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阅读,找到最“佳”

2018-03-11江苏张守涛

名作欣赏 2018年34期
关键词:文化名人课外书道路

江苏 | 张守涛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便很庆幸自己在年轻时就找到了人生使命,这是我最大的幸运,也是我认为“三十而立”中真正的“立”。这条道路即如我在处女作《说说当今这些文化名人》的扉页上所言:“立志成为学贯中西古今、理通文史哲政,具有公共情怀和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我知道,这条道路漫长、艰辛,且不为人喝彩;但我更知道,这条道路是属于我的,我也是属于它的。就像婚礼上的誓词所言:“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我都爱它,珍视它,直至死亡。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条道路,是我“寻寻觅觅、凄凄惨惨”近三十年方才摸索获得的。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也曾“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梦想着成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且因此本科、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都是行政管理专业。但随着对自己和社会的不断了解,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不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性格也做不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一介书生而已,“一茶一书一人”,足矣。

作为书生,阅读可以说是我最大的爱好,这也许是从小就注定的。小学时,我已读遍叔叔的所有课外书,包括他中学全部的语文课本。每到亲戚家做客,我见到书包括报纸也都如饥似渴地阅读。正是因为喜欢阅读,我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成绩非常好,常常获得老师的表扬。因为看的书比较多,我还在中午集体午休时间为同学们自编自讲故事,很受同学们欢迎,也因此奠定了我写作的爱好和能力。

初中时,我经常在课堂上偷偷地阅读课外书。有一次,被语文老师抓到了,没收了课外书。下课后,他把课外书还给了我,说喜欢阅读是好事,只要不在课堂上阅读就好了。后来,我更加“肆无忌惮”地阅读课外书。那时,我们学校有个老师自己办了个小型阅览室,有很多杂志、图书。我如获至宝,成了那里的常客。我的作文水平也因此获得很大提高,获过学校作文竞赛一等奖,还被学校推荐成了某杂志的校园记者。

高中时,我翻遍了学校阅览室里的杂志,借阅了很多文学名著,如《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等都是那时看的。有时晚上偷偷地打着手电爬在被窝里阅读,即使高三马上要高考了,我也还是通过看课外书来放松大脑。因此,我的语文成绩继续得到提高,高考作文考了一百二十多分。

上了大学,我更是如鱼得水,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埋头书海,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的中西文学名著,也让我有了很多感悟、收获。如《百年孤独》让我意识到孤独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很少有人能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忍受和享受孤独;《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让我知道媚俗是一种社会传热病,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媚俗,时刻保持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人间鲁迅》让我明白,世上没有人生来就是天才,路要一步步走,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耐得住寂寞、痛苦且有梦想、有责任。

更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自己的“精神导师”,他的《铁屋中的呐喊》等书基本都读过。是他启蒙了我,让我的视野和思想大开,意识到世界的另一面及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成为有锐气、勇气和才气的知识分子便是那时萌发的,找一个宁萱那样的红颜知己也从此成了我的渴望。

读课外书应该是我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当然阅读量太少、面窄、不深入也是最大的遗憾。读书之外,我开始尝试真正地写作,担任了校报记者,在校报、《齐鲁周刊》等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虽然很稚嫩,却是我写作生涯的真正开端,给了我写作方面的信心。此外,我还开始上网,并担任了天涯读书、关天茶舍等社区的版主,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时的每个周六下午,我都会在阅览室里阅读杂志,沐浴着阳光,沉浸在书香里,时光静谧而美好,至今回忆起来仍有“余香”。

在南大读研究生后,我在阅读、写作、思考等方面有了质的突破。我不再满足于泛泛阅读,而是在博的基础上开始精读,也不再只读文学名著而是广泛涉猎,基本上读完了政治学、社会学、史学等学科的名著。此外,担任《南大研究生报》副主编,让我的读书、写作和思考有了很大动力。更幸运的是,我有缘认识了北大、人大的一些博士、硕士,共同创办了青年文化评论网站和青年文化评论电子旬刊,一起读书,交流思想,切磋观点,一起在温馨的友谊中前行和成长,还因此有了美好的初恋。我还在新华报业网实习过,采编、写作、交际等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锻炼、提高,在《新华日报》《江南时报》《中国研究生》等报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

毕业工作后,我依旧坚持每天尽量至少读两个小时的书,每周看四五本杂志,即使工作再忙再累,并开始尝试自己写书,于2012年出版了处女作《说说当今文化名人》。写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刚毕业工作后,比较迷茫、困惑,究竟何去何从,路似乎很多,但都不清楚。而找到自己道路的最“佳”方法莫过于跟对“旗帜”,跟着“旗帜”走既不会迷路,也不会孤独。这便是这本书写作的初衷,寻找属于我自己的“旗帜”,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我的“旗帜”何在?因为我本“百无一用”书生也,所以决定拿我所熟悉的当下中国大陆的文化名人“开刀是问”。于是,从同龄的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到熊培云、许知远等兄长,再到父辈的张艺谋、秦晖等,最后到吴敬琏等,我试图把我所了解的老中青少各代的文化名人都“一网打尽”,从中“筛选”出我的“旗帜”。

写这本书时,我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基本上书中每个人的每本书我都读过,比较详细地了解了他们的人生、思想、成就。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当今文化名人的各自道路,我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即“许多人的精神、品格、志向等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让我逐渐成熟,我已经不再是一年半前那个‘单纯’的年轻人了。最重要的是,在这次旅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即心系自己,胸怀天下,既拥抱生活又高于生活,既享受权利又要尽责任,做一个‘学贯中西古今、理通文史哲政、具有公共情怀和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此后,我的阅读更多的是专题阅读,与写作同时进行的专题阅读。如我在写《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一书时,便阅读了吴宓、黄侃、胡小石等大师的作品及大量有关民国大学的著作;在写《凡人鲁迅:那些年,鲁迅所经历的笔墨官司》一书时,又阅读了大量有关鲁迅的研究著作。这种专题阅读的好处是通过各种相关作品的阅读,能对某一专题有比较丰富、透彻的了解,进而融会贯通。当然,在专题阅读的同时,我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其他作品,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知识结构。

最近这些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有《万历十五年》《陈寅恪的最后20年》《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万历十五年》让我见识到了学术著作原来也可以写得这么生动、好看;《陈寅恪的最后20年》让我了解了真正坚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子;《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寻找自我、坚持自我、成就自我有很大启迪。

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手机已占据了我们的手掌乃至大脑。在坚持纸质阅读的同时,我也开始大量地进行网络尤其是手机阅读,每天都要看两三百个微信公号,刷很多次朋友圈,并且自己也办微信公号,开启自媒体写作。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适应这种新型阅读方式,方式可以不同,只要能达到阅读目的就可以,况且手机阅读虽然可能比较浅,但好处是能快速、大量地阅读。

回顾起来,正是大量的阅读培养了自己对写作的爱好,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陶冶了自己的气质,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更是阅读陪伴我度过了无数寂寞而又充实的岁月,让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古今圣贤相对话,让自己在尘世中有了一座狭小而又丰富的精神家园。无论如何,我都要感谢读书,是它成就了今天的我,就像是读书成就了鲁迅的学识、文笔、思想乃至他的地位、成绩等一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虽然读了一些书,写了一些书,但我知道自己的道路刚刚展开,我将继续认真读书、写作、思考,在成为一名真正知识分子这条道路上阔步前行。哪怕一路荆棘,哪怕路途漫漫,因为我知道那是梦想在召唤,那是我与自己的约定。

猜你喜欢

文化名人课外书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课外书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连连看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的数字化保护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