却是在强调“典型性”。因此,选择在华生活工作的外国人具有很强典型性,他们体验了中国的发展,代表着其他国家民众对中国发展的感受。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强的接近性,其所属国家民众也对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工作情况也有较强烈的兴趣,地理上的接近性引发相关国家民众的关注度,进而有利于说服叙事。片中,美国学生Stephen Wang讲述了自己在中国学习中医的经历,而其学习经历也说明了中医正在被世界认可和接受。

1.3 参与中国海外建设投资项目的外国人

中国海外的建设投资项目所涉国家和地区众多、参与人数广泛,他们是真正的“中国合伙人”。通过这些“合伙人”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国海外项目的发展历程,透视出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传递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进而回应对中国充满恶意、子虚乌有的各种论调。在片中,选择中非合作共建项目“蒙内铁路”的女火车司机Elizabeth作为例子,亲口讲述自己在中国接受培训学习驾驶火车的经历,讲述成为一名火车司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蒙内铁路开通对沿线国家的好处,以小见大折射出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中国合作共赢的战略,他们是中国故事最强有力的说服者。

因此,中国故事要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发展变化的体验者、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来叙述,不仅仅是中国媒体、中国政府、中国人民。

2 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

在讨论叙事方式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如何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中的“讲”。所谓讲好中国故事的“讲”不是自说自话,一味地“说”。“讲”是“展”,即展示,意味着要提供信息,将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种种有意义的生活建设图景展示在镜头之中,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他们期待纪录片中事件本身的曲折变化,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去追随片子的故事线。同时,在讲的过程中還要注意客观性、真实性,既不修饰润色也不遮掩隐藏,而是忠实地讲述事件本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强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要“讲”也要“听”。在传播中,传者与受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在纪录片的中国故事讲述中,讲与听也是相生相伴、密不可分的。对片子所讲述的内容,创作者要关注受众是否能听懂,是否乐意听,还期待听到什么等问题。否则,一味地讲述或者展示都会失去意义,更有甚者起到相反的作用。

2.1 抛出“钩子”,制造悬念

“钩子”(Teaser)理论认为,在片子的一开始就要伸出“钩子”,引起观众的兴趣,在整部片子中要合理间隔安插“钩子”(兴奋点),且这些“钩子”要错落有致,富有刺激性,调动观众的情绪和兴趣,直到片子最终结束。

在片中,“钩子”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也是西方社会对中国当前建设发展所产生各种疑问。他们想知道当前的中国社会是怎样的图景,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未来又将怎样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在整部片子的内容上,“钩子”通过一问一答完成了答疑释惑、澄清事实、消除隔阂的任务;在结构上,整部片子也通过“钩子”的抛出与解答来推进整部记录片的叙事,每一个“疑问”+“解释”构成了一个独立故事,每一个独立的故事又构成叙事链。

比如,在片中第一集的一开头赞比亚经济学家Moyo说:“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我可不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为中国的国家主席,有近14亿人期盼着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个挑战太大了”,这就向观众抛出了第一个“钩子”,让观众心生好奇中国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又在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巨大的挑战。紧接着,人类学家Marry Ann Ochota继续提出疑问:如果你还需要为明天担忧,又怎能奢谈远大的梦想,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有中国梦?至此,观众的兴趣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迫切想知道中国实行了怎样的政策,是否每一个个体都能拥有自己的梦想。随后,通过事例讲述了普通老百姓在国家的帮助下过上了更好生活的故事。

“钩子”的本质在于对观众的“刺激”和“調动”,如果只有一个“钩子”便结束或者“钩子”间的安排松散,毫无节奏可言,这将是没有意义的。“钩子”的安排要做到错落有致,适时插入,调整片子的叙事节奏。同样,在本集10分10秒处,主持人Danny Forster再次伸出钩子“显然,习近平非常关注贫困人群,我想知道什么是这种关怀的情感根源”。这时,上一个问题刚刚得到解释,从观众的心理接受时间来讲,正想要稍作喘息。这一问题再一次调动观众的兴趣,让他们跟随片子的节奏继续观看下去,片子想要表现的事实、观点也更好地为观众接受。

2.2 以人物案例为导向

纪录片讲故事是市场的需求,富有感染力的人物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物的感染力越强,越容易产生巨大的张力,也就越吸引观众继续观看的兴趣。

在片中,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人物案例为导向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体现了片子的人文关怀。

比如,片中以湖南省十八洞村石爬专老人为导向进行叙述。十八洞村一方面有着保存完好的生态文明,另一方面也贫困落后。片子所选取的对象,石爬专老人丈夫去世,子女在外居住,自己孤身一人生活。她的生活状态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此外,十八洞村作为2013年精准扶贫的试点,石爬专老人在国家的帮助下参与了猕猴桃种植园的投资并取得收益,改善了生活条件。石爬专前后生活境况的反差,使得片子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张力。这是中国精准扶贫政策是一个缩影,让观众从中体会到中国消除贫困的政策和决心,绝对深度贫困也会在未来消除。

