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氮肥运筹对机械化插秧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
2018-03-12孙永中
孙永中
一、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探索水稻盘育毯苗机插最佳氮肥运筹方式,研究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群体质量、稻米品质的影响,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材料
1.土壤与茬口
供试土壤类型为浅位勤泥土,耕层土壤养分:有机质30.3克/千克、全氮20.1克/千克、有机磷11.7毫克/千克、速效钾158.5毫克/千克。前茬小麦产量425千克,麦秸秆全量粉碎还田。
2.肥料
供试氮肥为尿素,含N量46%;磷肥为普通过磷酸钙,P2O5含量为12%;钾肥为氯化钾,K2O含量为60%。
3.品种与栽培方式
供试品种为南粳9108,采用盘式软盘旱育秧,秧龄18天,栽插方式采用机械插秧,行株距30厘米×13.2厘米,每亩1.68万穴。
三、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氮肥运筹方式为主区,品种为裂区,小区面积为25米2(5米×5米),重复两次,小区间筑埂高30厘米、宽20厘米,并用塑料薄膜包裹,两边各入土20厘米,防止串肥,重复间留有排灌水道,各小区单独灌排水,四周设保护行。
总施氮量为18千克/亩,试验设置5个氮肥运筹方式,分别为:A.基蘖肥:穗肥=3:7;B.基蘖肥:穗肥=4:6;C.基蘖肥:穗肥=5:5;D.基蘖肥:穗肥=6:4;E.基蘖肥:穗肥=7:3;F.无氮处理作为对照(CK)。基肥栽前2天施入,分蘖肥于栽后5天施入,基肥和分蘖肥等量施用;穗肥分别于倒4叶、倒2叶等量均施。磷肥和钾肥全部做基肥,P2O59千克/亩和K20.15千克/亩。其他栽培管理按常规高产要求实施。
2.试验经过
试验于2016年5~11月在建湖县近湖韩金刚家庭农场进行,6月8日播种,6月26日插秧,移栽叶龄3.4叶,秧龄19天,7月22日排水搁田,9月1日抽穗,10月25日成熟期取样测产,10月28日割实产。
四、测定项目
1.土壤肥力状况测定
试验田确定后,在小麦收获后耕作施肥前取0~20厘米耕作层混合土样,进行肥力状况测定。
2.叶龄进程与群体茎蘖动态
移栽结束后,各区定点10穴定期调查:拔节前5天观测1次,拔节后7天观测1次。
3.主要生育期叶面积指数测定及干物质测定
主要生育期分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不同生长水平群体区取3穴为1个样本,用长×宽×0.75测定叶面积,抽穗期测定叶面积时,将叶面积分为总叶面积(取有茎蘖的叶面积)、有效叶面积(有效茎蘖的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有效茎蘖三张功能叶的叶面积)。测定地上部干物质时,先风干后恒温箱烘干称重。
4.产量及穗粒结构测定
收获前,各区采用五点取样法测定单位面积有效穗、穗总粒、结实率、枝梗及颖花退化,千粒重采用水漂洗法去除空瘪粒;割实产每小区割中间4行,折6米2单收、单脱、单晒、单扬、称重。
五、试验结果
1.茎蘖动态
氮肥运筹方式的茎蘖动态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有效叶龄期、高峰苗、有效穗随着基蘖肥用量的提高而增加,即基蘖肥用量越高,亩总苗数、有效穗越多。
2.叶面积动态
从表2可以看出: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在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的叶面积增长动态与茎蘖动态相似,即随基蘖肥比例的增加而上升,与对照相比优势十分明显。
3.干物质积累
氮肥运筹不同方式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各处理问与对照间不仅是叶龄临界期、拔节期、抽穗期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时期的亩干物质积累也随基蘖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C、D、E运筹方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61.87%、65.69%、63.64%。不同运筹比例的亩干物质量见表3。
4.产量结构
從表4可以看出: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处理间的有效穗、产量、枝梗和颖花退化均随穗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而结实率、千粒重问差异不明显;而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差距可能与稻谷千粒重采用漂洗法有关。
六、小结
田间氮肥运筹对机械化插秧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建湖县土壤为勤泥土,稻麦采取连作茬,每亩总施氮素18千克的前提下,N:P:K=1:0.5:0.83,南粳9108氮肥采用基蘖肥时,与穗肥比例为6:4或7:3容易获得750千克左右产量水平;大面积生产中,在每亩总施氮素18千克前提下,适当提高基蘖肥用量水平,有利于促进本田秧苗早发,够苗期提前,易争足穗,生长期干物质积累增加而易获得高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