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主客体文章 发展县级广播电视

2018-03-10陈武军

声屏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陈武军

摘要:县级广播电视媒体最大优势是接地气,只有抓住本地受众的需求,在新闻资讯和文化生活需求做好文章,同时利用媒体融合机遇,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覆盖传播服务,才是做好主体、客体和载体文章,走出自我发展之路。

关键词:县级广播电视  主客结合  媒体融合

作为最基层的舆论阵地,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尽管有受众少、覆盖面窄、技术水平落后等诸多不利因素,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最接地气,这是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的天然优势。以此为基础定位,县级广播电视媒体仍大有可为。

任何事物的联系发展都离不开主体、载体和客体三个方面,其中主体、客体密不可分,应该结合起来考虑。那么在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中如何做好主体客体结合文章?最关键是要合理定位,客体的需要直接决定主体定位,客体追求的就是主体需要做的。客体也就是受众需要什么,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资讯需求,二是文化生活需求。

在新闻需求方面,县级广播电视媒体最大的桎梏在于很难从主要播放当地政治新闻的定势中走出来。从受众接受新闻资讯角度考虑,深度的、高度的、影响大的政治资讯人们会关注中央、省级媒体,县域发生的政治新闻影响力有限,虽然受众也想了解,但也仅限于一般性的了解,最好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现在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普遍都是在十分钟左右,其中会议新闻和领导视察走访新闻占了八九分钟。受众需要这样的新闻吗?这种新闻对受众有吸引力吗?那么,群众喜欢什么样的新闻栏目?江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晚高峰》不仅有很多新鲜有趣的资讯,有实时交通状况提醒,有群众热线服务,还能帮助受众解决一些实际诉求问题,这样的新闻节目大家都欢迎。宜春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直通车》,报道群众身边发生的大小琐事,接受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这样的新闻节目大家也喜欢。成功的新闻栏目已经给出如何吸引受众关注甚至参与的答案,那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媒体服务,脱离了这个基础,没有树立为人民群众提供媒体服务的定位意识,新闻栏目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参与度都越来越高,主动抓好群众文化需求,吸引群众参与关注媒体节目是提升节目占有率的唯一途径。现在群众对文化需求不仅仅限于欣赏,更喜欢参与体验,如宜春广播电视台的方言栏目《宜春故事》,用家乡人说家乡话演家乡事,不仅亲切而且群众参与度高,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又如江西广播电视台的《谈坨》,带着观众走街串巷,看身边事,分享生活趣事,介绍周边特色,也是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地域亲近感和心理接近参与感,受到很多观众的欢迎。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在文化生活类栏目方面普遍缺失,如果能因地因情从本地人民群众的地域亲近感和心理接近参与感为切入点办栏目,最好是通过办栏目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引导甚至吸引观众参与到本地的文化活动中,就可以做到主体和客体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良性的主客体关系。相信做到这点后,栏目收视率和关注度会大大提升,从而最终为主体赢得更多市场。

做好主体和客体文章后,载体文章也要跟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媒体融合,除了在内容上深度融合外,还要在渠道上深度融合,实现平台上的通融互动,利用好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三屏互动,通过移动端实现即时跨屏互动,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覆盖传播服务,让受众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载体接受媒体传播。

总之,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应该立足本地实际,从群众需要出发,抓住媒体融合机遇,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符合群众需求的多元节目,走出自我发展之路。(作者单位:樟树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主持人的发展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纸媒新闻采编的现状与转型探索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