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论析

2018-03-12于东恩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于东恩

摘要:纵观习近平40多年的为政之路,能够发现其言行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为民、爱民、富民,应群众之所急,给群众之所需,去群众之所恶。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和政治特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亲民爱民;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8)01-0018-08

习近平于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大命题。此后,他多次讲到“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等。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再次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人民公仆”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有其新内容、新思路、新形式、新方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一条就是要领会与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本”“官本”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对立的是“民本”。这里的“民”,是群体概念,意指老百姓、群众;“本”意为根本、基础。“民本”就是统治者要以老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政权的基础,既是政治思想,又是执政理念和治国策略。

民本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夏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周人总结夏商以来的亡国之训,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民本原则,以此告诫君臣只有重视百姓的意志,安民、养民,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得到丰富发展。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孟子重视“民心”对统治阶级的影响,阐释了民心对得天下的重要性;荀子将君民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至此,“民本思想已初具系统性。”在秦汉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民本思想一直都有体现和发展。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主张由公众制定“天下之法”取代君主“一家之法”,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民本思想。

我们对古代的民本思想要辩证分析、批判继承,接受其合理内核,摈弃其消极影响。在古代民本思想中,民众是客体、手段,君主是主体、目的,客体为主体服务,手段服从于目的。“统治阶级重民是为使民、为民是为用民、爱民是为牧民,可见,民本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君。”毛泽东对其虚伪性有清醒认识,早在1943年就指出:“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是西方文化的范畴,是一个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概念,起源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与“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相对立。这里的“人”,是指摆脱了神的控制和物的束缚,有自己独立思想、自由权利和价值追求的人,是具体的人、作为生物的人,既是类概念,也是个体概念,与“神”和“物”相对立区别。“本”指的是本源、主体、中心。“人本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本源和主体,应以人类自我为中心。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车尔尼雪夫斯基、马斯洛、萨特、谢勒等。

在漫长的宗教统治的中世纪时期,人们饱受“神本主义”的束缚和摧残。文艺复兴后,人们挣脱了以神为本的枷锁,又陷入以物为本的牢笼。“在摆脱神学统治和束缚之后,追求物质生活的幸福和精神自由就成了西方人所特别关注的主题……形成了见物不见人、物欲横流的历史画面。”在反对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过程中人本主义思想逐渐形成。

同時,人本主义思想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产生的,是反封建专制的产物,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别需要,具有尊重人,主张人人平等、自由的特征。“它用‘人道来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个人幸福,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宗教神学,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伟大,肯定人能充分发挥其智慧、知识和力量,肯定人的努力能揭示出宇宙的秘密,并为人类谋取幸福。”

(三)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为本

“人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初心”,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历代党的最高领导人都对此有深刻论述。

毛泽东以辩证唯物的态度,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把这一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共产主义原则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民本思想:一是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二是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出发”。三是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使其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

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定义为“使人民满意”。“人民满意”的根据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民本思想:一是“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党只有公益、公利而没有也不能有自己的私利;二是评判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要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和政府要着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三是“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发展”。endprint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原则。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要求“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中,“以人为本”是其核心,是与时俱进的民本思想,是对“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发展观的纠正。在对以人为本作解释时,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它与我们党提倡的为人民利益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完全一致的。”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艰苦锤炼过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良好家风的熏陶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首先来源于他的家风、家教。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被毛泽东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与群众心连心。他治家有方,以身作则,艰苦朴素,严格要求和管束家庭成员,不允许任何人有特权思想和高高在上。据习远平回忆,在父亲心里,人民是他的根。在洛阳耐火厂期间,“谈笑有乡邻,往来皆百姓”,习仲勋经常泡澡堂子,目的是与人民“泡”在一起,与人民坦诚相见。他曾在天安门城楼观礼时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仲勋鼓励、敦促乃至命令他的孩子们走近人民、与人民不离不弃、与人民同甘共苦。可以说,习仲勋朴素而坚定的人民情怀以及身体力行深深地影响着习近平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优秀文化的滋养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源于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园的课堂,从福建到浙江,从基层到中央,日积月累,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形成了扎根灵魂深处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习近平深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为习近平提供丰富的思想营养,给习近平留下深刻的民族印记,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最直接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从已披露的资料看,习近平对传统文化有着根本的认同和深入的研究,汲取了其中忧国忧民的文化基因,培养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人文情怀,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生根、发芽、结果。根据《习近平用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之江新语》等统计,习近平引用典故达135次,引用过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有:《尚书》《诗经》《礼记》《周易》《大学》《中庸》《国语》《战国策》《史记》等100多种,他公开提到的中国古代文人有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苏轼、范仲淹、郑板桥等60多人。

