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18-03-11薛薇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辅导员互联网+职业

薛薇

【摘 要】本文论述“互联网+”环境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认为新时代辅导员应具备用户思维、平台思维、体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提出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路径:树立用户至上观念,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搭建网络思想教育平台、信息管理平台、沟通交流平台,融合发展;引导学生参与管理,明确参与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完善参与管理的机制,搭建参与管理的网络平台。

【关键词】互联网+  辅导员  职业素养  职业能力  用户思维  平台思维  体验思维  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103-03

“互联网+”环境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的深入使用,辅导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带来了新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活上,利用闲暇时间上网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网络游戏、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上,广泛的信息渠道和学习资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心理上,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队伍,时代的发展与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对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那么,如何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如何改革现有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互联网+”及辅导员互联网思维入手,探索“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及发展路径,以期更好地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一)实现跨界融合。“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实现与各个传统行业的融合。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也进入到一场伟大的信息技术变革之中。“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变革和开放。敢于跨界融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增强教育工作的网络适应性。目前,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追求。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它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但是它又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让适者生存,促使辅导员能够主动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创造新的职业发展路径,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

(二)重塑师生结构。“互联网+”环境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教育模式。高校师生结构的重塑,带来的是师生关系、信任关系、管理规则的转变。首先,互联网变迁了师生关系结构,辅导员不再是固有的管理者身份,大学生的伙伴、服务者、知心姐姐等身份在一定条件下自由切换。其次,互联网重新塑造和建立了信任关系。在网络这个智能社会里,减弱了信息不对称性,辅导员通过网络连接了师生情感,线上线下与大学生展开交流,逐步建立契约和信任,产生新的人际关系。最后,互联网降低了高校管理成本,把管理的主動权交给大学生,让他们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改变传统的管控模式,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效率。

(三)尊重学生发展。陶行知认为:“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陶行知十分重视人的个性,他把个性发展看作创造力之所在。“互联网+”的力量如此强大就在于它对大学生人性的尊重,用户至上的理念及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一方面,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具体化、形象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应正确对待大学生网络需求和个性发展,以自身的职业修养和人格魅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另一方面,人性既是体验,也是合作。尊重大学生人性的发展,可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增值服务。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应借用网络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把说教管理转变为合作管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的“互联网+”思维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应该重新审视校园、学生、管理,借助互联网思维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形成新的互联网态度、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开辟工作新路径,从而促进高校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一)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起点。它要求辅导员重视学生,事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当下,互联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于它是即时沟通工具,是信息载体,是传播渠道。如果说传统管理满足了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那么用户思维则利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第一,用户思维是打动人心的思维。传统的管理思维是一种告知思维。辅导员通过大量的通知、文件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仅仅是事实性的告知,以辅导员各项工作的完成为最后评价结果。而用户思维是一种打动学生的思维。比如发通知文件时给学生相应的标注和解释,不发通知文件时给学生日常生活的提示,让学生感知辅导员时时刻刻在帮助自己、关注自己。工作中多增加一些情感设计,让学生在与辅导员的交往中得到重视、感受快乐。通过此种方式对学生传播辅导员工作的态度及情怀,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第二,用户思维也是信任和认同的思维。打开学生心扉只是管理的第一步,带给学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辅导员可借助QQ、微信、微博等线上交流,让学生体验辅导员的管理方式和人格魅力,成为兴趣、爱好、观点一致的群体,从而得到线下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既便于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也可以考验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平台思维。平台思维提倡“开放、共享、共赢,它的精髓在于打造多主体的共赢共利生态圈”。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利用网络开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获取和选择信息并将正确的观点传播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现有的高校网络平台主要依托校园网进行,包括电子邮件、QQ、微博、微信、易班,等等。通过网络平台,辅导员进行用户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事务管理及互动交流。可以说网络平台成了一种新型管理工具,实现了高效交流,有助于创新辅导员工作方式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师生关系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取得信任,增强了师生凝聚力。当然,网络平台的广泛运用,要求辅导员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综合运用网络的能力,转变权威式的管理管理,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学生管理中,用丰富的情感和专业的服务增强网络平台的教育功能。

(三)体验思维。互联网思维是用户体验极致的思维,大学生对网络管理的体验与感受是评价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落脚点。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管理,应做到让学生满意、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和忠诚度,齐心协力支持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让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将大学生体验至上贯穿到辅导员学生管理的整个链条,以管理细节服务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在管理过程中,不是考核辅导员做了什么,而是重在观察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管理感受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其次,把学生体验的满意度作为考核辅导员绩效的重要指标。用户体验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如果学生反应较好并最终认可,就会吸引更多的辅导员借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促进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业绩。最后,如何去实施用户体验是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点。把倾听学生声音变成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从细节出发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用户至上,转变观念。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呈现三个转变:一是被动管理转为主动关怀,亡羊补牢的善后管理方式早已过时,并不是异常情况发生了辅导员才去处理,而是随时获取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管理监督和事前预防,主动关怀学生并得到学生认可。二是群体管理转为关注个人。传统的发通知、读文件、开班会、搞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辅导员应与学生平等相处,把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当作第一信号,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做到抛弃强制善于引导。三是粗放管理转为细微管理。高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常常采用晚点名、开展主题班会、签责任状、写去向登记表等进行粗放管理。利用手机发定位、进行追踪,网上进行安全思想教育,这些细致的管理方式越来越得到学生认可。因此,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也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水平。

