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素质
2018-03-10曾志勇
曾志勇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是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参与;学生素质
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师想要通过日常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需要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互动的能力和意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的任何学习安排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为主要目的,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开发自身潜力,使他们的素质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一、以“趣”为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
首先有了兴趣和动机,人才会开始有目的地行动。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刺激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和互动中来。课堂的安排可以从问题和疑惑开始引入,创设未知的知识世界,让学生通过题目走进相应的情境中,被课堂气氛所感染,从而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引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由此受到激发,打开了学习和求知的渴望,在困难重重的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进、磨炼意志。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板书“5、50、500”向所有学生提问:“请选用合适的运算符号和单位将三个数字有效地连接起来?”这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沉思,通过激烈的讨论,不少学生找到了答案。可以加上圆、角、分的单位和等号,也可以加上米、分米、厘米这三个单位和等号等。因此,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趁着热度,教师可以再延伸一道数学题,让学生用同一单位将等式中间的三个数字分别表示出来?学生纷纷说:“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接着老师借提问引出新课,像5,5.0,5.00请问这些数字有什么差异?数值相等吗?为什么呢?通过这种自然的过渡,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和定义,学生更容易快速地接受新知识,并通过思维和联想,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二、重视知识发生过程,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
课堂教学的过程和进度要与学生的成长情况和认知规律相符合。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要有参与的机会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制订详细的教学步骤,并设计出有层次的学习要求和练习要求,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拥有平等的表达机会和思考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当讲解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运算”时,以23-8为例,可以按照一定步骤进行口算:
(1)想一想:如果从23根小棒里去掉8根,要怎么取呢?
(2)摆一摆:分小组讨论,同时操作学具进行摆放和计算。
(3)说一说:各小组派代表说出各个小组摆放和计算的过程。
第一种方法,先拿去零散的3根小棒,再重新打开1捆取出5根,剩下1捆零5根。
第二种方法,先打开1捆取出8根,把这一捆剩下的2根和零散的3根合在一起,这样就剩下1捆零5根。
第三种方法,先打开1捆直接与零散的3根放在一起,再从中取出8根,于是剩下1捆零5根。
学生汇报时,使思维、操作、数学语言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以小组为单位操作、讨论,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合作与交流,而且还在情感和意志上交流,学生通过综合的课堂演练和互动活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注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参与的质量
所谓参与的广度是指参与活动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教师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定要让所有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实践探究知识的活动中,防止偏袒少数学生的情况出现。改变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出勤不出力”的现象,引导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不留死角。当讲解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究竟怎么列豎式才是正确的?学生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通过听取他人意见获知了方法。对于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测试,不能仅从表面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识,而要通过课堂启发和引导,让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探究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动脑,使全班学生的数学技能都得到提高。
参与的深度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与积极思维的程度。当讲解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材设计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来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程度、理解教材的深度和运用教材的活度有所不同,因而呈现出多种不同跨度的教学设计:第一种,在画好高的平行四边形纸上,让学生“沿着高剪开,再拼成长方形”;第二种,在画好高的平行四边形纸上,教师说:“可以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转化为长方形。”这种设计较前者“放”些;第三种,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通过拼接可以得到哪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他们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长方形)学生找到自行裁剪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按照教师要求一步步操作和分析:(1)我们要在平行四边形的纸上画出一条怎样的线段?(2)沿着这条线段剪开。(3)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显然,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参与机会和思维空间。当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教师又在学生认知的转折处层层设置问题:“你是如何转化的?”“为什么你会想到通过沿着高剪开来找到需要的图形呢?”通过问题的过渡,让学生的思维也不断拓展。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并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广大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编辑 鲁翠红