习近平的文化视野既传统,又开放。他立足中国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多元文明,从西方文化中学习借鉴,批判吸收,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受到西方“人本主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在外交场合曾公开提及古希腊、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国灿烂的文化,论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但丁、伏尔泰、康德、费尔巴哈、圣西门、亚当·斯密、普希金、车尔尼雪夫斯基、雨果等100多位西方著名学者,评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等数十种西方典籍。

习近平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基础上形成的唯物主义人民史观,是对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他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塑造、锤炼和巩固自己的人民情懷和人民立场,吸收借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集》《邓小平选集》等关于“民本”的论断,并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知青生活的锤炼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还来源于他7年饱尝艰辛的知青生活。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度过7年知青岁月。那些年,习近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干活不惜力‘有知识、点子多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7年艰苦的农村生活,“不仅让习近平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之中。”

7年的知青生活,培养了习近平深深的人民情怀,为其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也由一个思想彷徨、对前途迷惘的少年,成长为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诚恳、踏实、坚毅、果敢、担当、忧民的有志青年。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记者见面会上,就向全世界明确表达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1500字的讲话中,他19次提到“人民”一词。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endprint

概括起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有四个方面的内涵: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亲民爱民、重视民生。

(一)执政为民

执政为民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直接体现。无论在什么岗位,习近平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秉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他吸收和借鉴了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做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达到稳定人心,取得人心。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克制“官本位”思想,树立正确的民生权力观,不搞“官贵民贱”“以官为本”,不做“以官压人”的事情。

习近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理念都蕴含着执政为民的思想。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讲道:“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面对近3000名人大代表,庄严提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他要求:“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要求政法工作者:“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习近平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亲身实践执政为民理念。在陕北,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他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打造的农具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卖到附近村庄增加集体收入。”“他……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在最基层的岗位上,他用最朴实的方法实践着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宁德,他宁可得罪领导干部,也要赢取民心,坚决查处干部违规私建住宅。到福州后,他建立了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曾经带领福州市区领导,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件问题,并且说,“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在浙江,他带领三级领导,到浦江县接待来访群众,并要求预先告示、广而告之。他用接待来访群众这种方式实践、昭示执政为民的立场、态度,并为广大干部树立一个标杆和榜样。

(二)以民为本

习近平始终站在人民立场,重视“民心向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多次強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着力践行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

“人民立场”是习近平鲜明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人民立场”。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他讲道:“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他在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说:“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同人民打成一片是我们永远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重要保证。”他要求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践行“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

习近平坚信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民心向背是决定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人民要心存敬畏、心存感恩,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他告诫与会同志,“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终也要走向失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他再次告诫全党,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讲道:“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亲民爱民

对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大爱”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特色。“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这首诗,习近平多次引用,充分体现了他关心群众疾苦、亲民爱民的赤子之心。endprint

他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相同的爱。他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他对人民的爱不是仅停留在嘴上,而是用行动来实践。当知青时,“他把村里分配给知青的白面馒头分给乡亲们吃,自己吃糠窝窝。北京曾奖励给知青先进人物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车,那时在当地是十分稀罕的,他却设法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给乡亲们用。”离开陕北后,习近平始终没有忘记那里仍然生活贫困的乡亲们,他先后帮村里通电、修桥并翻建了小学。他还曾自己掏钱支付费用,把身患重病的梁家河农民兄弟接到福建治病。1992年秋天,习近平专程回梁家河看望老乡,他挨家挨户走访,为贫穷老人带去慰问金,给每家的孩子们带去新书包、文具和闹钟。在离开陕北整整40年后的2015年春节,时任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他给每户人家带去了年画、对联、米、面、油、肉等年货。

(四)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落脚点。习近平非常注重民生问题,尤其是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安康,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温饱冷暖、脱贫致富。