到此,人物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片子继续进一步挖掘,以石爬专的亲身叙述为视点,讲述了她和习近平主席之间一段珍贵的故事。2013年习近平主席走进十八洞进行调研,走到石爬专的家时,他详细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当时的石爬专并不知道眼前关心她生活,与她亲切交流的“陌生客人”就是国家领导人。石爬专的不知情和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关怀”产生对比,传递出导演的观点:习近平主席的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在脱贫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至此,整个人物案例不仅讲述了中国的政策,而且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使观众不只是获得了对中国政策和领导人的了解,而且还在观看过程中有了情感上的参与。

整个故事没有一丝多余的枝叶,以人物作为案例,讲述了一个生动鲜活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树立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的形象,进一步深化了片子的主题。

2.3 平衡观点的叙述,客观视角的选取

所谓平衡观点,既包括对同一问题的正反两方面,也包括问题同一方面的不同角度。在片中,对于“反面”或者“负面”问题不仅没有刻意回避、含糊其辞,反而遵照事实,坦诚讲述。正如负面事件不等于负面报道,负面事件也可以有正面报道。“在纪录片中反面”或者“负面”问题也可以有积极的意义。

比如,面对环境问题片中指出了过去中国为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美国公众智库的专家Robert Lawrence Kuhn说道:“我记得七八年前,有个高级官员告诉我,中国的坏境污染很严重……但我们必须在环境和经济发展中选择其一,我们不得不选择发展……”。对于过去的情况毫不避讳地讲出来,而如今是否有改变,这才是片子要叙述的重点。紧接着,片中提到“而习近平主席正在大力扭转局面”,片子将镜头切到习近平的讲话从场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后,片子讲述了习近平2016年视察长江经济带,并建立了“河长”制度,负责保护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至此,从认识层面到实践层面,立体呈现了中国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方针政策,使观众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唤起对中国环境改善的期待。从“污染”到“大力治理”二者对比,使观众在观看片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中国的环境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真实性、客观性一直是纪录片的生命和本质,是纪录片的圭臬。片中不仅讲“正面”事件还讲负面事件,而且从不同人的角度讲述,从不同的领域讲述。片中采访到了不同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以他们的视角解析中国的发展变化。多元化的叙述也使片中观点的呈现更加丰富立体、客观可信,也是片子非常重要的特点。

比如,片中采访了来自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来自Kings college London的教授Kerry Brown、来自澳大利亚前总理Kevin Rudd等,通过他们的视角对中国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中国梦等相关政策、举措进行解读。这样,多方的言论呈现,使得片子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客观,利于受众接受。

此外,片中选取了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主持人,通过他们的观察、体验来讲述中国的发展。主持人Danny Forster曾经走遍中国,他认为现在是进一步了解习近平的最好时机;企业家Jordan Nguyen想要了解中科技创新的问题;人类学家Marry Ann Ochota想要知道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他们的视点就像是一扇窗户,随着他们的观察观众逐渐开启了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大门。

3 中国故事的话语呈现

纪录片如果只用画面为媒介进行表意,总会有不深刻、不透彻甚至是难以理解,产生歧义等问题。解说词的功能就在于说明画面本身的含义,补充受众应知必知的信息,准确传达导演的观点态度,透析内涵减少歧义,故解说词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外传播中,解说词的使用必需注意话语表达方式。本文主要从语境视角和话语样式两方面对该片的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3.1 语境视角

胡百精教授认为,语境作为话语的“容器”,优先于话语产生。语言差异的背后是历史传统、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甚至是行为习惯的差异,受众对展示对象的“无法理解”就成为对外传播中的常态。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要跨越这些差异必须在叙述之前必须先明确目标人群的语境,即目标对象语境决定话语表达方式。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的概念,二者以对信息编码的依赖程度作为区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概念有自身独特的形成原因,由于片子的播出平台是美国探索发现频道的亚太电视网,目标受众不具备接受这些信息的语境,对“中国概念”必须做清晰的解释。

比如,在提到“中国梦”这个概念时,考虑到播出地区的多数观众不了解,给出了容易接受的解释,将中国梦解释为“big dreams”。随后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中国梦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政治理念,有两个层次,分别是国家和个人,即澳大利亚前总理Kevin Rudd 所说的“一边是中国梦,一边是我的梦”。这样的解释就减少了海外观众对中国政治常识了解的依赖,在并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梦”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观看。

另外,在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或传统事物时,注重以具体事务具体形态也同样做到了减少对固有语境的依赖。比如,在介绍中医文化时,从介绍学生们排练的和中医相关的舞蹈入手,通过中医针灸、药物配置等场景,告诉观众中医是如何来医治病人的,从而降低中医神秘性,使中医更好地被认识和了解。否则,从讲中医的历史作为切入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极少的海外观众来说将会增加他们的难度,也难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对于纪录片的传播来讲,某种程度上目標对象能够从中获取多少信息更加重要,其本身包含多少信息反而相对次要,故而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的核心是传通,如果传而不通,纪录片的传播也就失去意义。

