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浅薄

2018-03-12曾于里

公务员文萃 2018年2期
关键词:指向媒介仪式

曾于里

“第二存在”

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微信时代中。据最新数据,微信月活跃账户达8.89亿。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同时也是微信用户。

《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94%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六成以上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打开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 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

当如此众多的人在使用微信,当微信占据了用户如此多的时间,微信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工具,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成为我们的“第二存在”。

思维的浅薄化

微信时代,首先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有限的时间面对无限的信息,信息的获取只能是浮光掠影。阅读行为虽然存在,但是这种阅读更多是指向泛阅读,停留在一种阅读的姿态上,人们用眼睛“刷”一下屏幕,用手指轻轻划过页面。

微信时代的另一个特征是,信息的碎片化。打开公众号列表,巨大的信息流呈现在眼前,天灾人祸与吃喝玩乐无缝对接,当人们习惯了信息的碎片化,他们会越来越没有耐心。长期浸淫于微信的人,或许将发现自己越来越难认真地读完一部长篇小说,每每阅读时我们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心神不宁、思路不清,忍不住要点开微信看看朋友圈更新或者群聊里又说了些什么。

消解的阅读仪式感

“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曾说,不同媒介上的阅读只是媒介不同,阅读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刊物也在微信上开通了公众号,并时常在上面发布一些作品。但身边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阅读公众号上的作品,常常忍不住想要向下滑动,甚至会有一点抵触甚至腻烦。

根本原因就在于,微信消解了阅读的仪式感。

阅读的仪式感,指向的是阅读这一行为的“平心静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严肃阅读是需要认真与专注的心态与态度,它需要“自我约束”的自制,需要“对头脑也是一种挑战”的判断与思考。

伴随着阅读仪式感的丧失,是各公众号为了迎合读者浅薄轻松的阅读需求,内容上的主动轻薄。久而久之,读者对于严肃内容也会有一种“后天的敌意”。这也是为什么各种养生帖、情感软文、心灵鸡汤轻轻松松就能够收获10万+,而许多推送严肃文学作品的公众号阅读量只能在几百几千徘徊。

它甚至也影响着写作者的心态,并改變着文学的形态。许多文学刊物或作家本人的公众号,也迷恋上了微信的10万+,既然无法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那就改变文学的形态予以迎合。微信上的文字越来越“公号体”。

(摘自《南风窗》)endprint

猜你喜欢

指向媒介仪式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