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2018-03-12
妇科疾病由于其特殊性,妇科发病率比其他系统疾病要高[1]。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健康[2]。宫颈癌的发病机理复杂,但宫颈癌的发病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多年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的[3]。近年来,临床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的研究增多,出现了HPV的预防疫苗[4]。本次探讨HPV与宫颈癌的关系,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200例,其中宫颈癌50例,年龄41~50岁,平均(44.29±3.20)岁;150例癌前病变中: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CINI)50例,年龄40~50岁,平均(44.67±3.57)岁;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50例,年龄42~50岁,平均(44.64±3.58)岁;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50例,年龄41~50岁,平均(44.67±3.65)岁;同上选取宫颈炎症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0~50岁,平均(44.56±3.76)岁。三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是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在手术前通过阴道镜检查进行病理学确诊分组。对患者进行取样,避开经期,医务人员通过取样刷子插入宫颈的外口,逆时针的方向转动5周,取出后放入专门的液体进行HPV送检[5]。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宫颈癌组患者的HPV阳性率96%,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HPV阳性率80%,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HPV阳性率62%,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HPV阳性率50%,宫颈炎症组HPV阳性率22%,恶性程度越高,HPV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5,P=0.014),见表1。
3 讨论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危害较大,如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的生命[6]。宫颈癌的发病过程复杂[7],宫颈癌一般是基于宫颈上皮的类似瘤样变和不典型的增生等癌前病变发展而来的[8]。HPV是人乳头瘤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危险因素,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能够推动宫颈上皮的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或者浸润癌[9-12]。通过本研究发现,宫颈癌组患者的HPV阳性率96%,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HPV阳性率80%,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HPV阳性率62%,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HPV阳性率50%,宫颈炎症组HPV阳性率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恶性程度越高,HPV阳性率越高,反过来,HPV对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典型的正相关性,提示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阻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能够起到防治宫颈癌的目的。
表1 不同组别患者HPV阳性率统计表
[1]李风艳,于利君.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载量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6): 3735-3737.
[2]铁炜炜,葛芬芬.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高危型HPV16感染与HLA- Ⅰ表达的关系 [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2): 66-69.
[3]范丰田,安百芬,袁启霞.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 [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7,11(1):81-84.
[4]杜振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 [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 44-45.
[5]谢建渝,虞柯静,董国强,等.妊娠期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5): 2175-2177.
[6]段蒙.HPV16 E6变异在天津市筛查人群和宫颈病变患者中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5:14-15
[7]李曼红,曾庆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9): 45-47.
[8]热孜宛古丽·约麦尔.宫颈癌发生及HPV感染与肿瘤干细胞标记物表达调控的关系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5:8-9.
[9]黄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 22-23.
[10]卢春冬,徐燕,任玉香,等.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4,27(6): 259-263.
[11]贾英.液基细胞学、HPV及hTERC、C-MY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和随访中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2:15-16.
[12]吴媛媛.细胞学联合病原微生物检测筛查宫颈癌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