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欺骗行为中的情感评价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2018-03-11竟文静

神州·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动态变化

竟文静

摘要:本项目采用模拟犯罪范式设计欺骗任务,运用GMT研究方法,探讨欺骗过程中真实刺激和虚假刺激的情感评价。本项研究主要探究在欺骗行为中,欺骗者的注意机制在隐藏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对实验涉及的刺激的情感评价和情感评价的动态变化。通过两组被试对比,探究欺骗者的情感评价及其动态变化是否与知情无辜者有所不同,进而探究以欺骗者的情感评价作为测试谎言线索的可能性,为欺骗行为的研究和现实应用提供新的角度和观点。主要内容包括:采用模拟犯罪范式,考察虚假刺激以及真实反应和虚假反应下的真实刺激引起的情感评价差异。

关键词:欺骗行为;情感评价;动态变化

1.序言

1.1 研究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犯罪行为的调查,“测谎”概念由来已久。基于此,大多数关于欺骗行为的研究焦点集中于如何利用心理和生理的相互作用识别谎言以及如何提高测谎方法的有效率和准确率,而这种研究往往忽略了很多欺骗行为过程中有关信息隐藏或编造的注意加工。欺骗通常需要隐藏某些真实信息和/或捏造虚假信息。这涉及到欺骗者的注意过程,而注意选择会影响人们对刺激的情感偏好。

在某种程度上,欺骗行为可以看作是一个在注意选择机制的基础上,欺骗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当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信息之后,被选定的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位置,因此欺骗者易于对此信息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同时,欺骗者也可能刻意回避某些真实信息,从而进行注意抑制。注意的指向和抑制,则是注意对信息的一种取舍选择的过程。注意的这种选择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刺激的情感偏好。在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研究中,对刺激的注意加工可能带来两种不同的情感偏好现象,即仅暴露效应(Zajonc,1980)和情感低评(Fenske & Raymond,2006; Raymond,Fenske,& Westoby,2005)。前者暗示了对刺激的注意选择会增强情感评价,后者说明了对刺激的注意抑制或忽略会引起情感低评。因此,欺骗者可能因为对隐藏的信息的抑制而导致对这些信息的低评,也可能因为虚假信息的注意加工而增强情感评价。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假设,欺骗行为中的注意加工影响欺骗目标刺激的情感评价,产生情感低评效应。并且,出于现实中犯罪行为的复杂性考虑,犯罪者不會在犯罪行为发生后马上进行测谎测试或情感评价测试,他们可能在几天、几周甚至几年后再进行测试。因此,本研究情感评价测试共进行三次,时间跨度为一周,旨在测试欺骗行为情感评价的动态变化,为将来情感评价在测谎领域的研究探索和实际应用提供新的观点和依据。

1.2研究假设

假设一:欺骗行为中的注意加工影响欺骗目标刺激的情感评价,产生情感低评效应。

假设二:欺骗行为涉及的刺激情感评价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

2.关键词概念界定

欺骗行为

欺骗行为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的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企图,目的是掩盖真相,从中得到某种好处或逃避某种害处(杜亚男,2009)。善意的谎言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调节人际关系,但恶意的谎言则会给个体、企业甚至国家带来重大的危害。了解说谎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究测谎相关线索,对于有效抑制恶意谎言、避免说谎带来的经济损失及安全隐患具有重要的意义(梁静,颜文靖,陈文锋,傅小兰,2016)。

3.实验研究

3.1被试

拟选取32名被试,女性22人,男性10人,年龄在17至28岁之间(M=19.8125,SD=1.9417)。以抽签方式随机确定犯罪组和知情无辜组两组被试,每组角色名16人。

3.2实验工具

(1)针对欺骗者欺骗行为的调查问卷一份。要求犯罪组被试对模拟犯罪行为进行欺骗式回答,无辜组被试对问卷进行如实回答。

(2)针对实验设计刺激的情感评价问卷一份。情感评价采取反向评分设计,分为9个等级,以极度喜欢(1)和极度排斥(9)为两极(即越排斥得分越高,约喜欢得分越低),中间值为(5)。

