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七郎》
2018-03-12陈俊彦
陈俊彦
柳泉居士笔下不乏奇闻轶事,《聊斋》虽以写花妖狐媚见长,叙灵异奇幻之事,但其中也有不少名篇抒发挚友忠勇深情,更是在大量散文中写尽人间百味、世态炎凉。在众多的美文之中,《田七郎》无疑是二者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田七郎》开篇切入点极小。从民间一人讲起——此人便是武承休。这倒很有蒲留仙的特色:写人记事时常不以文题中所点明的主人公处落笔,而着手于另一看似与其毫不相干的一人,再娓娓道来,引出主人公。武承休其人,“喜交游”,这短短三字,道出其交友之广泛,后文与田七郎结交就在情理之中了。接下来,他所结交的都是何人呢?“皆知名士”。然而,他却被告知“皆滥交”,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更离奇的是,此语竟是他一日“夜梦”所得,并且,梦中人让他去结交田七郎。虽仅仅几十字,却给田七郎的登场渲染上浓厚的传奇色彩,无疑让武承休惊奇了。读者自然亦如是。然后,问明住所,武承休便前去“敬谒”,其恭敬态度可见一斑。
本文的主人公——田七郎在这里便正式亮相了。“年二十馀,貙目蜂腰,着腻帢,衣皂犊鼻,多白补缀。”看看,此人果然不同凡响,虽衣着简朴,却生得健壮威武,血气方刚,活生生一条好汉。不仅如此,七郎也并非一介莽夫,他“拱手于额而问所自”,足以见其修养。暂且仅凭上述几句,田七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随后走进破屋又见到什么?“虎皮狼蜕,悬布楹间”,显然,他是猎户出身,且及其勇猛,但仍是贫困户,“就地设皋比”为座。二人相谈甚欢,七郎的性格也就显露出来了。他“言辞朴质”,武赠予钱财,他“不受”,盛情难却才“受以白母”,最终还是“固辞不受”。可见,他绝非平庸之辈,既忠义不受无功之财,又孝顺听从老母之言。老母对七郎说了些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她给武相面,发现其“有晦纹,必罹奇祸”,实际上为后文变故做了暗示,埋下伏笔;其次,她还说“恐将取死报于子矣”,寥寥数语便道破七郎为人重情义,凡受滴水之恩也必当涌泉相报。同样地,这也正是之后七郎命运走向的必然因素。田母何其知子乎!难怪武“深叹母贤”,当然也让他“益倾慕七郎”。也正是因此,“翼日,设筵招之,辞不至。”
难道武、田二人的缘分就此断了吗?转机恰如其分地出现了。这正是作者掀起的第一波——武购虎皮而蓄不足偿,田妻病逝而无金安葬。七郎虽勇猛而无所猎获,也正是家贫原因之一,又遭逢丧事,让他陷入无尽困窘;而武此时把握机会“亲临唁送,礼仪优渥”,实乃心机缜密的明智之举。然而,这也就必将导致“七郎终以负债为憾”,使二人在心理上形成巨大落差,武便因七郎之惭愧而占尽优势,先不管有心抑或是无意,这一着让二人之间继续维系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不过,依下文来看,武的一系列举动定是费尽心机想要留住七郎并与之结交了,因为他又放了一把火,烧起了二人情谊的高潮:在七郎仍未能报偿之际,再次赠予他新衣,加深了他心中的愧疚和感激,自己一如既往地站在了心理的制高点。可怜的七郎只好每日回兔鹿以示报答。可是有个疑问出现了:七郎若卖出这些猎物所得钱财与武给予的援助相比,这种回报真的值得吗?如若不值,那武之所为反而是对七郎残忍的伤害,不是吗?这样让七郎的内心受折磨,生活却也不见好转,武是真心对他好嗎?又恐怕是好心办坏事了吧?我不清楚,也想不明白。但这时,伟大的田母又出现了,他叱咄武,使他“惭而退”。
这又是一个低谷,可天才作者再度掀起波澜——七郎争豹伤人被捕,武斥重金贿赂邑宰和仇主以相救。这样一来,救命之恩便让武从此在心理上占了绝对的上风。田母也没办法了,只能让七郎尽心忠诚相待。
当然,如果就此了结,文章算是完整了,但也算不上一篇佳作,更不可能被收入《聊斋》。这时候,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武、田二人共寝,三仆卧床下,七郎祖传宝刀竟鸣跃出匣,说明床下三仆中必有恶人。想不到吧,意外就这样出现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夜晚。
“一日,武他出,留林儿居守”。正是由于这一安排,悲剧才得以发生。“林儿突出勾戏”武长子新妇王氏,王氏被其夫武绅及时救下。林儿躲进某御史家中,索之而不发。七郎知道了,“颜色惨变,终无疑语,即径去”,不知所踪。武家报官告林儿,可是御史家包庇,县令受指使放了林儿。林儿还得寸进尺、仗势欺人。“意益肆”“倡言”“诬”几词描绘透彻其丑陋面目。正如田母所言,武家“罹奇祸”:林儿残死,御史家反咬一口,串通县令打死武叔。其实,稍微一想,林儿之所以“被人脔割”,正是因为田七郎要除奸佞以报武之恩德而为。官府的无理行径自然加剧了七郎的愤怒,便刺杀御史之弟。县令侥幸逃脱一时。七郎最终因寡不敌众,自刭而死。若是这样,武家必定逃不掉干系,但奇迹再度发生,县令验尸时被七郎尸体跃起砍杀。
武、田二人的缘分至此也就走向了尽头,武痛哭厚葬七郎。八十余岁又为七郎之子指明墓冢之所在。又一个细节应当注意,作者写七郎被弃于原野之尸时,特别点出“禽犬环守之”——忠勇之士啊,受到大自然的景仰,莫非七郎是神?
通篇观之,蒲松龄先生在行文间不时留下暗示、设下悬念、埋下伏笔,在后文中又巧妙精细地揭示其发展,一隐一释,在充满传奇笔墨中穿插进许多亮点,令人读来拍案惊奇,又回味悠长。
这不仅是传奇神秘的文学,更是隐与释的至高艺术。
[作者通联:重庆市南开中学 指导教师:黄思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