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上“吹吹腔”
2018-03-12李雨霖
李雨霖
每逢正月初三,大达村里锣鼓喧天,一年一度的“吹吹腔”戏开演了。这些暂时放下锄头的农民演员们,从腊月三十就开始忙碌着,年三十装点戏台,称为“福满福五”;初一迎本主,安排演出活动;初二闹新春,挨家挨户筹集经费;初三至初六,正式登台唱大戏,四乡八寨云集大达,好不热闹。春节前,我们赶到这里采访时,恰逢大达村在作节前排演,我们有幸欣赏到这一流传久远的剧种。
大达是一个古老的村子,因始祖张大达得名,逐渐发展成云龙县人口最多的白族村子。村里人大多姓张,崇尚耕读家风,清代还出过进士。为了活跃村里的文化生活,清道光二年,专门派人到洱源去学戏,这样,“吹吹腔”戏就引入了大达。村里有一块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的碑,碑文是村规民约,其中就有各村来看戏要遵守的条款,可见当时大达“吹吹腔”戏就已经有了影响。
戏还未开演,古戏台前就已是人山人海,一色猪肝石板铺地的台阶式广场,足足容纳了上千人。村里每家人几乎是阖家出动,年纪大的自己带了板凳坐在前排,年轻的站在后面,小孩们四处游走、爬高窜低。戏台是1934年重建的,有四层,为“丁字形一阁两翼”式建筑,楼上高悬“共乐春台”。台内有化妆室、排练室、候台室、道具室,很是正规。
台下的喧嚷静了下来,台上先出来的是乐队,在台侧坐下。接着出来一个老者,用白语说了一段话,大概是敬献天地一类。又出来一位武将打扮,脸谱是铜锤花脸的演员,直接上了戏台中央的桌子,一动不动;老者转回后台,提了一只活鸡上台,作供奉状,口中念着唱词。旁边的老乡告诉我们,每场演出的第一出戲叫“三出首”,是由扮演的财神、魁星、天官登台赐福给大达村。
第二出戏是村里戏班自编自演《竹林拾子》,是反映白族人家日常生活、宣传勤劳致富的现代戏。整出戏语言通俗,风趣诙谐,表演起来轻松活泼,在传统唱腔里加入了许多白族的山歌小调,让全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虽然我们听不懂唱词,但还是能感受到欢快幽默的气氛。之后,又演了许多剧目,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这些演员都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170多年的演出历史使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只要学会一些折子戏,就可以登台边学边演。“吹吹腔”戏的寓教于乐,使大达村的社会风气良好,经济发展也在云龙县的前列。
傍晚时分,我们离开了大达村。这里的热闹还要持续下去,然后就是明年、后年……已经流淌了170多年的“吹吹腔”戏,还将伴随着四围稻菽散发的幽香,在这个山村里再继续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