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来的天作之美
2018-03-12冯琰
冯琰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始终鲜活在绮丽、壮阔的传说里。无论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雄峻深广的河谷,还是遗珠散落的古村落,神秘多彩的少数民族,都不断引来一拨又拨的旅游热潮。然而,同样在丽江,却有一个名字知者甚少,知道的人也言之不详。这个名字伴随着一张图片而来,仿佛天空之城一样神秘而充满莫名的吸引力。画面上只见一块巨石,山一般大小,兀立江边,巨掌般托住一片纳西村庄,遗世独立地面对着滚滚江流。此后,“宝山白石寨”这个名字就深深扎进了脑海。
所有登上玉龙雪山的人不会想到,就在山的另一面,悄悄藏着一个纳西古村寨,一藏就藏了七百多年。要追索一个地区的历史,尽可以翻查史书,检索出完整的来龙去脉,而“宝山白石寨”可查的史料并不多,只看到像身份证信息一样写着:隶属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吾木村,也称“宝山石头城”。这个村寨,更多的是传奇:一座从石头上开凿出来的纳西古寨,一个与“元跨革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地方,仅凭冷冰冰的史书记述岂能完整讲述!
前往白石寨的路曲折幽深,像歷史的回溯一样徐缓。尽管它离丽江古城只有126公里,却满满当当走足4个小时。一路的山高谷深,一路的流水淙淙,一路看云看雨的转换,似乎要蓄足一个现代人远离大都会的心情,要在这段路途中沉淀出清净如水的安然,如此,才足以面对一个从元代矗立至今的古村寨,面对历史无尽的沧桑和无法言说的悲悯。乘坐在现代交通工具上,这样的路途其实不算什么。透过史书望向遥远的南北朝,纳西先民举家迁徙的步伐在深山巨谷中显得特别渺小,但正是这些渺小的脚印,走出了一片新天地。那时的宝山为州,境内山脉纵横,河谷深切,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元史 地理志》里说:“其先自楼头(宁蒗县永宁)徙居此二十余世。”这支英勇的摩梭人从永宁迁居宝山,看中了这里自然条件的优越,同时拿出十二分的勇气在巨头上开凿城寨。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艰难地修筑石级梯田,从峡谷深处层层而上,直达距河谷两三千米的高坡!站在湿热的江边向上仰望,无法言语,只有仰望的姿态可以表达内心深深的震撼和敬意。每年5月,滚滚麦浪会告诉你,这些纳西先民们有着何等大无畏的勇气;每年10月,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晃出七百多年自给自足的逍遥。正是这些错落有致的梯田,使得宝山白石寨数百年来遗世独立,远离喧哗,作为一种安静的人类文明存续至今。
巨石上的白石寨平均海拔1720米,没有河谷中的潮热,相反全年气温恒定,宜人居住。这座始建于公元1277年的寨子,当时为丽江路宣抚司所辖的七州之一的宝山州治所,纳西语叫“刺伯鲁盘坞”(宝山白石寨)。整座寨子建在一块巨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面积0.5平方千米,北面太子关,南面岩石渡绝壁,整个寨子三面峭壁,势如刀削。东面是滚滚而来的金沙江,石寨这一侧的陡坡直插急流,全然一副易守难攻的态势。居民在寨子四周加筑了一圈五尺高的石墙,使得石寨更易防御和掩护,东西两座石门一关,真正的“天险之城”呈现在眼前。寨子西高东低,山岩起伏,所有房屋都依地势构建,错落有致。木结构、黑瓦、砖或泥墙,这些典型的纳西风格会令亲切感油然而生。而整个寨子的道路就在巨石上顺势开凿,各种生活用具也多就石材打造,令人随处感叹居民们的智慧和巧工。
白石寨少有游客,只偶尔有背包驴友来一探究竟,因此每一张陌生的脸都会引起村民的驻足,然后是爽朗的一笑,指引你可以借住的民宿。当你入住,请你开窗,层层屋顶次第向下,金沙江对岸的山峰插破湛蓝的天空,没入云层,令人产生一瞬间的眩晕,又久久地把自己定格在窗框内,任双眼饱览壮阔的风景,思绪翻滚进涛涛历史洪流。南宋末年,蒙古军队正面进攻江南因长江天险受阻,于是脑洞大开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军事计划——由太子忽必烈率铁骑数十万从现在甘肃一带渡黄河直下甘南,经松潘、泸定而穿越整个川西藏区,去攻打当时的南诏大理国,以对南宋形成南北夹攻之势。行军至金沙江天险太子关时,蒙古士兵按北方渡河的方法,用动物皮吹制充气成为“革囊”以渡江,孙髯翁《大观楼长联》提到的“元跨革囊”即典出于此。在江边,忽必列接受了丽江土著首领的降迎,再长驱直入,一举灭了大理国,完成了对南宋的合围。也由此,元对云南的统治比统治江南早了近20年。从蒙古高原跨甘肃、四川两省的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直下云贵高原,这种令人目瞪口呆的千里奔袭战略来源于何等雄壮的气魄,我们已无从考证,但一想到对元朝统一全中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元跨革囊”就发生在白石寨旁的太子关,内心那种澎湃感简直莫可名状。老人们讲,当年土著首领降迎忽必烈大军之后,要在金沙江畔兴建军寨驻守,于是选中具有天然之势的巨岩建城,从此就有了宝山石头城,也许这个说法更为可信,毕竟,在这样的地势上筑城,仅凭平民之力实在无法想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