习近平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时他要求,“我们要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习近平经常下基层访贫问苦,调研扶贫工作,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特别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关注民生体现在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习近平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主持召开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时进一步指出:“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他要求:“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身先士卒,以身示范,深耕基层,踏实亲民,始终走在发展民生、改善民生的第一线,做与人民心连心的“平民书记”。“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正定,短短两年,他跑遍了所有村,深入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冷暖。在宁德任期内,他跑遍了全区绝大部分乡镇,推动改造茅草房,为船民修建住房,使他们安居乐业。到任浙江后,他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并且五到下姜村,做到进农户、到田头、听民声。正是这种作风,使习近平赢得赞誉,也是他重视民生的最好见证。

关注民生还体现在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政策上。当选总书记后,习近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心中时刻惦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此后他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习近平的精准扶贫理念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精准扶贫推向深入。

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意义

(一)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民本”思想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其最高境界是“为民做主”。“为民做主”相对于“神本”“君本”思想与草菅人命、鱼肉百姓的做法相比是进步的,但它剥夺了老百姓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其官在上、民在下,官为主宰、民为仆从的实质说明了这种“民本”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中国共产党人把“为民做主”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都要“以人为本”,做“人民公仆”。在中国共产党的语境里,群众是主人,党员干部是仆人,其核心要义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历史的进步。习近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赋予“民本”新思路、新形式、新方法。在浙江时,他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他告诫干部:“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就任总书记后,他进一步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endprint

其次,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倡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包含时代进步性的“民本”思想。但孙中山穷其一生也没实现这个伟大理想,“三民”主义只是个口号。中国共产党接过民主革命的大旗,把“三民”主义一步步变成现实。习近平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发展了“三民”主义,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民族”主义更新、更高、更大的内涵;坚持执政为民,提出的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等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权”主义;发展民生,亲民爱民,兴民富民,着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等理念,丰富和发展了“民生”主义。

再次,赋予“人本主义”以中国特色。“人本主义”是学说、是思潮,也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权的执政理念和政策。美国的林肯总统曾提出过著名的“民有、民享、民治”理念,这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化,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口头上是民主政治,人人平等,实际上是金钱政治,人被物化,没有雄厚资本的普通民众不可能真正拥有、享受治理国家的权利。所以,林肯的“三民”主义和人本主义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具有一定的虚伪性。习近平为避免其虚伪性和局限性,把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结合起来,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政治素质,提高经济收入,提高文化水平,为“民有、民享、民治”奠定坚实的基础,赋予其中国特色,使其在中国成为现实。

(二)助力中国梦,助推“四个全面”战略

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惠及每个中国老百姓的国家战略,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全面体现。反过来,践行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也有助于实现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老百姓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落到实处,真正践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唯物主义历史观,紧紧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民,目标一致、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中国梦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

“四个全面”作为国家战略,体现了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同时会为“四个全面”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人民的参与,习近平多次提到“人民主体”思想,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主力,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事,它必须调动亿万人民的参与才能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多次强调民生工程,提出精准扶贫,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亲民爱民,兴民富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句空话;全面依法治国,其中一条就是要切实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一切正当权利、权力和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民本思想的应有之义;全面从严治党,旨在赢得民心,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这就要求全党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群众路线,持之以恒反“四风”、反腐败,获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拥護。“四个全面”的每一方面都渗透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光辉,都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助力。

(三)有助于实现政治清明

习近平任职地方时,就对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恶痛绝。就任总书记以来,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坚决反对“四风”,反官本位,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强力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运用到党风建设和反腐领域,逐渐实现清正、清廉、清明的政治生态。

在浙江时,他就指出:“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克服和纠正那种‘当官做老爷的封建习气……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要求党员干部“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

就任总书记后,他更加重视对官员权力的约束和发挥人民监督权。他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告诫全党,“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他要求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并确定“好干部”的标准,那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号召所有干部都要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也是民本思想的优秀践行者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并且强调发挥人民对权力、干部的监督作用,他要求“各级干部要多沉下身子、走进群众,就从严治党问题多向群众请教”。并说“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意见,应该欢迎他们批评指出”。强调“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一直坚持人民立场、以民为本和民生优先的原则,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人手,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全体党员干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深刻领会并身体力行,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人民立场,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热爱人民,脚踏实地,深入基层,干在实处,兴民富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公仆。endprint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