(3)多导生理仪一台,用于模拟真实测谎场景。

3.3实验流程

步骤一:模拟犯罪情景设置

要求犯罪者进入房间盗取藏有秘密资料的一张黄色的光盘。被试推开门进入房间门没锁,门前有一把抵着门的椅子。房间里有一个书柜和电脑桌。电脑桌上有花盆和几只笔。书柜上方是空的,下面是锁着的抽屉。小偷在电脑桌未锁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把钥匙,用它可以打开书柜下面的抽屉。于是发现一张贺卡,里面夹有黄色的光盘。拿出光盘之后,把贺卡放回原处。被试偷走光盘完成实验(杜亚男,2009)。根据此情景,拟定三组关键信息:(1)进门时推开了一把椅子。(2)偷走了一张光盘。(3)把贺卡放回原处。根据这三组关键信息并指测谎问题和情感评价量表。

步骤二:欺骗反应阶段

在模拟犯罪范式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欺骗者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询问。要求犯罪者通过掩盖真实信息的欺骗行为否认事实。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测谎仪对被试进行模拟测谎场景实验。同时根据欺骗者的反应,在另一个阶段设置知情者,让其观看模拟犯罪情景录像,然后让其对问卷真实反应。

步骤三:情感评价阶段

要求欺骗者和知情者对反应阶段涉及的刺激进行情感评价,并在间隔1天和1周后重新进行情感评价。探究欺骗者和无辜者两种角色关于情感抑制和/或注意加工下情感评价的动态变化。

3.4现场操作流程

被试按照预约的时间来到被试接待室,主试一按照标准化指导语让被试了解本次实验的内容和过程,并告知将参加一轮独立的测谎测试,在表格上记录个被试所扮演的角色,然后犯罪者进入指定实验室实施盗窃,知情无辜者在指定房间观看盗窃录像。为了确保实验的内部效度,在测谎程序之前,对测试者进行犯罪关键信息的询问,确保对关键信息的掌握。测试结束,拆除接在被试手指上的器材,被试回到接待室,完成对情感评价的调查问卷的填写,本次试验结束。

3.5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由模拟测谎实验和情感评价实验组成,实验采取混合设计,模拟测谎实验采用组间设计,运用GMT测谎方法,要求所有被试统一采用“不是”,进行回答(即犯罪组进行虚假回答,无辜组进行真实回答)。

情感评价实验分三次进行,测量在真实反映和虚假反应两个不同的维度下,犯罪组的情感评价及其动态变化,同时以无辜组做对比。

4.结果与分析

4.1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由上述描述性统计显示内容为三次不同时间测量的两个组别分别的情感评价的均值和标准差。从中可知,犯罪组三次情感评价分数均高于无辜组,即犯罪组对实验涉及刺激排斥程度大于无辜组。对其进行方差分析,不同组别的情感评价差异显著,F(1,30)=6.74,p=0.014<0.05,偏η2=0.18.次数(即时间变化)对情感评价影响不显著,F(1.98,59.28)=0.92,p=0.404>0.05,偏η2=0.03.组别和测量次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98,59.28)=0.86,p=0.427>0.05,偏η2=0.03.对犯罪组三次情感评价进行方差分析,F(2,30)=0.69,p=0.508>0.05,偏η2=0.52;对无辜组三次情感评价进行方差分析,F(2,30)=1.47,p=0.24>0.05,偏η2=0.25,两组分析结果表明,测量时间对实验刺激的情感评价影响不显著。表格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犯罪组对实验相关刺激的情感评价得分高于无辜组,结合情感评价问卷等级设计可知:相较于无辜组,犯罪组对实验刺激的情感评价更倾向于排斥,产生情感低评效应。欺骗行为涉及的刺激情感评价随时间变化不显著。