3.2 话语样式

从我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早期的《话说长江》,还是2018年上映的《厉害了,我的国》,在解说词的内容上都追求文学性,讲究含蓄体现出了语言美、意境美。与这样意蕴优美的解说词相对应的是采用朗诵、播讲形式的端庄高雅的话语样式。话语样式是中性词,本无褒贬之分。但是,在对外传播中,这样的话语样式总有“高高在上”之嫌,缺少亲切感和交流感,使传播效果有所折扣。因此,就记录片解说词的内容而言,要做到具体、清晰、简洁、通达,在此之上在兼顾到语言美;对于解说词的话语样式而言,要做到亲切、通俗、交流,多采用谈话式,树立解说词话语样式的对象感。

比如,在片中关于“精准扶贫”这一政策的解释没有将我国的官方文件直接翻译成英文,而是导演通过对这一政策的解读,给出了通达的表述“政策理念很简单,找到中国最贫困的家庭,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脱贫”。这对于海外观众的来说就增加了他们的接受程度,“中国”在他们的认知中不再难以理解。

另外,片中解说词的口语化使用也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其内容。比如,在提到树木对水土流失的保护作用中用了“强健的树根可以抓住泥土防止冲下山坡”,在对“一带一路”的叙述中使用了“不是只针对发展中国家,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

4 中国故事的景观呈现

纪录片是镜像语言,视觉化是其必要的呈现手段,在创作拍摄过程中要树立景观意识,通过景观进行表达。情境主义创始人、法国电影导演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提出,景观画面中之物是不容争辩的,景观就是强制性的独白。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纪录片来说,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景观化呈现的结果可以传递信息,表达观点,而且片子中呈现的事物对受众而言是一种无声而又强大的说服。

4.1 实体景观,展现大美中国

虽然是政论题材的纪录片,但仅仅展现中国优越的政治制度无法完成片子所承载的任务,必须让海外观众全面地、立体地了解中国。因此,片子在讲述中国政府方针政策之时,还用全景、大全景甚至是航拍有机展示了中国各地的风物建筑。

比如,片中展现了正在施工建设的金沙江钢铁两用大桥,其中将镜头对准多台悬吊在空中的大型起重机、几十名工人协同工作的安装拱肋的场景。高180米、长1.8千米的大桥雄伟壮阔,紧张忙碌的工作场景都使观众感受到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的巨大精力。在讲述中国普通老百姓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时,主持人Danny Forster 身处浙江东梓关村,向观众介绍“风格和当地完美衔接,让人住得起”,紧接着镜头转向白墙青瓦修建一新的村落。在讲述中国的对外贸易时,展示了自由穿行的船只、繁忙作业的上海洋山码头等。

此外,片中还拍摄了很多城市建筑作为空境头。通过不同类型的实体景观用无声的镜头勾勒出着中国大地上发展建设的壮美图景,展示出接力奋进的中国精神,给观众以美的视觉享受。

4.2 创造景观,视觉化呈现

对于已有景观,纪录片的任务是进行艺术化的景观呈现,而于对于本身不存在的景观,如何创造画面则是记录片进行呈现的难点。也就是说,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对抽象概念如何采用画面进行表达的问题。

片子所采用的方法是将理念事件化,将事件故事化,最后将故事视觉化。对于“互联网改变人们的联系,使人们实现互利共赢”这一概念的表达便采用了这样的方式。片子选取典型,通过普通人的“前后具有反差的故事”来阐述这一概念,讲述了农村商店店主娄文娥的经营商店的故事。她曾在农村经营一家商店二十多年,有了“邮乐购”之后她开了自己的网络店铺,线上线下同时经营。不仅自己在线销售商品,还帮助其他村民把农产品放在网上,使其卖到了全国各地。她这样的经营方式增加了自己商品的丰富性,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也使娄文娥的营业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楼文娥作为普通的商店店主,如果不是互联网的应用,她经营的依然是一家小商店,但是互联网使他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商家与买家的联系也从面对面交易转移到了网络上。抽象概念的故事化的呈现方式使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也使观众更加记忆深刻。

另外,数字在纪录片中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片子多次用三维动画的表现枯燥的数字,做到了景观化呈现使其可观可感。

5 結束语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提出“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我国的媒介一直担负着对外传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要记录中国发展,紧跟世界步伐。纪录片在这一时期也承担着同样的使命,应充分发挥纪实、客观等特点,在叙事上采用多样化的方式,重在展示;在话语表述上做到通达,上“合天意”下“接地气”;在选题立意上,要从宏观和微观两端入手,关注现实,连接历史和未来,成就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精品纪录片。

参考文献

[1]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聂欣如.纪录片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6]胡百精.故事的要素结构与讲故事的策略模式[J].对外传播,2017(1):38-41.

[7]武志军.讲好中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关于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新思想论断[J].党的文献,2017(5).

作者简介:杨榕刘,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叙事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故事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电影《千万别丢下我》的叙事学分析
从《夏洛特烦恼》看青春片叙事方式的走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