2.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辅导员思想观念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进行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辅导员需要提升自己的修养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加强自身修养,增强工作责任观念,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信息技术、探索工作新思路,在服务学生工作成长提升自己,创造价值。其次,明确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摆正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在管理中,深入学生宿舍,主动观察学生日常生活,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倾听学生意见,不断整改学生工作中的不足;生活中视学生为朋友,尊重理解关心学生,以自身经历引导学生成长方向,促使学生主动理解和配合辅导员管理工作。最后,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一味地迁就附和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也要与管理制度相结合。服务是管理的理念,制度是服务的保障,制度是學生管理的行为准则和基本导向。为了充分保障学生的权益,学生代表可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在制度的废改立中给学生提供反馈意见的机会,遇到处分时学生有申辩的权利。只有将管理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管理的意义才真正实现。

(二)搭建平台,融合发展。具体如下:

1.网络思想教育平台—— 校园网站。“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虚拟性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不愿意被动地接收知识,渴望在平等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一切,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变化。这种变革来自“互联网+”时代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个有效的传播平台,使得传播更加广泛和生动。我们选择对校园网进行优化,利用多维图像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在校园网,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内容、版面、设计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及审美需求;打造校园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信息,扩大宣传范围,发起辅导员与学生的在线交流;对校园贴吧进行管理,参与学生互动话题,网上及时发现学生问题,网下进行跟踪处理。通过校园网全程关注,实时覆盖,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2.信息管理平台—— 易班网。面对互联网的新发展,2007年8月易班Web 1.0诞生,2011年改版升级后44所高校开始试点,2015年1月易班全面升级运用,大部分高校开始运用易班网站平台进行“校—院系—班级”的管理。易班平台集文化娱乐、生活服务、教育教学、思想教育为一体,融合论坛、社交、微博、话题、兴趣、社团、站务、优课等一站式服务,是目前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的有效平台。第一,易班网站采取实名认证方式,要求全体师生在线注册,这样既保证健康的网络环境,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阵地。第二,易班的重要功能是班级管理,学生进入到自己的班级,辅导员进行网络管理。在易班网发布话题、通知事务、征求意见、集思广益,打破了辅导员和学生交流时空限制,学生可发挥民主意识通过网站表达自己需要且展示自己。第三,相册分享、利用网盘分享学习和心得、话题互动、活动开展与成果展示、辅导员语录、成长意见和建议等都可在易班网站平台进行。总的来说,易班平台缩短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节省了学生管理的工作时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率。当然,这需要提高学生对易班网站的参与度以及提升辅导员运用易班网进行学生管理的技术和能力。

3.沟通交流平台—— 微博、微信、QQ。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利用微信、QQ、论坛、朋友圈、微博等交流平台进行线上抒发情感、沟通交流。它的优势在于发起话题、交流讨论、得到认可、获得信任。另一方面,按照“O2O模式”,辅导员与学生线上培养的感情,线下可进行面对面沟通,享受线下一对一服务。比如话题讨论方面,辅导员线上设置话题内容,线下开展班会讨论,强调线上线下共同参与;心理方面,线上预约交流,线下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训练;活动方面,线上讨论拟定实施方案,线下利用班会、课间时间号召学生参与。通过网络平台,提升辅导员运用平台进行学生管理的能力,使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参与管理、赋予权力。伴随着“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知识的冲击,大学生的成人意识及消费者意识不断增强,学生成了学校的“顾客”,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满意度来评判学校和老师,管理带给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成了评价管理好坏的标准。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力,倾听学生心声,采纳学生建议,成为高校管理的趋势之一。

1.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和范围。比如参与学校发展建设制定,参与学工处出台的相关辅导员管理和学生管理政策的制定,参与奖助学金评定标准的制定和评选工作,参与学校广播站和校报等媒体宣传工作,参与学生考勤的输入及审核工作,参与违纪处分的批准、听证、申述工作,参与班级管理等。通过参与学校管理,大学生可亲自体验和感受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和处事方法,在参与中学会做事、与人相处、提升能力,从而自觉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在自我管理中全面发展。

2.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构建学生管理听证制度,以学生会或学生代表为成员,代表全体学生提出意见;实施学代会提案制度,民主征求学生对学生管理、安全、就业、宿舍、环境、课程设置等日常生活问题,将提案在学生代表大会上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从而畅通民主渠道,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建立学生申述委员会,保障学生合法权利,对管理中实施的处分有权申述和撤销。

3.搭建学生参与管理的网络平台。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成熟,给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了新平台。比如开发微信平台用于校园信息咨询和交流,它不仅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收集学生的意见并及时做出反馈;通过开通“校长热线”和“书记有约”,加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学生论坛,对学生工作中的奖助金评审和发放、考勤处分、评奖评优等涉及学生利益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总之,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与高校管理,节省了管理在时空上的限制,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熙.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创新[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羅绍康.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1(5)

[4]卓宽裕.“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新探[J].传播与版权,2016(7)

[5]李凤岐.互联网+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6]许琼林.职业素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辅导员互联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职业写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