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巩固与提升
2018-03-12刘燕平陆恒
刘燕平+陆恒
【摘要】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应处理好大众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内在一致性关系,促进大众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积极转化,合理借鉴传统话语中的“营养元素”,使“大众话语”与“大众的话语”科学互动。
【关键词】当代马克思主义 “失语” 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缺位促使其在一些领域面临“失语”境地,这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新事物的解释与判断力弱化,在个别领域出现“失语”现象
意识形态工作能够顺利完成,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党和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和民族繁荣兴盛的重要前提。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刻认识、科学批判和价值总结,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引领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凝聚党心民心。马克思主义“失语”是指马克思主义在某个阶段、领域或者是新事物出现之时产生的“失语”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较为陌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知晓这一名称,对其内涵以及理论延伸并不了解,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信念上、学术研究上、社会生活上“失语”。例如,一些人在思想上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倾向,以及学术上对马克思的一些相关学科理论予以否定,生活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一定的漠视、嘲笑等行为。此外,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以及研究者,他们在思想信念上表现出不坚定,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不自信,也是马克思主义“失语”的现实表现。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引导力、批判力以及解释力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不同步性。例如,在新事物产生之后,马克思主义实现对新事物的应对需要一定的准备过程,在该准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失语”,由此导致马克思主义色彩的弱化,乃至整个社会对马克思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漠视、反感,甚至是抵触。
为什么会出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失语”现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在信息碎片化与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愈演愈烈,它需要同时应对信息海量化和社会思潮多元化带来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弱化现象,使得马克思主义对新事物的解释与判断力弱化,失去了有效的引导与批判,最终致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落入了“失语”境地。那么,为什么在个别领域会出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失语”现象?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理论与实践是两个辩证统一的元素,理论的形成源自实践,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的本质联系使之无法达到完全的同步。全球化发展带动我国经济不断进步,新事物的出现已经趋于常态化,面对新事物,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的认识、理解乃至判断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存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很难做到与社会实践的完全同步,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时间差。
第二,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应用立足于人民群众,这一点已经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当中得到了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人民群众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与确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成为主流话语,展现出党和国家的阶级意志,其中也蕴涵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颇为重视,却相对忽视了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导致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第三,某些领导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主导能力欠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引导者,那么其话语权的引导便落到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身上。如果某些领导干部思想上不坚定、认识上不明确,很容易导致其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走错路。又或者某些領导干部在话语能力上较为低下,在领导过程中往往以“假大空长”为主,从而导致领导干部的“失语”。党的领导干部一旦出现话语的缺失,不仅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升有不利影响,还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激情与干劲产生消极作用,最终导致党的群众基础松散化。
以人民为根本,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首先,处理好大众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内在一致性关系。在中国,政治话语正体现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一致性。大众话语在政治话语作用之下方向明确,有助于大众话语的正确性、合法性形成。如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就是通过政治话语中蕴涵的大众话语体现出来的,如果大众话语脱离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很容易迷失方向。另外,大众话语实现了对政治话语的阐释、延伸与巩固,政治话语是宏观表达,而大众话语则是微观表达,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其次,促进大众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积极转化。学术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提升与巩固基础,学术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可以为大众话语提供有效的支撑,反之学术话语也应从大众话语中提取一些实践素材,从而贴近人民群众,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学术话语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进而转化为大众话语,起到引导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作用。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的积极转化,通过话语主体、话语内容以及话语方式的转化,促使话语方式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易让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再次,合理借鉴传统话语中的“营养元素”。传统话语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积淀,能够留存至今的必然是具有一定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对人民群众的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也会影响到国家意识形态发展中的各个方面。突破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失语”境地,对传统话语中的“营养元素”应予以合理借鉴,处理好传统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对西方传统话语应进行批判式的借鉴,对其包含的内容应合理提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话语应进行学习和继承,并且做到与时俱进,将其融入到大众话语之中;对中国的传统话语,应选取其中的优秀部分,进行合理吸收和发扬。
最后,使“大众话语”与“大众的话语”科学互动。“大众话语”与“大众的话语”是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两者在涵盖范畴和主体构成等方面都截然不同。“大众话语”是面向大众的话语,具有引导、示范功能,以及特点的范畴界定和指向性,相比“大众的话语”范围更小,其话语主体只能是大众,主体构成范围较小。而“大众的话语”则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类话语,有一定的随意性。“大众的话语”涵盖的内容更广,其外延也更加丰富。“大众的话语”的话语主体除了大众之外,还包括了社会中多个领域的工作人员。处理好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科学互动,才能更好地维持大众话语的作用影响力,真正成为大众的语言。
(作者分别为常州大学讲师;常州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吴荣生:《大众话语: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新维度》,《理论学刊》,2016年第3期。
责编/贾娜 美编/杨玲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