4.2犯罪组对实验刺激的情感低评效应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犯罪组对实验涉及刺激的三次情感评价均高于无辜组。其中,犯罪组三次情感评价评分均高于中间值5,无辜组三次情感评价评分均等于或小于中间值5,结合反向设计的情感评价量表可知,相较于无辜组来说,犯罪组由于对实验刺激的注意抑制促使犯罪组产生情感低评效应。

4.3欺骗行为情感评价的动态变化分析

描述性统计和犯罪组和无辜组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情感评价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即欺骗行为涉及刺激的情感评价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保持相对稳定。

5 结语及讨论

5.1实验结论

依据本次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实施欺骗行为的犯罪者对实验涉及刺激的情感评价相较于无辜者来说更倾向于排斥,即出现明显的情感低评效应。试验中两组被试,在三次内容相同、时间不同的情感评价测试中,情感评价相对稳定。在本次试验中,以无辜组为参照,采用模拟犯罪范式研究欺骗行为的情感评价及其动态变化。在模拟犯罪结束后,要求犯罪组对犯罪行为进行欺骗式回答,而无辜组则对实验进行真实回答。在这个过程中,相较于无辜组来说,犯罪组由于对实验涉及刺激的注意抑制而产生对实验相关刺激的排斥,即情感低评。这种对实验涉及刺激的情感低评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与无辜组一样,情感评价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保持相对稳定。

5.2本研究的不足

5.2.1实验情景与实际情景测谎的区别

大多数实验研究都是基于模拟犯罪情景实验范式的。所有的参与者,包括按照实验者要求偷东西的“小偷”,以及不涉及案件的“無辜者”均经过测谎仪的测试。最后实验结束,他们会得到报酬。在这种情景中,被试不需要面临审判的担忧或者说谎的压力(杜亚男,2009)。相较于实际犯罪情景,这种更少的担忧或者压力,是否会影响犯罪者对犯罪涉及刺激的情感评价,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情感评价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检验。

5.2.2犯罪行为的测试受其他因素影响

本研究主要关注点在于欺骗行为的情感评价受到注意机制的影响,不同的注意类型会影响情感评价,而犯罪者的情感低评则是注意抑制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不同环境背景下心理的差异性,抛开文化、价值观、生活背景等的差异,进行测谎测试结果评判,出现错误的评判结果是必然的。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所揭示的。近年来,国内使用“ 测谎” 仪造成的冤假错案已屡有报道,由于许多人认为心理测试测谎,这种理解严重地制约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顾红梅,2003)。因此,若要讲犯罪行为的情感评价应用于现实测谎,还需要考虑社会文化、价值观、生活背景等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杜亚男.(2009).GMT测谎模式的有效性及其改进[D].浙江师范大学,

[2]梁静,颜文靖,陈文锋,傅小兰.(2016).影响说谎行为的情境因素——基于自我概念维持理论的视角[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05,709-714.

[3]Fenske,M.J.,& Raymond,J.E.(2006).Affective Influences of Selective Attentio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5(6),312-316.

[4]Raymond,J.E.,Fenske,M.J.,& Westoby,N.(2005).Emotional devaluation of distracting patterns and faces:A consequence of attentional inhibition during visual sear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31,1404–1415.

[5]Zajonc,R.B.(1980).Feeling and thinking: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s.American Psychologist,35,151-175.

[6]顾红梅.犯罪心理实案测试及其理性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6):53-57.

指导老师:陈文锋 禤宇明

猜你喜欢

动态变化
何首乌致肝损伤大鼠的动态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心电图动态浅析
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外出务工、家庭老人特征及农村家庭贫困的关联研究
外出务工、家庭老人特征及农村家庭贫困的关联研究
侦查阶段“证据材料的动态变化”监督与控制研究
广西木材产量动态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动态变化的网络系统安全处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